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也是有大量的选调生,在下乡之前也是忐忑不安。

我想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心里想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如何不出差错,甚至是能够为当地带来实打实的改善和成绩。

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即便客观情况再怎么变化,这种心思,是初心,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一个从家门到校门再到单位,现在又要去基层一线的知识青年,有这样一份担忧,不应该被责怪,也不应该受到鄙夷,而是一定要首先肯定的。

然后再说具体的事情。一般要明白角色的定位。

无论是市直选调还是省直选调亦或是更高一级层面,选调生的基层要求是,一年在村任职,一年到乡镇或街道或同级别部门任职锻炼。这两年按照要求,基本都是在基层(到区、县一级)。其中没有明确哪一年在乡镇,哪一年在村。按照现在的惯例,一般第一年会安排在村,第二年会安排到乡镇或者县直属部门锻炼。

大家忧虑和担心的,更多是在村怎么开展工作。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农村是个陌生的场域,很多人既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更没有接触过农民、农业和农村。

在村锻炼,一般给安排的是村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但其实没有大的区别一些地方根据选调生的政治面貌给予安排,比如党员安排村书记助理,团员安排村主任助理。但是现在很多地方书记主任一肩挑,所以这种助理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都是辅助性工作。

有的地方也会安排村支部副书记,这种安排一般适用于普通选调,也就是区县的选调生。在市直及以上层次,因为选调生锻炼期满回原单位,一般不这样安排。在区县的普选中这样安排,是因为锻炼期满,区县选调生一般还会在基层继续工作。

总之无论是助理还是副书记,选调生都是上级部门派遣到基层开展工作的。从培养的目的来说,是让选调生更加了解基层情况,同时完成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其既不是所谓的“钦差大臣”,也不应该是所谓的“镀镀金”,而是“墩墩苗”。

再说工作的开展,我们要明白村里干部的优势和劣势一般来说,基层干部的优势是对村里的情况熟悉,很容易处理矛盾和突发事件。对村里的现有资源明晰。在与群众以及一些长期矛盾打交道的过程中有所优势。劣势则是较难争取到相关项目、上级财政支持,不太注重工作宣传和总结,忽视一些新兴的技术、宣传手段,文笔能力较差。

当然各地情况不一样。比如有的村支书比较会来事,跟上级部门经常汇报和联系工作,那么在项目争取还是比较方便些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嘛。

到村之后,一般先花一定的时间熟悉村情。现在对于选调生的培养都规范化了,按照程序要求会先让各地选调生进行国情村情调研,这个是有专项经费支持的,而且是有正式规定。同时我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把当地过去的贫困户入户走访一遍(这个可以和当地驻村工作队之类的结合),同时也充分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村集体收入等重点情况,这些都是后续工作的方向。

之后就是一些日常工作的开展。我理解的,有的是长期工作,比如人居环境的改造,产业的发展,说实话,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对于选调生来说,这些工作开展了,可能到走之前也看不到效果,但是当地如果有需求,这些就要做。包括说乡村振兴项目、美丽乡村项目、水利、电力、网络这些跟当地民生相关的项目,都是可以争取的。这些项目有些周期比较长,在走之前能够落地就很不错了,但是能够惠及于民,是件很大的功德。

有些则是短平快的项目,比如物资的捐赠。但是要充分注意当地的需求,比如往当地农民图书馆捐一批书,结果村里的图书室积年累月不开门,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实际上,对于一个刚进入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能干出成绩很难,对于当地干部来说,不给他们添乱就已经是很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县委大院》剧情中驻村期间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