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韩利明‍‍‍‍‍‍‍‍‍‍‍‍‍‍

辑/徐旭

图片/21图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国家疾控局5月14日发布消息披露,截至5月12日,在我国本土病例中共监测到25条KP.2序列。每周报告的本土序列中KP.2占比在0.05%~0.30%之间,处于极低水平。

据介绍,KP.2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JN.1变异株的第三代亚分支,也是JN.1变异株中具有较强传播优势的一个亚分支。

全球范围内,KP.2的新冠变异株也已“蔓延”。2024年1月2日在印度采集的样本中首次监测到KP.2。KP.2亚分支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从1月上旬的0.16%增长至5月上旬的14%左右。近期,部分国家KP.2亚分支流行程度相对较高,占比为10%~30%。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官微显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解释,“新冠病毒处于持续的变异中,但仍很难突破奥密克戎家族。就像流感病毒持续处于变异之中一样,变异是病毒在宿主免疫压力下生存的常态。”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结合历史经验,随着日益灵敏的监测,新冠病毒变异的情况还会继续。而这些新的变异病毒可能会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引起感染小高峰。”

“但在未出现VOC等级变异株的情况下,群众均无需过度紧张。根据现有数据,只要高危人群普遍接种高效疫苗并在感染初期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目前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与季节性流感差不多。”金冬雁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新病毒亚型将是常态

今年2月以来,由于KP.2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增长较快,世界卫生组织于5月3日将KP.2列入“需要监测的变异株”。

金冬雁解释,世卫组织通过评估传播能力、致病性及免疫逃逸能力等将变异株分为variant under monitoring(VUM)、variant of interest(VOI),此前还包括variant of concern(VOC)。

“其中,VUM只是对其变异可能影响病毒传播能力、致病性或免疫逃逸能力存有疑虑或者初步显示在一个地区出现优势。VOI指的是已确定其变异影响病毒传播能力、致病性或免疫逃逸能力并已在多于一个地区出现优势。而在VOI的基础上,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的变异株归类为VOC,包括致病性加重、对医疗体系造成重大压力需要实施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疫苗对重症保护能力显著下降。”金冬雁补充。

我国在3月11日首次从广东本土病例中监测到KP.2变异株。国家疾控局发文显示,KP.2仍为JN.1变异株的亚分支,现有研究认为,KP.2的传播优势较JN.1变异株其他亚分支不会有大幅提升。

专家研判认为,考虑到当前KP.2亚分支感染病例在我国本土病例中的占比极低,以及此前我国JN.1引起的疫情目前已经降低到较低水平,KP.2亚分支短期内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株的可能性低,引发新一次感染高峰的可能性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文宏表示,“后续虽然该亚型仍然会有出现比例增高的可能性,但是如同国际上该亚型虽然从今年3月起检测到,美国CDC监测提示,截至5月11日,KP.2占比上升至28.2%,但急诊就诊、住院人数以及死亡人数来看,未见人数趋势的明显上升,因此可以判断KP.2后续的实际临床风险有限。未来我们仍然会强化对新冠以及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监测,出现新病毒亚型将是常态,无需过度担忧。

公开资料显示,世卫组织COVID-19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表示,“KP.2是JN.1的后代谱系,而JN.1是全球主要菌株,KP.2刺突蛋白有额外的突变。还有其他新兴变体,JN.1不断发展,我们将继续密切监测病毒的演变。”

目前,JN.1变异株仍为全球优势流行株。实际上,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初步风险评估,将新冠病毒变异株JN.1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 (VOI)。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4月我国报告的11299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流行株为JN.1系列变异株,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JN.1、JN.1.4和JN.1.1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补齐防护短板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显示,我国4月新增重症病例322例、死亡病例14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0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14例)。

防护新冠病毒感染仍不可掉以轻心。针对KP.2变异株感染预防,国家疾控局表示,“与预防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一样,建议公众继续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坚持规律作息,保证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

在金冬雁看来,在防护措施上,国内尚有短板需要补齐。一方面,新冠病毒还在持续演变,建议疫苗使用的毒株要形成更新制度。国内大部分新冠疫苗使用的是武汉毒株,对JN.1变异株有效,但保护效果会下降。对比来看,使用XBB毒株的疫苗对JN.1变异株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另一方面,“特别是伴有高血压、肥胖、心脑血管、癌症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及其他高危群体,在感染新冠病毒后,若未及时诊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进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死亡的比例仍比较高。强调这类群体需要及时接种疫苗。”金冬雁表示,目前多个国家及地区已将新冠和流感疫苗并轨接种。

疫苗作为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方式,2023年底,我国曾紧急批准5款新冠疫苗上市,均包含XBB突变株组分,包括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和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21世纪经济报道以“COVID”为关键词,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查询到11项批文,生产单位包括康希诺、科兴中维、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重点防护群体方面,“从公共卫生角度看,以香港为例,采取的策略是‘抓两头’,一头是老年群体,另一头是儿童、青少年。” 金冬雁分析,“儿童、青少年活动性强,属于社会活动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无论是新冠还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各种病原体在儿童、青少年群体内的传染性极强。”

金冬雁强调,加强幼儿园、小学甚至是初中的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疫苗接种,在保护小孩自身健康的同时,也间接保护了老年群体,减少将病毒传染给老年群体的几率。从卫生经济学上看,可以节省很多医疗开支。

“目前国内批准了相关新冠药物上市,这类药物对于高危群组来说属于‘救命药’,但也要求在感染后及时用药。”金冬雁补充,由此看来,医疗机构需要为高危群体储备有效药物,并提高药品的可及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初步梳理,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6款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包括辉瑞Paxlovid、默沙东莫诺拉韦胶囊、真实生物阿兹夫定片、先声药业先诺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