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黄昏,一架飞机冒着黑烟从空中划过。

下方一艘老式舰艇上的水军们大声欢呼,为打下“敌机”的20岁年轻水兵科拉迪奥·马佐拉庆祝——正是马佐拉打下的这架“敌机”。

庆祝并未持续太久,马佐拉被带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舰船上的人面面相觑,嫉妒、羡慕、疑惑,不久后才知道,马佐拉击落的并非敌机,而是自家人的飞机。这还不是最严重、最“乌龙”的事是飞机上坐着的是伊塔诺·巴尔博,这位可不是一般人。

在说这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乌龙事件前,不得不先讲一讲伊塔诺·巴尔博——20世纪的风云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意大利空军将领

伊塔诺·巴尔博,法西斯核心头目之一。

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的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在军队崭露头角,接连升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政党建立——法西斯党,建立者正是墨索里尼,纲领是法西斯国家至上。

虽说墨索里尼军事领导能力很差,忽悠人那套本事却早已炉火纯青。短短几年时间,法西斯党党员就达30万之多,其中包括伊塔诺·巴尔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塔诺·巴尔博极度信奉法西斯主义,再加上杰出的军事天赋,备受墨索里尼信任,与米切勃·比昂契等三人组成墨索里尼领导下的“四人核心”,分管政治、军事,是墨索里尼最得力的助手。

1922年9月,墨索里尼成立最高司令部,统一指挥法西斯民军,目的自然是为了向意大利最高权冲击。

不管是成立最高司令部、亦或建立法西斯党,墨索里尼可不像表面所说,是为了国家复兴,而是为实现个人政治野心。

随着法西斯党扩大,显然有了与意大利政府谈判的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意大利政府并未答应墨索里尼提出的条件,他被迫只能发动武装夺权。夺权前夕,举行了紧急会议,与会者包括伊塔诺·巴尔博。

会议决定“四人核心”领导四路军沿第勒尼安海进军罗马,沿途占领各大城市。一切准备妥当后,几十万大军向罗马出发!

法西斯军节节胜利,沿途只有极少数人抵抗,多数人保持中立。夺权成功了,墨索里尼成为了意大利新的统治者,伊塔诺·巴尔博地位水涨船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胜利,罗马危机四伏,每个人都注视着墨索里尼下一步行动。一旦走错一步,稳定将不堪一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墨索里尼是玩弄政治的高手,清楚要想掌控局势,就必须施加足够压力。在11月16日的众议院会议上,这位独裁领袖给了议员们一个下马威,台下的议员们目瞪口呆、不敢置信,只能高喊着口号。

“意大利万岁!法西斯万岁!”

不管诚心与否,墨索里尼确实实现了政治野心。看到台下信奉、不信奉法西斯主义的议员高呼万岁,一时间有些飘飘然。

他自以为是的认为将带领意大利迎来新的曙光,殊不知将把意大利拽入深渊,与之陪葬的还有伊塔诺·巴尔博。

1922年10月底,法西斯党上台执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狂妄自大的墨索里尼上台后就急切的想征服新的殖民地,试图证明意大利的强大。事实往往与想法相悖,意大利军队气势汹汹的去,往往大败而归,一度沦为欧洲笑柄。

意大利接连失败,只能着手发展军事,空军是一大亮点。

一战期间,意大利航空兵团并没有多大进步,曾被奥匈帝国按在地上摩擦,从1917年开始才有所起色。

此时意大利空军有了专门指挥机构,航空部队可用飞机上百架。

意大利空军和墨索里尼一样,同样自大、狂妄,一战结束后空军发展一度荒废,在欧洲强国中并不起眼。当行动配不上野心,就是典型的“思想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皮尔·鲁杰罗·皮乔出任意大利皇家空军司令,战斗力才得以全面提升,并成为与皇家海军、皇家陆军对等的独立军种。

短短数年时间,意大利航空工业突飞猛进。

从“思想巨人”到空军强国,意大利军事实力飞速提升,似乎能够支撑墨索里尼的野心:向外扩张。

1929年,伊塔诺·巴尔博任航空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意大利二号人物

巴尔博作为墨索里尼的心腹,被安排到航空部长这个位置,也能看出墨索里尼的心思,即便巴尔博对飞行一无所知。

飞行方面,巴尔博的确是个小白。

不过这并未掩盖他的军事才华,自从接手意大利皇家空军以来,他不仅学会了飞行,甚至对空军进行重组。

不过一年,意大利皇家空军焕然一新。

巴尔博与墨索里尼不同,墨索里尼是搞政治的高手,巴尔博则更希望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为此付出全部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巴尔博也很自以为是,和墨索里尼同样自大。仅仅接触飞行一年后,他就带着重组的意大利皇家空军在世界招摇过市——单枪匹马轰炸埃塞俄比亚,带领飞行中队高速飞行造访美洲。

1933年,巴尔博带领一支飞行中队直飞芝加哥。

抵达芝加哥后,当地掀起了一阵热议,罗斯福亲自邀请他共进午餐。从他的行为能看出其张扬、自大的性格,也不能忽视种种举措背后的含义。

巴尔博不单单是航空部长,也是法西斯核心头目之一、黑衫党(法西斯党)领袖,被默认为意大利二号人物。

这样一位人物,不会因“作秀”就横跨大西洋、单枪匹马闯埃塞俄比亚,他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造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界看来,巴尔博和墨索里尼私交甚好,也是墨索里尼的继承人,实际两人的关系很复杂。巴尔博将墨索里尼视为法西斯党的领袖,素来忠心耿耿,可两人在某些事上却持有不同意见,比如德意之间日益增加的关系、颁布的种族法律。

巴尔博不信任德国人,憎恨德国的种族法律,不愿意和德国同一阵线,墨索里尼是个野心家,并不在意这些,两个人观点相左,矛盾日益激化。

巴尔博对墨索里尼忠心耿耿,只因他信奉法西斯主义。可当墨索里尼和德国越走越近,势必会有取舍。

1933年11月,巴尔博被升为空军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墨索里尼依旧器重巴尔博,不过很快这个观点就会改变。不久巴尔博被任命为利比亚总督,美其名曰建设意大利殖民地。

明升暗降,绝非墨索里尼猜忌,而是大局之下需要一个人退出。彼时的意大利就好比“开弓箭”,没有回头路。

被免职的巴尔博,为皇家空军下一位领导者留下了丰厚财产——轰炸机、运输机、战斗机等,以及足以和英国、德国飞行员比肩的皇家空军。

1934年1月1日,巴尔博移居利比亚。

这位利比亚总督到利比亚后,展现了他另一方面的才华,将利比亚治理的井井有条,利比亚经济大大提升。

次年,意大利向埃塞俄比亚宣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23年,意大利就将埃塞俄比亚作为扩张的首要目标,直到13年后,墨索里尼才决定作战。

墨索里尼很嚣张,也有嚣张的资本——20多万军队,配合上飞机、大炮,拿下埃塞俄比亚轻而易举。

凭着埃塞俄比亚的小米加步枪、老式火炮、机枪,挡不住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实力完全不对等,结果意大利军队再度受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下埃塞俄比亚,建立所谓的“东非帝国”。

远在利比亚的巴尔博并没参与这场“毫无悬念”的战争,此时他正忙着殖民利比亚。1938年10月,他带着两万意大利农民到利比亚开始新生活。

自从利比亚于1912年成为意大利殖民地后,到1940年合计有11万意大利人移民利比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尔博在利比亚如鱼得水,却从未忽视国际局势,他依旧秉持初衷,并不希望意大利和德国为伍,站在英国这一边。

意大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大国,军事、经济一直落后英法等欧洲国家,并不具备打一场世界大战的能力。可墨索里尼有一定政治野心,他或许没有称霸世界的奢望,却有重建“罗马帝国”的野心。

诸多因素下,促使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合作。他自认为能让意大利重现往日荣光,殊不知正一步步毁掉自己、毁掉巴尔博、毁掉整个意大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法西斯头目之一

巴尔博讨厌德国,忠于墨索里尼。

他总是能找准机会给德国伙伴一些下马威,却从未做过背叛墨索里尼的事。1940年,他被任命为意大利北非非洲司令部司令。

意大利和德国绑在一起,没等意大利反应过来,德国已经占横扫丹麦、挪威、荷兰,剑指英法。

英法面对强大的德国,在欧洲战场一败涂地,这让墨索里尼看到了机会——一个足以在非洲扬名的机会。

当时英国主力在欧洲丢盔弃甲,意大利本打算狐假虎威,结果被英法修理了一顿。主战场打不赢,那就在其他地方找场子——非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大利在非洲有近60万驻军,英国只有10多万。60万对10多万,何况还有巴尔博坐镇,实在想不出意大利军队输的理由。

虽说巴尔博讨厌德国,可他信奉法西斯主义,是法西斯头目之一、是意大利二号人物,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机会。

接到任命后,巴尔博将作战总部迁至昔兰尼。

作为军队指挥官,他是合格的、尽职的,非洲的意大利军队士气高昂,准备在指挥官指挥下,一扫意大利败绩、扬名非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挥斥方遒间,巴尔博经常往返指挥所和外围基地,以保证部队随时做好战斗准备。1940年6月28日,一切如常——照常视察,照常飞行,他在飞机上计划着7月17日入侵埃及,好配合德国在欧洲的行动。

飞行至利比亚拖布鲁克上空,一阵密集的炮火袭来。

不是空战,而是地面高射炮发射的炮弹,巴尔博懵了、驾驶SM.79的飞行员也懵了:这里明明属于己方控制区,地面高射炮从何而来?难不成拖布鲁克港被英军占领,来不及细想,炮弹击中飞机,飞机当场坠毁。

打算大干一场的巴尔博命丧当场,死的稀里糊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机坠毁的消息迅速传开,停留在拖布鲁克港的一艘老式巡洋舰上的水兵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继而绝望。

数个小时前,他们击中了一架“敌机”,而那架敌机上坐着的居然是意大利军队在非最高长官巴尔博。

完了,一切都完了!

原本还等着上级嘉奖的20岁水兵科拉迪奥·马佐拉陷入了绝望,迎接他的是无休止的调查乃至死亡。

闹了乌龙,还是一场无法承受代价的乌龙事件。

根据马佐拉回忆,击中巴尔博所乘飞机之前,有一批英式飞机从头顶掠过,飞行速度很快,根本来不及反应,投弹之后就从上空飞走。十多分钟后,巴尔博所乘飞机进入拖布鲁克港上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行速度很慢、飞行高度也不高,更关键的是地面部队看不到飞机上的标记,瞬间怒火充斥胸膛。

在马佐拉看来,这是英军在挑衅。面对敌人的挑衅往往只有一个方式:回击,数百发高射炮炮弹齐射而出,并成功击中其中一架飞机。直到此时,巡洋舰上的水兵们都认为击中的是敌人的飞机。

后来才知道击中的是巴尔博,他们的元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乌龙事件,马佐拉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于巴尔博之死,也成了意大利二战期间的一个“笑话”。不过后来也有人认为巴尔博之死并不是意外,至于事情真相,早已湮没在历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