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与人类发展演化相伴而生的一对基本关系。人地关系及其变化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关键问题。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系统的方式及其影响程度在不断改变和强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时代内涵、类型结构与地域功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理论,人地系统科学以人地耦合系统(人地圈)为对象,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改造和影响地表环境系统的状态、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与耦合规律,以及人地协同体形成机理与演变过程,成为现代人地关系创新研究的科学基础。

乡村地域系统作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以乡村地域系统为对象,探究人地系统耦合格局与机理,探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结构及其动力机制,服务与支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地理学创新研究提供新机遇和新挑战。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要的空间载体,其利用过程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响应直接关系新时期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本书聚焦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农村建设用地利用问题,分别从土地利用功能结构与状态效率的视角出发,在对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关系及其利用状态分析的基础上,以苏南地区宅基地利用为例构建多尺度-多机制分析框架,揭示农村建设用地利用不足(空置和废弃)的主要影响机制;进一步以苏北地区典型城市(徐州)为例,耦合结构协同与功能协同两个维度,诊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与短板,为差别化农村建设用地优化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丰富乡村地理学和人地系统科学的相关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村转型发展的多维动态响应概念模型

从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结构看,宅基地是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的主要组成,占全部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其次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占比接近五分之一。从利用状态和效率看,全省有近6万hm2农村建设用地处于空置或废弃状态。其中,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空置或废弃面积最大,为2.85万hm2,空置或废弃比例高达 13.62%;其次为宅基地,空置或废弃面积为2.56万hm2,空置或废弃比例为7.8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空置或废弃面积最小,但其空置或废弃的比例却高达12.90%。进一步聚焦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状况发现,与城市类似的“房子不用来住”的问题在苏南农村地区同样存在。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受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制度影响,农村“建新不拆旧”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地上房屋建筑年代越久远的宅基地空置或废弃比例越高;二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新建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随着宅基地功能由“居住保障”向“资产工具”的转型,有相当部分的新建住宅并非出于居民的刚性居住需求,而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宅基地“潜在升值”的投机性预期,在农村地区出现类似城市“炒房”的大规模宅基地空置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宅基地转型驱动的分析框架

针对上述农村宅基地利用状态特征,采用多尺度的二元逻辑回归(multi-scale binarylogistic regression, MBLR)模型对农村宅基地非正常使用的决定因素进行定量模拟,发现苏南农村地区宅基地的空置和废弃不仅受农户(家庭属性、宗地和住房特征)和村庄特征(村庄类型、 地理区位)的影响, 同时还与区域发展环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乡差异、人口流出)紧密相关,而且不同尺度的因素对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状况具有嵌套影响。具体地,区域发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地方村庄特征的影响,而村庄特征则以某种方式掩盖了农户家庭属性的影响。进一步,基于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农村居民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发现,农村居民对个人及家庭的未来发展期望是决定宅基地退出与否的关键所在,而这种期望在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家庭之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一般而言,发达地区和拥有较好社会保障的富裕家庭往往对未来有更积极的期望,个人及家庭的生存和发展对宅基地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所以在面临宅基地的退出决策时更加“松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虽然有意愿“逃离”不利的生存环境,但在面临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时,他们所处的不利局面更有可能将其“束缚”在土地上而不得不选择拒绝退出宅基地。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居民,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宅基地政策性升值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投机性预期,即便已经进城定居也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基于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利用状态的定量分析,进一步从结构协同和功能协同两个维度出发,探索农村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空间匹配格局,以揭示乡村居业协同的状况及乡村振兴面临的土地利用短板和瓶颈。结果表明,在县域和村域尺度下的乡村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结构偏向,居住和就业空间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用地优势此消彼长;而在乡镇尺度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关系较为稳定,基本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是制定土地政策、发展乡村增长极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较适宜的空间尺度。通常,在建设用地供给上宅基地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农村人口的不断外流,宅基地的空置和废弃现象也更加严重,致使居住和就业用地的功能协同程度优于结构协同。因此,未来可在土地利用政策中探索允许宅基地转为经营性用地的途径,增加乡村就业空间,同时在靠近城镇区域引导产业集聚和发展,盘活城镇周边就业空间,双管齐下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多层分析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宅基地处置意愿分析框架

最后,基于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状态和权利人处置意愿,同时考虑宗地面积和整治工程难度,构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评估的“多层次漏斗”模型,对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潜力的内外边界(上限和下限)进行定量测度,进而分析建设用地整治不同潜力类型及其主要类型构成。在此基础上,选择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为典型案例,对具体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并对其构成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不同层次的整治潜力在空间分布上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以苏北地区典型村域为例,基于乡村聚落精明收缩的内涵、实现路径和驱动机制构建分析框架,对建设用地配置过程进行调查研究,揭示政府“以指标换资金”、村民“腾土地换新房”、村集体“借新村兴市场”的多主体行为逻辑和价值传递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乡村转型发展与建设用地配置》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书从土地要素切入,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响应的格局特征反演乡村转型发展规律,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驱动与影响因素,尤其是从利用状态和效率的视角对宅基地隐性转型进行探索性研究,尝试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思路上,遵循通过土地利用反演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建立农村建设用地转型数据库,进行不同功能用地转型格局及其耦合协同关系的分析,进而识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将对乡村发展的研究建立在对土地利用转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在理论创新上,立足中国特殊的产权制度安排和乡村振兴背景,将西方话语中的“后生产主义”(post-productivism)和“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概念纳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分析中,探讨农村宅基地非正常使用背后的推动力,为新兴的土地使用转型研究提供实证素材,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土地利用转型分析的相关领域,同时对于深入理解人地系统耦合格局与机理、发展现代人地系统科学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 1 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相关研究进展、研究思路设计与章节安排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第 2 章理论构建,主要从乡村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切入,梳理新时期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一般特征,以及城乡关系与城乡融合发展演变规律;进一步,立足城-乡时空关联的逻辑起点,围绕城镇化“外生”驱动乡村转型与聚落演替、制度变迁诱导多元主体集体行动“实践”聚落演替的逻辑主线,解析乡村聚落时空分布、功能演进及空间重组的一般规律;并综合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结构与利用状态两个维度,结合中国特殊的城乡关系演化背景,梳理和总结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设用地空间与功能演化一般规律,以宅基地为研究重点,提出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建设用地转型的理论假设。

第三部分主要是第 3~5 章,关于农村建设用地基本情况和宅基地转型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 3 章,系统介绍了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规模结构和利用状态等特征;并以宅基地(超过 97%为集体所有)为研究重点,对农户类型、规模形态、利用效率、建筑年代等特征进行耦合分析,以揭示宅基地利用的具体特征。第 4 章,选择乡村发展转型最为激烈和最具代表性的苏南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系统梳理农村宅基地空间演替历程的基础上,刻画不同利用状态宅基地的空间格局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诱致性因子的空间分异特征。第 5 章,进一步采用多尺度-多机制模型,分别从农户、村集体和县域等不同层级,对影响农村宅基地利用状态的因素进行定量模拟。

第四部分主要是第 6~9 章,关于乡村转型发展的土地利用效应及土地整理优化策略。第 6 章,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对农村居民的宅基地退出意愿进行定量模拟,进而揭示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家庭在宅基地处置意愿上的分异规律。第 7 章,基于乡村居业协同的理论视角,从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协同入手,对典型地区乡村居住与就业耦合协同关系进行测度,并试图探索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最优尺度和差别化配置策略。第 8 章,综合建设用地利用状态与产权人处置意愿等,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测算,并确定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级和组成。第 9 章,基于乡村精明收缩的理念,对典型农村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过程、机理及效应进行分析,揭示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设用地配置特征规律。

第五部分为第 10 章结论与讨论,主要对本书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提出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的耦合研究框架,并对乡村转型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最后评估本书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金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等,兼任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SSCI期刊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第二届洪银兴经济学奖、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二等奖、江苏省青年地理科技奖等,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领域主流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诚,中 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转型与城乡发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二等奖、江苏省土地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等,在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与城乡发展领域主流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

本文摘编自《乡村转型发展与建设用地配置》一书,有删减,图片来源于该书,标题为编者所加。本书是“现代农业乡村地理丛书”中的一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村转型发展与建设用地配置》

ISBN 978-7-03-076830-8

高金龙 陈 诚 著

责任编辑:周 丹 沈 旭

乡村地域系统作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要的空间载体,其对乡村转型发展过程的响应直接关系到新时期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战略目标的实现。本书从土地利用功能结构与状态效率的视角出发,在对江苏省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关系及利用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乡村转型发展视角下农村建设用地响应规律,为制定差别化的农村建设用地优化调控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丰富了乡村地理学和人地系统科学的相关研究。
本书可供人文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区域与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学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本文编辑:洪弘)

地球为你而转!

欢迎关注:赛杰奥(sci_geo)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