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多年前,一个冬至的夜晚,在邯郸的一个旅馆里。

天真冷啊,一个年青人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墙上的影子孤独寂寥。

年青人搓了搓手,低低说道:今天冬至,家里的人相聚到深夜,一定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的人吧!

他叫白居易,这首诗名《邯郸冬至夜思家》。

冬日天寒,年关将至,又是一年想家的时刻,必要读一读这首思乡的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应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此时,白居易33岁,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在唐代,冬至是一个大节,《唐六典》记载: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邯郸是一个大城市,白居易羁旅在外,定是感受到了浓烈的节日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漂泊的白居易看着别人一家其乐融融的过着冬至节,而自己困于这一旅馆中,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抱膝”二字可见白居易的枯坐之态。“影伴身”可知白居易的孤独与寂寞,只有影子相伴。

此时,正是想家的时候,所以,白居易却说:想着家里人团聚过冬至节,闲坐之时,一定在谈论我这个远行之人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场景多么生活化呀!

白居易说家里人想自己,却没说想什么,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或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离家很久了,妈妈很想我吧!奶奶又做了我最喜欢的菜吧!爸爸是不是很担心我的工作呢?

每一个人在想家的那一刻,都会变成“白居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实质朴的语言背后,却藏着白居易巧妙的构思。巧妙在哪里呢?就在三四句上。

明明是白居易想家,可白居易却偏偏说,家里人在想着自己,这种写作手法,在唐诗中并不鲜见。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月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岁的王维漂泊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恰逢重阳佳节,想家的情绪袭入心底。

于是,王维说:遥想兄弟们插着茱萸,登上高处,却发现,少了我王维啊。

明明是王维想家,想兄弟,他却巧妙构思,说家乡的兄弟在思念着他。

与别人直写思念不同,王维曲折有致,出乎意料,更显得王维的想家之情深沉隽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甫也是个中高手。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杜甫被困长安,而妻子儿女远在鄜州。

一个月夜,杜甫对月忧思,他想念妻子,记挂孩子,可他写诗,却站在妻子的角度来写。

今天在鄜州,独自望着皓月,我想念着长安。可怜我的儿女们还太小,不知道我为什么思念长安。雾气打湿了鬓发,明月清光使玉臂生寒。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并肩坐在帷幕下,月光照着你我,把泪痕擦干。

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妻子,却想象着妻子思念自己的样子,思念从月色中照出,精丽绝俗,又感人肺腑,一度被评为杜甫“最浪漫”的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一句名言:文似看山不喜平。

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

就好比,我们见惯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大路,忽而有一条路,曲折蜿蜒,就会显得十分有趣。白居易、王维和杜甫则深谙此道。

他们都是写思念,却不是直述思念,而是曲折蜿蜒,读来时,才让人回味无穷。

从古到今,写诗作词到现在作文章都推崇有新意,忌平坦,如果我们也能学到白居易、王维、杜甫的方法,也不失为另一种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