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读起张为所撰写的:“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哪怕时隔千年时光。

读者仍可从其中,体味到诗人对于祖国炽热的情感,以及那片对于守卫领土、保护祖国的决心。

当时间来到近现代时,同样有这样一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时。

是他们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选择为了人民、祖国而不懈拼搏。

在这期间,也涌现出了不少英雄人物,董存瑞便是其中之一。

在冀热察战役中。

这位年仅19岁的战士,选择毅然决然地冲上前去,舍身炸毁了敌人的碉堡。

不仅保护了身边的同伴,也让队伍能够继续前行,在他英勇牺牲后,便有群众向毛主席建议。

希望其能为董存瑞题词,以纪念其奋勇向前、不畏牺牲的拼搏精神。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却拒绝为其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众人疑惑不解之际,毛主席也说出了其中的缘故。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感叹伟人的智慧与高明。

那么,其中的缘故究竟什么?

古老的传统

“题词”顾名思义,便是出于纪念、赞颂,以及勉励等目的,为特定的人或物而题写的文字。

题词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晋朝。

不过,那时的题词,更偏向于抒发情感。

所针对的对象,也大多仅限于自然风景、雕梁画栋。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因感慨于此山的峰峦雄伟、气势磅礴。

便特意为其题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且,随着朝代的变迁,题词这一传统文化,非但没有随着时间而消逝。反而逐渐成为文人群体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活动。

时至明、清两代,基于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日益成熟。

因此,与宋代相比,清朝的纸张不但质量更好,而且价格也随之下降。

而这也在无形之中,推动了诗集、小说、文选等纸质刊物的发售、普及。

使得不少文笔优质、内涵深刻的书籍得以问世,被世人争相翻阅、传颂。

也正是在此时此刻,不少文人开始为书籍题词。

而且,其所题写的内容也有所变化。

不再仅仅针对事物本身,同时也开始表达对作者,乃至于对当时社会的评价。

例如,乾隆年间的慎郡王,便曾在郑板桥所撰的《诗钞》上题词,以表达对友人文采的赞誉之情。

到了清末民初这一时期。

由于受到时代、思想,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冲击。

题词这一传统文化,也因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其不但在内容上更为简洁、精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其所针对的对象,也不再仅限于景观、建筑等事物。

同样开始描绘那些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

永垂不朽的英雄

而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被题词赞颂。

也大多都是因为,他们在国家遭逢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

将个人生死置之于度外,将人民、集体,以及国家的利益置于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刘胡兰为例。

这位牺牲时年仅15岁的战士。

在敌人对其加以威胁,试图使她屈服,从而透露更多信息时。刘胡兰面不改色,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以为意。

哪怕敌人将明晃晃的铡刀。置于其身前,以死亡作为要挟时。

她非但未如敌人想象的那般惊惶失措。

反而毫无惧色,宁愿牺牲自我,也不愿透露组织的半点消息。

毛主席在得知刘胡兰牺牲的消息后,不仅悲痛于同志的逝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专门为其题词一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来表达对刘胡兰的赞誉与缅怀。

除了刘胡兰之外,毛主席还曾为白求恩、谢子长等多名烈士题词,以纪念这些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

因此,在1957年初。

来自隆化县的冀兴坡不顾路程遥远,特意赶往北京。

只为传达当地群众的共同期望:希望毛主席,也能够为董存瑞题词。

提起董存瑞,其在我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48年,所爆发的第二次隆化战役中。

为了摧毁敌人的碉堡,从而为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并进一步解放更多的地区、帮助更多的群众。

这位年仅19岁的战士,不顾个人安危,不畏火力凶猛,不惧战场险阻。

选择毫不犹豫地冲上前线,手持易燃物,直奔敌人的碉堡而去。

在冲锋过程中,董存瑞的左脚被不幸击中。

不过,伤势也未曾阻止他前进的步伐,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与意志,他终于来到了敌人的碉堡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由于此碉堡位于桥梁之上,地势较高。

因此并没有合适的位置安放火药。

倘若将其放置于其他位置,由于距离较远,也无法彻底摧毁这碉堡。

为了彻底结束这场战役,为了保护更多的同志,也是为了让队伍能够继续前行。

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支架,将易燃物抵于桥梁底部。

然后,他点燃了引线。

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被彻底摧毁,而董存瑞也因此壮烈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因董存瑞的无私付出,隆化县才能彻底迎来解放。

当地百姓也才能彻底摆脱压迫,过上和平美满的生活。

因此,生活在隆化县的22万名群众。

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毛主席也能为董存瑞题词,以纪念这位奋不顾身、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不过在得知此事后,毛主席并未给董存瑞题词。

而是将这一任务交予朱老总,令众人有些疑惑不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解答众人的迷惑与提问。

负责此项工作的邹司长,将其中的缘故向他们娓娓道来:

伟人之所以为刘胡兰题词,是因为刘胡兰的身份是群众,而董存瑞则是一名战士,且牺牲于战场之上。

因此于情于理,为了表示对一名军人的最高敬意。

由身为军方领导人的朱老总,负责题字,才最为合适。

在得知其中的缘故后,众人不禁发出感叹,敬佩于伟人的高明与远见。

而且,朱老总则为董存瑞所题下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这八个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将董存瑞那份为国为民、奋勇当先的战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可忘却的英雄人物

哪怕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我国先烈们的那份舍生忘死、铁骨铮铮的拼搏精神。

也从未因时间而淡去,反而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后辈的我们,也应将这份精神用于学习、工作等领域中。

承接先人的品质,并将其发扬光大。

让国家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人民的生活愈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