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所以,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

《夺冠》令陈忠和难堪的地方,是把陈忠和作为一个失败者来反衬胜利者的伟大,这是任何人都接受不了。

出现这样的局面,与《夺冠》的设置构思有关。

《夺冠》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由陈忠和原型衍生出来的角色,这个角色后来由黄渤来扮演。

不是说黄渤演的不好,但黄渤为整个电影提供了一个小丑、弄臣式兼具的陪衬角色,而这个角色,在陈忠和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就是一个陪打教练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陈忠和在电影里的职业身份,还是他在电影里的形象定位,都是一个陪衬者的角色。

显然,《夺冠》的编导在确定整个电影的叙事思路的时候,就意识到一部电影要立足得住,就必须依靠个人的视角来完成。

可以想象,电影的编导肯定设想过以郎平的女儿的角度来表现电影的情节叙事,这也是电影里残留了一点郎平女儿、也就是陈冲女儿扮演的那个角色的一面之缘。

按照这样的构思,电影编剧将面临着直面郎平的个人私生活的难题,这显然会碰到郎平本人的拦网截击。

因为郎平的这一段情感纠结,是她自己都不愿去详细回顾并且能够展览在公众面前的痛点。

这样,电影里便对郎平的情感不置一词,完全忽略,然后凭空出现了一个郎平的女儿在电话里与郎平的一段对话,以代表郎平的亲情维度。

显然,郎平女儿的视角设置被电影所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还有哪一个角色,能够平行地对等于郎平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起到衬托她的辉煌传奇的幕后背景墙呢?

残酷的是,陈忠和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合适人选。

所以,陈忠和如果撇开电影里对他的庸俗化与恶趣化演绎,应该感到欣慰的是,他其实承担了电影里的引领观众介入到电影情境里的关键性视角,犹如但丁在《神曲》里设置的那个古罗马诗人所担负的引领职责。

影片一开始,观众就随着陈忠和角色的一脸懵懂的神情,结识了一众女排的队员及从头至尾都板着一个面孔的前女排教练,因为电影里也没有提及他就是那个当年国人皆知的袁伟民,所以,我们也佯装不知地把他看成是一个纯粹的古板着面孔的前教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是,陈忠和的角色,就像是一个突然进入到现场的外来者,根本没有一种坚定的扎根信念,而他在电影里,正是被郎平教导着与引领着,才融入了女排这个集体。

电影里展现出陈忠和开始时的临时观念,他对郎平苦苦训练的不够理解,直到女排与江苏男排对垒的时候,他才突然间幡然醒悟过来,觉得他自己已经与女排集体息息相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他一心与女排心心相印的时候,郎平适时地给了这个不思进取的角色浇了一盆冷水,就是告诉他,你不能一辈子做陪打教练,银幕上的陈忠和醍醐灌顶,找到了职业方向。

后来他在担任女排教练的时候,电影对他的战绩一笔带过,仿佛他在担任中国女排教练的时候,毫无成绩。

电影里特意选用了他与郎平带领的美国队交锋之后的两个人场景,这个场景带有很大的虚构成份,因为很难想象,在一场剑拔弩张的交战之后,两个队的主教练能够在空旷的赛场里,有这么一番各怀心思的对话。

陈忠和在这一刻的反应,确实出人意料,他指出了郎平虽然赢了比赛,但却受到国人的唾骂,而在这一方面,言外之意,是陈忠和觉得自己胜利了,获得了全国民众的后盾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电影镜头里陈忠和扬长而去,实际上,很难想象,当时的情境下,中国人还是这么狭隘,而这样国民的心态 出现在陈忠和身上,更让陈忠和成为一种中国人狭隘精神的代表。

你说陈忠和能感到满意吗?

电影里也讨论了中国女排失去关注的原因,是因为时代不同了,中国人日益把比赛当成了比赛,而不是在她们身上承载着早年的家国梦想,但电影最终也失陷在含糊的电影理念里,盘桓在想说明但又不敢触及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女排究竟需不需要精神。

但陈忠和在电影里俨然成为中国狭隘性的一个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主动放弃竞选中国女排教练,看起来高风亮节,但是他日后对郎平背后说出的话,却说明根本不是他有一种大局为重的动机驱动,而是他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称他是知道他报了也不会选他,所以才没有沽名钓誉,反而落得一个好名声。

这个情节实在有一些搞笑,也许这是陈忠和的真实心态,但电影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也剥夺了这一个角色唯一的一次亮点,凸现的却是一个平庸者识时务的无奈。

陈忠和能觉得舒服吗?

影片里,呈现出唯一的前后对应技巧的是陈忠和与郎平在机场喝咖啡的镜头,如果说第一次展示的是郎平对陈忠和的安慰的话,那么第二次陈忠和的存在,依然是沉寂于郎平的阴影下,而这中间,却无视陈忠和也有他的辉煌时刻,这就是在雅典奥运会上他带领着中国女排取得过世界冠军,而这一切都如同陈忠和在电影里的陪衬角色一样,被略而不提,而中国女排跳过陈忠和执掌教鞭的时代也是难以呈现夺冠之路的整个起伏的,而电影最终蛮横地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因果方法,直接抹平了前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时代与郎平时代之间二十七年的时光,仿佛中国女排在那个时段里,一直如同字幕所展示的那样,陷于低谷里徘徊不前,而只有郎平带来了一种与美国女排队员一起成功地战胜中国队的所谓新潮理念,才使得中国女排重演了八十年代的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的强制的理念化设计,很自然地把陈忠和的时代给踩踏进泥土了,电影最终也没有按照电影中段界定的气势如虹的郎平所策划的全新理念作用下的中国女排发展轨迹,把最后的一次夺冠看成是这种理念的胜利,电影模糊了它的主题思想,而陈忠和在电影里只是用他的软弱+无能的形象,代表着一种碌碌无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一种陈腐状态。

这样,《夺冠》在整个电影里的理念的矛盾的情况下,只有陈忠和的这种无为状态,成了最终可以衬托郎平成功的一个负面样板。

你能说陈忠和会觉得这符合他的付出吗?

因此,把陈忠和推出来作为一个陪衬,是电影编制的需要,它给予电影一个贯穿全片的一线串珠的视点,对袁伟民时代的教练,电影不敢轻易挑战,而陈忠和却不幸地被编导拿来练手,来成为电影摇摆不定主题理念的一个拯救性人物,从而使他化身电影里的最重要的形象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影片里的平庸的搞笑部分,完全是由陈忠和提供的,当电影无法用一种理念去纲举目张的时候,用一个弄臣一般的小丑角色来反衬形象上的高大上是安全的方法,陈忠和在影片里就担当了这样的职能。

从纯粹的艺术角度来讲,电影里添加陈忠和这样的角色,丰富了电影的幽默感与形象夺目性,比如以陈忠和为原型的教练,在江苏男排人高马大的队列中,反衬出尴尬的身高,电影的搞笑段落由此而生发,但符合此一人物的真实状况吗?甚至他被女排队员抬举起来、抛向空中的场面,体现了电影意欲强调的他已经与女排队员心心相印的这种情境,但是,这一段也是拿他缺乏男人气来进行昭然若揭的恶搞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年后陈忠和的扮演者黄渤沿袭了青年时代的搞笑设定,黄渤的幽默有他独擅胜场的地方,但是也有他不能拿到正面场合的限制性与规定性,而《夺冠》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恰恰拿陈忠和来开涮,虽然符合电影的规律,但无辜地牺牲于电影制作规律的陈忠和,肯定是喊冤叫屈的。

《夺冠》有没有更好的人物设定选择?

我们上面提到的郎平的女儿是一个不错的视角,但顾忌到郎平的婚姻状况,电影不敢深入下去,郎平也会不能容忍。所以,只能拿人畜无害的陈忠和修炼开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中的陈忠和角色本来还有一些不雅行径的展示,电影里作了删改,但这一人物的根本设定与处置定位,电影已经浃髓沦肌到《夺冠》的角角落落,无法大动手术了,但应该说最后电影能够公映,也可以看出是陈忠和放了一马。

当然换了一个角度,陈忠和也可以笑看电影,听之由之。不知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了电影与原型人物之间在电影成形之后的龃龉。严格地讲,陈忠和有与电影理论的必要,大度地后退一步,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胜利者有其话语权,但普通人也能获得自己的拥趸,用亲和力获取自身的无敌罩身。

本文由“文学私秘”原创,揭密文化隐衷,袒现创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视灵魂真相,敬请指正。如要转载须征得本人同意,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