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又是一个周末,这是进入院线电影最看重的夺金捞银时段。而当日中国电影票房中,与《低压槽》同时上映的《后来的我们》依然神勇,获得了令人咋舌的3713万元,累计票房已经达到11.4万元,依然显示出电影市场散发出赚钱相当容易的诱人魅力。
只是张家辉的《低压槽》票房在前十甲榜单中已经不见踪影,即使是口碑严重不佳的《战神纪》今日还能收获56万元,排在票房榜末位。《低压槽》当日的票房仅为48.4万元,累计票房3160万元。
《低压槽》当初对票房曾经抱有很大的期待,预计这部影片能够获得15亿的票房,而当时之所以能够预测出这个天文数字,是因为《低压槽》导演张家辉与林超贤曾经是合作相当默契的搭档,可以说,张家辉对林超贤拍电影的一套手法,是相当熟悉的,他自己也声称,曾经从林超贤电影里,获得过很多有益的启示,学会了林超贤对电影节奏掌控的技法。现在林超贤的《红海行动》获得36亿票房,这很容易让张家辉联类比物的想象。
因为,很显然,林超贤在港片拍摄期间,也没有在票房上显示多大的功力,既然他能够在《红海行动》中成功爆款,张家辉也因此信心十足,相信自己因循着林超贤的拍摄道路,也必定能够在票房上大卖特卖。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低压槽》票房止步于3000万元带一个零头,连今天的《后来的我们》一天的票房都抵不上,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是,拍电影不是一个任性的投资,如果仅仅是想当然、不了解市场、不明确定位,必然会遭受到市场的抛弃。
而《低压槽》从一开始立项就预示着先天不足,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但是如果电影及早地对这一切进行弥补,或许还能够起死回生,多收一个三五斗,不至于像现在这般血本无归。
可以说,《低压槽》从起意立项到剧情内涵,再到拍摄公映,都相伴着致命的缺陷,这数病并发,自然在电影市场上湮没无闻,沉沦谷底。
至少《低压槽》存在着三大缺陷:
一是题材陈旧,劣时而行。实际上,张家辉在起意拍摄《低压槽》的时候,就深刻地意识到,香港警匪片已经没落了。
没落的原因,是香港警匪片日益失去了港片红火期的那种依仗“搞笑幽默、兄弟情深、枪火爆裂”这三板斧而开辟出的独特天地,到了《无间道》的时候,香港的警匪片开始往人性探索的路子上一路狂奔,整个电影变得清冷、寡淡、无趣。
论搞笑幽默吧,当年成龙以搞笑打底的警匪片,在港片里已经失去了踪影,后期的香港警匪片,越来越阴森,标志性的现象就是林超贤导演的警匪片如《证人》《线人》《魔警》越来越古里古怪。
《线人》中的张家辉
林导在香港拍摄的最后一部警匪片《魔警》,里面的警察已经疯魔成性,简直不可理喻,整个电影其实与《低压槽》非常的相似,但这个电影竟然能够入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明明港片一直走的是娱乐片路线,但发展到末路的时候,竟然愿意去参加一个以艺术片为主要宗旨的国际电影节,这只能说明港片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魔警》中的张家辉
林超贤拍完《魔警》之后,就再也没有在香港执导过一部警匪片,这可能就是张家辉所说的“我当导演是因为我想拍的题材没人拍”。
张家辉的身上,的确有一种使命感,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挽狂澜,把香港的警匪片从一蹶不振中拯救过来,可是一个人在干一项事业的时候,总得审时度势吧,如果大势已去,还想靠自己的绵薄之力,对抗时运,最终结果只能用一句现在非常流行的话来归纳:“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因此,做任何一项事情,包括拍摄一部电影,都要顺势而为,找准时代需要的热点,找对自己的发展定位。林超贤是从拍警匪片起家的,在片场上的磨练不比张家辉多吗?连林超贤都激流勇退,从警匪片的片场全身而退,你张家辉凭什么要有一种拯救香港警匪片的担当感呢?
尽管张家辉意图拯救香港电影的一个经典片种的立意,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样,给人一种悲壮之感,但悲壮换来的是悲剧,而当这个悲剧降临的时候,时代不会向你说一声“对不起”的。
二是主题阴霾,差点夭折。一个电影,如果主题定歪了,那么,不管你在细节上如何出类拔萃,都无法改变命定的结局。
我们看一看林超贤的《红海行动》,里面的细部,充满着血淋淋的肢体炸残的镜头,可以说在之前中国电影中几乎是看不到的,像前一度引进的电影《湮灭》在国内公映的时候,原片中的切开腹部的镜头,都被剪掉了,其实这个镜头,与《红海行动》里的惨不忍睹的镜头相比,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所以《红海行动》在香港定为三级片上映。
《红海行动》在香港都受到限制,但为什么在大陆却一刀不剪呢?就是因为林超贤在这部电影里张扬了一个时代的主题,宏扬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在正路上,哪怕有一点瑕疵,也会一路绿灯,通行无阻。
《低压槽》呢,整个电影的基调充满着一种阴霾的气息,低压槽就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那种窒息人的气息,张家辉将这种极度阴郁的气质发掘出来,充当电影的主题,整个城市里看不到一点亮色,在影片里,黑帮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开杀戒,警察内部暗藏着随时伺机而动的黑警,上司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还有最后的终极真凶是一个身患绝症、弥漫着反人类的思想的“女流氓”(徐静蕾语),这样的主题,明显不合时代的主题。
令人不解的是,你香港电影什么时候把拍电影当成一个艺术创作的百年大业了?什么时候往哲学的高深处攀爬了?你拍的这么深沉,这么有深度,小小的弹丸之地能够承载得起吗?
资料显示,投资人听说张家辉在《低压槽》里一味地展示阴暗,都吓坏了,最大的担心,就是忧虑电影通不过审查。其中包括投资人之一的古天乐,也劝说张家辉修改电影内容,但是张家辉却没有答应。
最后,曾出品过《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的电影大佬于冬的话,凭着对国内市场的了解,还是对张家辉发挥了影响。张家辉终于同意对电影作了修改,使电影顺利通过。但这种修改,只能是修修补补,不可能对整个电影的主题动筋动骨,导致了整个电影里没有一个时代的热点,没有一个观众关注的兴趣点,最终市场比“审查通过”更加无情地作出了回复。
三是情节破碎,缺乏主线。
《低压槽》据张家辉称,修改了九个月的剧本,但现在看来,这个剧本却是明显不符合电影规律的。
作为演员出身的张家辉,在这个电影里,只是看到了演员的作用,放大了演员的功能,他做出的最大的选择,就是把新的老的男的女的演员一古脑地往电影里堆砌,但是这些演员往往在电影里过了一下招,便一命呜呼。
演员在电影中是塑造形象的,不是流水作业用的,而演员出身的导演,只看到演员的存在、而不知道演员是塑造人物形象用的,这一定位上的盲点导致了不良的后果。
像林雪与苗侨伟过招的时候,这两个人也都是在江湖上滚打摸爬而来的,但在电影里,却如古惑仔一般沉不住气,一语不合,就拳脚大开,枪弹全发,生意没有谈成,却命丧黄泉。这些江湖大佬能够活到这把年纪,总得有一点定力吧,真不知道,他们那种火爆的脾气是怎么能活到这样的年纪的。现在张家辉把他们拎出来,一个个都给灭掉了,还没有看过电影能这样玩法的。
而影片里的那个小女孩,本该与卧底也能够产生一点情感的碰撞,但小女孩刚刚恢复对卧底的信任,电影立马表现她死于枪林弹雨,又一个角色,被导演活活地给掐死了。
期待许久的徐静蕾终于出场了,而这时候,应该是进入电影的后半场了。整个电影仅仅是几个片断戏的拼凑,而之前的片断,都是大同小异,表现卧底在江湖大佬们动刀动枪的时候,最终都是他笑到最后。然后,卧底终于站到了最终对决场,与终极BOSS一决雌雄。整个电影没有人物刻画,没有情节铺垫,只是把单调的雷同的情节往上堆砌,这种支离破碎的没有前后应对的电影,正反映出编导缺乏一盘棋的整体掌控能力,只看到电影的局部,而把握不了电影近两个小时的全局,这是电影里最忌讳的毛病,而《低压槽》恰恰在这一点上全部涉及到了。
其实,《低压槽》这部电影多少也能看到与林超贤的一点关联,因为投资《低压槽》的公司正投资过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低压槽》的败绩,还是反映出投资方对市场判断的失误,以为与林超贤一起携手在港片市场上的好兄弟,能够像《红海行动》一样,取得骄人的业绩,此一时,非彼一时,那一人,非这一人。
总之,一部电影完成了它的从拍摄到进入市场的全部流程之后,是进入坐下来反思的时段了。而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拍出更受市场欢迎的电影,所以这个环节的确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