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6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

其中李先念、程世才等人率领的西路军渡黄河、攻要地,一路经历艰险无数。

时至1937年4月下旬,原本2万多人的队伍只剩下903人,就这903人的境遇也不好,没粮没盐。

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了,幸好遇到了道士郭元亨。

那么西路军一路经历过哪些曲折?郭道长又是如何慷慨解囊的?

意外结缘的程世才和郭元亨,后来结局又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敢打敢拼,身负重任

1912年,程世才出生于湖北大悟,他18岁加入红军,跟着许继慎、徐向前革命。

彼时的红军一部虽然才3个师、2000多人,却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在许、徐二人麾下,程世才初步显露出了自己的战斗风采。

次年,李先念调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成了程世才直接领导——

李先念是团政委,而程世才则是连指导员,此后二人长期共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在战场上表现骁勇,程世才很快就晋升为三十三团的团长兼政委,晋升没多久他就迎来了“考验”

由于张国焘指挥错误,我军陷入敌军包夹,三十三团奉命打通“撤离通道”,红四方面军安危系三十三团一身。

自知使命重大,程世才亲自提刀上马,带领战士们同敌人浴血搏杀。

战斗过程中他两度重伤昏迷,却依旧坚守一线战场,最终三十三师士气大振,成功完成了突围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川陕边境,被军阀田颂尧率人围攻。

当时大家本来准备“收缩阵地,待机反击”,没想到程世才却提出:

“敌左纵队13个团贪功冒进,与主力脱节,我军可派一支队伍穿插敌后,把这十三个团吃下来!”

徐向前听到建议后,对程世才大为赞赏:

“是个人才!一个团长,敢想着吃掉敌人13个团,属实了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程世才亲自带兵穿插,配合主力部队完成了一举围歼敌人十三个团的创举。

此战中程世才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统兵智慧与胆魄,后面职务开始快速晋升,年仅23岁就成为红三十军军长。

也正是这一年,程世才见到了毛主席,他深深为毛主席的智慧与胸怀折服,而毛主席也对这名年轻却胸有韬略的“小将”感到十分惊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会师。

此后中革军委决定组建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的同时在河西建立革命根据地,程世才、李先念率领的第三十军就是这次任务的主要力量之一。

“西征”的过程是无比惨烈的,我们开头也提到了,2万多人的部队走到蘑菇台已经只剩下903人了。

之前西路军的三个军长,幸存下来的更只有程世才一个,然而在当时那种背景下,西路军的计划却又是不得不执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强渡黄河,纪律优良

1936年10月,张学良向我党透露了蒋介石的“通渭计划”

为避免被敌人拖住、被动陷入决战,我军开始强渡黄河,并且计划提前开启宁夏战役。

三十军作为率先渡河的两个军之一,肩负着接管黄河西岸,阻击敌人的任务,于10月23日晚开启了第一次渡河行动。

只可惜因为对河道不够了解,船开到河中心搁浅了,战士们乘着夜色把船给抬了回来。

次日,程世才派人查探清楚了敌军河防部署,又从当地人口中得知消息,将渡河地点挑在了“虎豹口”

终于连夜突破敌军防线,占据了他们的碉堡,为后续大部队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有人来到虎豹口营房村,采访了一位见证过当年那幕的九旬老人。

老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红军的“纪律严明”,红军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且还会帮助老百姓干农活、做琐事,

“那时红军晚上住我家里,天亮出发前就已经把院子收拾干净了,他们在院子里做了饭,做好后还给我娘端了一碗,那时大家都很亲近他们……”

这里的“亲近”,可不仅仅是借宿。

为了帮助红军渡河,当地民众冒死从河里打捞出了一条事先藏好的、能够容纳百余人的大船,送红军过了河。

还有一些因伤病离队的战士,也被安置在了周边村落里,受到悉心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红九军医院的战士苏玉秀,就在河靖村里生活了75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红军婆儿”,苏玉秀的儿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婆婆没到过延安,也没去过宝塔山,不过她心中的信仰始终没有变过,她时常给周围的人看病,一直保留着红军战士的责任与使命感。”

因伤病离队的战士们在当地扎根,更多的战士们却踏上了新的征程。

由红五、九、三十军组成的“西路军”,很快带领部队进入河西地区,开启了一段堪称悲壮的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1937年3月,部队折损率已经超过八成,剩下的3000多人分为三队:

王树声和朱良才带着九军剩下的500多人去了右翼大山;

毕占云、张荣带着妇女伤员、特务部以及总部干部留在原地;

至于程世才和李先念,则带着三十军剩下的千余人,去了左翼大山,与西路军工委会联合行动。

计划得很好,然而王树声等人的“右支队”和毕占云等人的“干部支队”很快遇到了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者被马家军包剿冲散,最终只剩下了寥寥十余人,原地游击不现实了,他们也没法和其他人会合,只能分散下山回到陕北。

后者原本被寄予厚望,毕竟这支队伍里有不少军、师级干部,可问题是他们手下的人太少了,那么多高级干部只能指挥一个不满员的步兵连。

最终他们被敌人一个团的兵力包围,成功突围的也只有毕占云和几个侦查员。

至此,程世才和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成为最后的希望。

可那时他们没得吃、没得穿,部队里还有不少伤员,究竟该如何渡过重重难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山穷水尽,偶遇道长

当时的左支队,可以说是人饥马瘦。

为了摆脱追兵,还不得不在大部队行进的同时,让人跟在后面扫除雪上脚印,这么一来战士们的负担更大了。

营养不足、疲惫行军,又长期处于低温环境里,左支队的战士们很快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冻伤。

眼看着战士们的伤口溃烂、流脓流水,程世才和李先念无比悲痛,可没办法,当时缺医少药,连师长熊厚发都因此而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之前的战斗中,熊厚发的左臂本就受了伤,这么一冻病情更是恶化。

他在程世才等人前来探望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

“首长,我走不下去了……就把我放在这里吧……个人生死不算什么,再带着我,要给部队增添多少累赘啊!”

听到这话,程世才等人都别过了头,泪水不禁从眼眶中涌了出来。

作为生死与共的同志与战友,他们怎能在这个关头把生病的熊厚发给丢下来呢?

程世才等人不肯,要带着他继续行军,可熊厚发无论如何也不肯走了,他不愿再躺在担架上,拖慢大部队行军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程世才只能把他送到了一个石崖底下,给他留下一包盐清洗伤口,又留下了一个排在附近打游击。

最终,熊厚发等人遭遇了马忠义派出的搜山部队。

马忠义还想劝降,熊厚发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只可惜他最终没能用上那一封“介绍信”

那是分别之际,李先念等人来探望他时给他留的,当时熊厚发咧嘴笑道:

“有了它,以后回了陕甘宁,我还是共产党员,我还要继续为党工作……如果没能回去,那就是为革命死了,那也值了,不必为我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熊厚发诀别后,左支队继续西进,在一座座高山与深谷间穿行,一直爬到了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山高原地带。

这时候他们想要获得补给也愈发困难了,因为敌人封了山,当地民众都被赶走,他们也没法去蒙古包换东西。

实在没办法,战士们只能以牛马粪烧野羊肉,可吃的勉强能解决,盐却不行。

由于长时间没盐吃,不少战士的脸都发黄浮肿了,最后警卫班副班长掏出了自己从四川带出来的“最后家当”,一块半寸见方的小盐巴。

这点盐是不够所有人吃的,只能身体差的多用,身体好的少用,最后一小块盐巴吃了七天,战士们的身体好了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打不到野山羊,就只能杀战马充饥。

进山走了二十多天,团以下干部的马杀得差不多了,李先念、程世才便把自己的爱马送了过去。

结果没想到战士们认出了这是军首长的马,怎么也不肯杀,后来更是送了回去。

程、李二人看到马被送回来,开始有些奇怪,问清事情缘由后才叹息道:

“不吃东西,战士们怎么赶得了路呢?为了战士们,只能放弃战马了!”

无盐无粮,军首长都得杀爱马给战士们充饥,可见当时窘迫到何等境地。

好在程世才等人此后遇上了诺尔布藏木和道长郭元亨,这才能化险为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化险为夷,薪火重燃

前面提到,敌人实行封山政策后,强行迁走大多数原住民,当时还留在那里的,只有艾仁青、诺尔布特力以及诺尔布藏木三户人家。

诺尔布藏木被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意志感动,自发给左支队当向导、帮他们筹措物资。

在诺尔布藏木的带领下,战士们成功到了安西境内蘑菇台,还意外碰上了在榆林道场修道的郭元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郭元亨正在林中散步,不承想返回途中突然听到了一声“道长”,当即吓得一激灵。

不怪郭元亨没定力,实在是当时世道太乱,这些修佛修道的也大多是苦命人。

郭元亨当时第一反应便是“遇到了土匪”,当即打算扭头就跑,可就在他迈步之前,却听到对面三个人说道:

“道长莫怕,我们不是土匪流寇,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此番路过此地,恐稍有打扰,很快就会走,请道长你放心。”

郭元亨定睛望去,这三人虽衣衫褴褛,却依稀可见不凡气度,不似是假,再加上红军的风评惯来很好,郭元亨也就放下了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郭元亨看到三人中较为年长的那位几度欲言又止,便猜到了红军处境不佳,于是他主动说道:

“你们奔波至此,料想十分不易,有何困难之处尽管开口,定不推脱。”

较为年长的那位这才上前,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左支队当下的艰难处境,原来他正是程世才。

而郭元亨被程世才的恳切言语打动,便收留了他们。

接下来,左支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秋毫无犯”,900多人分为三队驻扎在山下,没给郭元亨和他的三人小道观带来一点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左支队休整完毕,准备出发的时候,郭元亨和两个徒弟送来了大量的盐和粮食。

“你等乃天降义军,处境如此艰难,依旧恪守军纪,以礼待人,今将分别,特增粮物相助,望早日功成!”

郭元亨此举,无异于雪中送炭,程世才感激之余专门写下条子,表明这些东西是“暂借”

来日革命功成,无论他还在不在,东西必定如数奉还。

后来,程世才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粮食这些自不必说,郭元亨还被聘请为了榆林窟文物管理员,每月可拿工资、口粮,还享受着国家干部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这段艰难的“西征”,我们不禁发出感叹。

哪怕后来收拢了一些人,在西征过程中牺牲、失踪的西路军战士还是将近占到3/4,跟随程世才走到新疆的指战员更是只剩下400多位。

不过,为革命而牺牲是值得的。

程世才等人的“西征”,对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西征过程中也“淬炼”出了一批革命骨干。

那400多人在新疆组建军校,后来不少人都成了开国将军,程世才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当时那种艰苦条件下,程世才、李先念等人能带领部队完成“西征”,属实了不起。

这种顽强不屈的意志值得我们纪念与学习,也希望大家能牢记先辈的故事,将这种“红色”精神不断绵延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郭元亨道长相助红军的往事》 人民政协报

《程世才:战火中打造出的不世将才》 湖北党史

《解密:西路军余部的悲壮历程》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