近日,网传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凯博士因首聘期考核未通过,被降级降薪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在 「 非升即走 」 压力下自杀,引发了很大的舆论关注。

很快,媒体便证实,宋凯确实已去世,他在首聘期 4 年中缺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导致未通过学校的考核,被降级降薪,并退还了部分安家费。

接着,他的家人也对媒体做出了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澎湃财讯

中国青年教师千千万,一个人生命的逝去看似偶然,但稍微深挖一下,其背后的因素让人不免痛惜。

一位受人尊重的高校教师

宋凯 ,1986 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出国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完成博士学位并做了博士后。

2019 年,宋凯被南京林业大学按照高层次人才引进,就职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看下来宋凯的简历非常优秀。 他曾发表过一篇关于 UV-LED 系统用于水处理的综述论文,该论文已被引用 800 多次。

而另外三篇与导师一起发表的论文,也获得了 100 多次的引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凯发表的高引用论文 图片来源:Elsevier 官网

在他短暂的学术生涯里,总引用次数已超过 1700 次,h-index 高达 17,这足以说明他的才能和对该领域的学术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谷歌学术

然而,这对他通过考核似乎无益。

经媒体报道,2023 年,宋凯在四年首聘期考核中,因为没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而未能通过,被降级降薪,并退还部分安家费。

今年 4 月 2 日,他被发现在家中自杀。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宋凯自杀的消息冲上热搜。

网友们纷纷表达对这位青年才俊的惋惜之情,并以极大的同理心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表达了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一位高校青年教师的去世,不料引发网络汹涌的民意。在大量网友的留言中,不乏宋凯生前的亲朋故交,从他们的回忆中,不难勾勒出一位有温度的宋老师。

他有个不算美满的原生家庭,可这并没有影响他,他的性格「好得不得了」。在学生眼里,宋凯勤奋、温和,为人友好。

对学生特别热情,手把手地带学生做实验,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他会认真解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对于学生实验的失败,也从不抱怨,反而更加鼓励。

学生申请国外的高校,宋凯把自己申请博士时的资料模板拿出来给学生做参考,还给自己国外的导师发邮件推荐学生。当学生需要推荐信的时候,宋凯老师全文撰写,打印出来签好字交给学生。

可以看出,他是个真正地把心思放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教师。与此同时,这位青年教师的自杀也引发了大家对高校青椒 「 非升即走 」 的广泛讨论。

青椒困在 「 非升即走 」 里

哪怕身处其中,科研人恐怕都没办法说清编制、待遇、岗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万变不离其宗的一句话 —— 编制稀缺,僧多粥少。

长期被人诟病的「非升即走」是美国 tenure-track 引入大陆后一次次迭代的产物,即便无法确定发端于何处,但一提到「非升即走」,大多数人会想到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所高校。

2018 年是武汉大学推出「3+3」聘期制教师制度的第一个考核期。

考核结束后,据说 119 人中只有 4 人通过评审,拿到校方正式的教师编制,淘汰率高达 97% 。

而没有通过考核的特聘副研究员们,如果不签订待遇很低的续约合同,马上工资全停,校园卡网络全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官网

甚至在 2022 年武汉大学附属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公告中,也明确要对优秀青年教师实行 3 年 + 3 年聘期制合同管理,不知此举是否为世界首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人事部官方公众号

除了武汉大学「3+3」,中山大学的「万人蓄水池」也是高校 「 非升即走 」 话题中常举的一个案例。

2018 年,中山大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五年,将建成 10000 名博士规模的高层次人才「蓄水池」。

到 2021 年,校方用六年时间引进博士 8000 多名。

而此时,整个中大的教职员工共万余,其中专任教师不过区区 4000 名,这八千人最终能留下多少,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 非升即走 」 也的确助力了中山大学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科研经费增长数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全国第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第一。

目前,施行「非升即走」及其衍生做法的高校已是主流。

对于绝大多数参与竞争的青椒而言,能在第一个考核期过后被高校爽快淘汰,能痛痛快快将其赶走的高校,都已经算是厚道。

2020 年,山西忻州师范学院的一名女博士因离职问题与学校发生争议,校方依据双方之前签订的协议提出索赔要求,要求她支付 51 万元的补偿费,否则不允许离职。

无独有偶,2021 年 12 月,河南某高校教师因个人原因提出离职时,学校提出 80 万的高额索赔,否则不给办理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险转移手续。

哪怕高校没有兑现承诺的住房、安家费和科研启动金,教师想离职也一样要缴纳高额的赔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完不成科研业绩的青椒,面临的除了赔钱风险还有转岗操作。

今年 3 月,太原师范学院发文,不但要求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最低服务期不得少于 8 年。

还规定,工作满五年的引进博士,如仍未能晋升副教授,将转岗为后勤、保卫等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诚如一位身在其中的网友所言,「非升即走」就是:花钱买我们最宝贵最年轻的几年,买我们一批成果,然后一脚踢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青椒困境如何破

高校青椒的困境远非一篇文章能描述的,也并非一个热搜讨论能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微博截图

笔者作为高校青椒中的一员,只求即将步入高校的博士一定要慎重选择,远离招聘陷阱。

青年学子一路求学,涉世未深,在入职高校前,一定要擦亮双眼,远离招聘陷阱。以下是我的摸爬滚打经验,在此分享给大家。

1. 口头承诺一概不予理会,一切以合同为准。从爆出的新闻看,高校不遵守合同,出尔反尔的情况太多了,白纸黑字都能说改就改,口头承诺当然更不必当真。

2. 忽略最大值,计算最小值。以笔者过来人的经验看,几乎没人能拿到那些在招聘公告和口头宣传中的优渥待遇的最大值。

这些也理所当然地不会出现在合同中,合同里永远只会写明能给你的最小值,多数时候还有不菲的代价。所以在计算自己的收益时,只计算最小值,甚至要做好给最小值打折的准备。

3. 入职成本和离职成本叠加计算。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身无长物,先有份工作再说。这种错误的求职思路一定要抛弃,须知作为高层次人才,任何入职的选择都有机会成本。

与之对应的,离职也要付出代价。有些高校会选择和你好聚好散,有的则会让你退钱。这些都是入职前需要了解并纳入考虑的。

要记住,任何时候,法律都是可以保护自己的武器,但前提是要早早保存证据。

最后,科研不易,请大家各自珍重,毕竟,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