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冲破铁幕》是希区柯克拍摄于1966年的一部影片。

这时候的希区柯克已过了他的如日中天的顶峰状态,日益与电影的时代走向呈现出悖离状态,投资商也显现出对希区柯克的不信赖与干预态度,而这部电影在市场上也缺乏早年的号召力,反响平平。

希区柯克败在哪里?

这就是他身上的爱德华时代的痕迹过分浓重,也就是一战前的那种贵族气从来没有从他的身上消隐,而1966年的世界潮流,显然更注重采撷民众中的那些最具世俗气的元素来装点时尚的波动,希区柯克的电影拍摄理念,必然要被流行性审美抛弃。

冲破铁幕》值得肯定的是电影显现出希区柯克少见的对时事风云的敏感,抓住了冷战时代东西方两个集团较量的热点胶着区域,把他的电影镜头罕见地放置在世界大势的环境里去观望更浩大的激烈冲突,这种心胸,确实超过了希区柯克之前一直通过“后窗”看世界的四两拨千金的表现手法,但是,希区柯克掌控镜头的笔力,又无法支撑住这样的宏大的社会背景,他仍然用他过去电影里一直挥之不去的十九世纪哥特小说的绅士派头,来理顺他的电影镜头风格,这样,他的电影里的现实,便难以给人一种当代社会的捕捉与再现的通透感与逼真性,最终自然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希区柯克里的时间似乎是停滞了的,这使得他的电影技法,日益被时代流行的更为注重现实性与真实性的风格所取代。

像《冲破铁幕》这样的电影,主体情节被人们复述与关注的不多,倒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被抽离出来,作为津津乐道学院派分析的极好素材,但是恰恰是这些所谓的经典性镜头,却反映出希区柯克已经被一种喧宾夺主的镜头压倒内涵的尴尬给鸠占鹊巢了。

因此,希区柯克的温文尔雅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一个新的电影时代正呼之欲出,而在这么一进一退之间,希区柯克必然被抛弃在电影新浪潮的沙滩上。

一、《冲破铁幕》的情节之“眼”:间谍抛小诱大的情节看起来很智慧,但却如同儿戏

一个电影必须有一个情节核心,俗称“眼”,或者叫节点,是电影里的重要情节支撑。

就《冲破铁幕》而言,它在核心眼的营造上,的确超出了希区柯克电影过去对“眼”的并不重视的窠臼。

因为希区柯克过去电影里对它所表现的核心主题,总是虚晃一枪,用一个莫须有的“麦高芬”来代替,所以,希区柯克往日的电影里,虽然有一些涉及到政治格局,但电影里的政治势力,究竟隶属于哪一方,并没有明确的指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冲破铁幕》里,希区柯克直接瞄准了冷战的两极的交锋阵营,把电影里的人物,安排到冷战的热点区域东西柏林。

影片里的美国教授突然投奔东欧集团,这个情节,其实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后冷战时代,美国人斯诺登引发了美国的棱镜门而不得不沿着《冲破铁幕》里的美国教授相类似的逃亡路线,驻留俄罗斯得到历史惊人相似的印证。

《冲破铁幕》中,美国教授在表面上,自称他在美国从事反核导弹研究,但美国政府剥夺了他的这份研究计划,所以,他一怒之下,选择了逃亡东欧集团,以期继续从事他的研究计划。

希区柯克在这部电影里确定的主题是鲜明的,那就是美国正在进行更广泛而升级的核武器研究,而美国教授在表面上来看,他是反对这种核威慑的动机的,所以,他提出了针对核武器的防御性武器,通过让核武器失效的办法,来避免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教授的这一计划,其实与“星球大战”计划里的核心动机是一样的,那就是提升自己的防御能力,以意图在核大战中处于不败之地。

因此,《冲破铁幕》里的核心情节构思,还是紧扣了当时最热切的冷战焦点问题,尤其在技术层面上,抓住了冷战对垒双方意图捕捉到制胜对方的关键矛锋,以守为攻,可以说,这是冷战的最重要的主题,而希区柯克在电影里精确地瞄准到了这一点,并在电影里作出了敏锐性的影像再现。

而《冲破铁幕》里的情节逆转,放在了美国教授却是一个双面间谍。表面上,他是逃到了东欧集团,投奔冷战的另一个极端,但他的真正目的,却是从东欧集团那里盗取关键技术,实际上,他的投奔东欧集团,是一个潜伏行为,意图通过这种假降术,达到知己知彼的更为艰深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里对美国教授的盗窃技术,有一点近似儿戏化。他在东德见到了技术专家,然后,美国教授抛出了自己在美国的研究成果,以试探东德专家,就是用这么一个简单的激将法,在黑板上演示了几个算式,就让看起来也算是老谋深算的东德专家竟然隐忍不住,把他的几个关键性算式和盘托出,让美国教授一瞬间知道了东欧集团的最新技术要件。

希区柯克把一场技术纷争,在电影里转化为黑板前的一场意气用事,可见,希区柯克的电影思维里,他还是沿袭中世纪飞檐走壁的侠客们偷盗信息的惯用手段在他的脑海里掀风作浪,左右时局。

美国教授如此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东欧集团的核心技术秘密,然后电影很自然地转化为如何逃出东德,回到西方世界,这样,希区柯克在接下来的电影时间里,便用他的镜头展现了一幅匪夷所思的胜利大逃亡。而希区柯克对这一点的展示,依然显示出他的想象力的陈旧,依靠一战前的笨拙的公共汽车大逃亡,就能够顺利地穿越封锁线,回到美国本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这个电影里,希区柯克将镜头移至了最前沿的热门地域,但他的情节推动办法,却是异想天开的臆想与妄想,连观众都感觉到这种脱离现实的近似神话的构思只是痴人说梦,所以,注定不会为希区柯克这部电影的票房添砖加瓦,追捧称赞了。

希区柯克电影的构思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的确显现出它的内质的儿戏化与幼稚化。这根本性原因,还在于希区柯克电影的生成机制,源自于他的闭门造车。《冲破铁幕》里的电影镜头,都是在美国本土的摄影棚里完成,并没有开进到电影里表现的热点区域,这样电影的影像本身就没有为核心的情节奉献出真实性的装点与支撑。整个电影就透着一个假,连男主角的扮演者保罗·纽曼都对电影缺乏兴趣,从一开始就埋藏了这个电影的基调与格调已经被时代抛弃了的祸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希区柯克从没有走出自我,看清时代,与社会潮流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冲破铁幕》的情感之“核”:间谍妻子的情感转折才是希区柯克的拿手领域

《冲破铁幕》的情节的不真实,是因为希区柯克电影里,虽然总是扯起恐怖与悬疑的招牌,但他在本质上,一直探讨着人心深处的秘密,而希区柯克赋予了他的电影这部分情感的空间,恰恰是温情的底色。

所以,透过希区柯克悬疑的帷幕,我们在他的电影里被迷醉的地方,恰恰是希区柯克对人心深处温暖角落的发现。

这才是希区柯克让人感到奇怪的地方,一个前台看似冷酷的希区柯克电影里,恰恰隐藏着一个温暖的对人心柔情进行轻抚与触摸的区域。

《冲破铁幕》的原型故事来自于一个真实的间谍故事,这就是1951年在英国政府中担任要员的伯吉斯和麦克莱恩叛逃苏联,这个故事,在电影中显然作了有利于西方集团的重新改编,美国教授叛逃到东欧集团,在电影里其实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实质上是一个借叛逃盗窃情报的爱国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冲破铁幕》更像是对西方叛逃者的一个挑拨离间的画影图形,电影暗含的意思是,那些叛逃到东欧集团的西方人员,其实是肩负着隐形的另外的使命,其目的是到东欧集团里盗窃情报的。

《冲破铁幕》从表层故事上,是起到了这样的讽喻西方叛逃者的作用,但希区柯克更为明确的意图,是在电影里试图探讨一个叛逃者的妻子在面对丈夫的变节行为时在心理上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这才是《冲破铁幕》构思与拍摄这部电影的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实际上,我们在《冲破铁幕》里可以看出,美国教授的未婚妻一直担负着电影里的主导性视角,她一直观望着丈夫的不可思议的叛逃行为。

这样,电影里的情感起伏集中的人物,就是美国教授的妻子。一开始,她与未婚夫如胶似漆,难舍难分,奠定了整个电影里非常高扬的情感线。后来,她发现丈夫在国外处处回避着她,并且试图瞒天过海,逃往东欧集团,怀着对未婚夫的一腔深情,她暗中跟踪未婚夫,踏上了与他一起飞向柏林的飞机,由此,亲眼见到了丈夫叛国到对立阵营的触目惊心的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情感波澜陡地降到谷底,也决定了电影里的情感波动线。如果没有这位女性提供电影里的情感起伏线,那么,整个电影将会处于一种尴尬的人性缺失状态,因为美国教授承担的仅仅是一个动机逆转的功能,而只有一个女人随之相应的情感起伏线,才能带动整个电影的情感波澜,而现在希区柯克正是按照这样的路数,营造了电影里他最得心应手的人物心理的刻画。

影片里,东德方面逼问她是否知道美国秘密研究的内幕,这时候,美国教授未婚妻处于一种尖锐的矛盾中,也制造了电影里的颇为复杂的心灵冲激。她因为未婚夫叛逃东德,出于爱的缘故,只得选择留在东德,表面上是她认同了未婚夫的价值选择,那么,她就必须如同未婚夫那样,和盘托出她在美国所知道的一切秘密。

这时候,她如何作答,便双重地折磨着东德一方的情报人员与身为假叛逃者的未婚夫。美国教授最为担心的是,他自己是一个冒牌的叛逃者,他知道什么该保密,而未婚妻却不知道真相,她是出于爱的动机,而选择了与未婚夫站到了一起,那么在爱的信赖的前提下,她应该无条件地像未婚夫那样,倾倒出她所知道的所有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严峻的站位选择中,美国教授未婚妻果断地选择了不合作态度,看起来,她宁愿抛开与未婚夫的立场一致,拒绝投敌,不愿坦白一切,似乎是与未婚夫分道扬镳了,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未婚夫却在暗地里最期待出现这样的局面,于是,他借着劝说未婚妻的理由,找到无人听见声音的僻静处,对未婚妻来了一番真情告白,顿时,原来处于谷底的未婚妻立刻情绪高昂,重新站到了未婚夫的一边,之后,两人因为“误会”而导致的隔阂与龃龉也迎刃而解,电影里再次让两个人的情感完美复活,共同面对携带偷盗的科技秘密,重新逃往西方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冲破铁幕》看似前台是一个间谍故事,但是真正有着情感起伏波动的重点区域,却集中在间谍的未婚妻身上。她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国家秘密与坚贞着对未婚夫的爱情这两个维度上,展现了一个疑似间谍妻子最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希区柯克最希望在真实的间谍案中的叛逃间谍妻子身上真实出现的,而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可能并不那么自然生成。因为希区柯克并不知道当年那些叛逃到东方集团的英国间谍身上还有着一个理想的维度,而这种维度的缺乏,使得他的电影里自然对东欧集团的诱惑力缺乏富有说服力的正视与认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希区柯克再一次退求其次,从一个女性的角度,看待一个间谍叛国之后带来的心理冲激,而因为希区柯克修订了真实间谍案的叛国动机,这样,影片里的间谍与他的未婚妻在短暂的误会之后,终于在他们从没有偏失的立场磁化下重修旧好,展开了一场“冲破铁幕”回归西方的大历险,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剧本在情感的塑造上,还是颇有几分新意的,只是骨子里对现实世界拒绝与时并进地予以观照式展现,使电影丧失了真实性的外壳。虽然在情感的设置上,像希区柯克之前的电影一样,从小处见宏观,意图通过女性的个人情感动荡来映射时代的大潮,但这种对“小”的专注深挖,却丧失了对“大”的真实性把握。

三、《冲破铁幕》的视觉之“奇”:弥漫着希区柯克惯有的脱离时代的虚拟影像

《冲破铁幕》里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是美国教授在钻进号称铁幕的一个环节的东德之后,竟然那么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间谍地下组织的协助。

《冲破铁幕》还是按照传统的谍战手段,把一个接头暗号放在一本书里,然后通过这本书,美国间谍获得了在东德境内顺利接头的一路顺风门票。

然后,美国大学教授甩掉了监视者,来到了郊外的农庄处,在拖拉机上与地下组织重要成员接上了暗号,明确了他假装叛国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镜头的设置,再一次像希区柯克在《西北偏北》里凭空地制造出一架杀气腾腾的农用飞机一样,虽然制造了银幕前的惊险,但却有着难以令人推敲的生硬与局促处。这个当地的地下组织,是如何在乡间僻壤里获得美国大学教授叛逃的真相的?

之后,美国间谍再次与一个农妇取得了联系,就在这里,影片展演了一出杀掉跟踪者的血腥杀戮场面,这个场面,也被认为是电影的得意之笔,但恰恰是这一个段落,再次印证了希区柯克电影里的杀戮仅仅成了一个噱头,而根本没有考究其合理性。

而美国间谍与东德一方官员走在楼梯上,竟然被地下组织人员暗中推搡下楼,然后进入治疗场所,从而由身为医生的地下组织成员,向美国间谍面授机宜,简直把间谍行径演绎出儿戏的感觉,东德的监视者形同傻瓜,这都反映出,希区柯克设置这样的情节,不过是为自己电影寻找一个“冲破铁幕”的解套工具,只有出现这些高密度存在的地下间谍成员,才能帮助男女主人公逃出生天,回到西方乐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影片最后的逃亡办法,竟然是在公路上假冒一辆公共汽车,完全是由间谍组织成员担负乘客,这样,男女主人公便混在公共汽车上,鱼目混珠,逃过了东德警察的道道关卡,尤其荒唐可笑的是,东德警察竟然派出警车护送这帮间谍一路同行,希区柯克再次把它的电影惊悚,放置在一辆带着搞笑色彩的公共汽车上,用荒诞的影像与人物设定,来逃避电影的对真实性的苛求,于是在影片里的恶搞式的终结大逃亡中,希区柯克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镜头里的美国间谍送上回国之路。这种如入无人之境的可笑想象,只能显现出希区柯克对现代电影叙事的陌生。他还依靠的是早期影片的那种想当然的情节设定,来完成影片里更接近写实的故事架构,使得电影结尾虽然看起来拍案惊奇,但是却由着希区柯克坐而论道、异想天开的构思习惯,在这里越来越暴露出与电影流行趋势背道而驰的僵硬与尴尬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电影里与主题呼应的“冲破铁幕”的最后逃亡之旅,恰恰烛照出希区柯克构思电影的思路狭窄与影像笨拙的劣根性来。

因此,《冲破铁幕》来源于西方间谍逃往前苏联的真实原型,但希区柯克关注的仍是人性的冲突,赋予了电影以一个尚还不错的情节起伏链条,但是围绕这种情感纠葛的现实可能性,却被希区柯克的电影制作手法,给凸显出不可信与不真实的缺陷来。给人的感觉是,《冲破铁幕》就像是希区柯克用他的过去习惯使用的小马拉大车,支撑不了整个电影的时代热点冲突,仿佛他一直习惯于躲在室内,从后窗的角度了望与观看世界,一旦把希区柯克放置在更大范围的空间里,习惯于室内观看的希区柯克便找不到方向,分不清南北,无法游刃有余地在阳光下布局他所影印的真实现实生活。希区柯克在《冲破铁幕》中的表现,意味着他的时代已经落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