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浪地球》以它奇诡而荒诞的构思,以及对视觉效果的极大倾注,再加上影片里中国人拯救世界的梦想兑现,都很容易触动中国观众的关注焦点,成为春节电影档的一匹最终胜出的黑马。

但是,《流浪地球》公映之后,却带来了奇怪的对负面评价的上纲上线的应对态度。

最为典型的就是对“豆瓣”的声讨。

看一看这样的标题,“豆瓣要完?因《流浪地球》评分太低,网友组团给豆瓣打一星。”

其实,豆瓣不过是一个平台而已,它的低门槛与不要审查,都使得它的发言相对于其它的媒体,要来得更为容易,这就为众多网友的入驻带来了方便,使得在这个平台上发表意见要便捷得多。

一个平台集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最终把责任加诸到这个平台上来,并且引发对这个平台的攻击,这未免有一点可笑了。

我也算是豆瓣的一个用户,但我对豆瓣的讨厌处,恰恰是它对议论的钳制,在其它的自媒体上能够发表的言论,它会对你进行隐藏处理,会让你只存在于个人阅读的范围内,所以我一度时期,将豆瓣上的文章全部删除。

在我的心目中,豆瓣不过是一个非常不主流的平台而已。不知为什么上面发表的对《流浪地球》的网友评论,会引来那么多的关注,并进而引发一场针对平台的“降维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浪地球》有其不完美处,所有的好评中,都要提到这一点,但是,当你真的提到或者分析一下《流浪地球》的不足之处的时候,立刻就会受到不可思议的反弹。

反击《流浪地球》负面评价的,大致罗列一下,主要有如下的一些论点:

一、 最厉害的一种,上纲上线到政治正确的高度。

凡是说这个电影不好的,就是“公知”,就是不爱国,比如,典型的话语有:“中国人怎么能拯救地球呢?这是美国人干的啊!”“根本的原罪是这么一个拯救地球的科幻题材,主角居然讲汉语”。似乎批评《流浪地球》就是不爱国。

素不知,电影里的中国也是受制于联合政府的,影片里的刘培强一直在联合政府的框架里行事,那么,批评《流浪地球》,是否也可以推导出不爱“联合政府”呢?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电影宣传了集体主义精神,受到了某些人的不满。不知道电影里哪里体现了集体主义?最后拯救地球的,不就是一对父子合作的孤胆英雄么?一到关键时刻,一个家族里的个人英雄便光环加身,如有神助,而包括王磊在内的救援队员,都曾经有过颓废与放弃,只有刘氏父子,虽有早年的隔阂,但一到需要他们家族拯救地球了,便前怨尽弃,奇思妙想迭出(点燃火星),接力拯救地球。实际上,集体主义恰恰不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提供的概念,当年梁漱溟凭着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就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引入集体主义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莱坞电影里有个人英雄主义,但集体主义可以说更是好莱坞电影里的追光。《兄弟连》中强烈的团队精神、《拯救大兵瑞恩》里的救援小分队的相濡以沫、同仇敌忾,要比《流浪地球》里王磊带队的近乎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政、为所欲为的面目不清救援队伍要紧密团结且集体主义得多。

说好莱坞电影里没有集体主义,也应该算是一种选择性失明吧。

一部电影不过是一件消费品。消费电影的观众,出来之后,发表对电影的评价,属于常态化的现象。即像小偏本人,四十四元一张电影票,一家三口,花了一百多元,早上八点钟,看了一场十多名观众入席的电影,出来对电影发表一点评价,非要被套上一个“贼”、“水军”、“拿钱”的帽子,情何以堪?只能说,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阶级斗争脸”,总喜欢把一件消费产品上升到政治高度来指东划西。小编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你批评《流浪地球》,那么,“有本事你来拍啊。”

这种思维方式,小编把它总结为:“品蛋鸡权”论者,一名网友也将其归纳为“评蛋须下蛋”论者,用英文表述的方式为:“U can u up,no can no bb”。

这就是说,你要是说一只蛋不好吃,那么,你的身份必须是下蛋的鸡。

其实早就有网友对这种论调进行了理论归纳,这种思维方式的相似表达还包括:

说冰箱不好,你必须会制造冰箱。

说空姐不漂亮,你必须是漂亮的空姐。

国足:“你行你上”的思维衣钵(网友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非白即黑”论者。

这种观点的人,把世界看成是“两维”的,除了白,即是黑。

小编在一篇文章中肯定了《流浪地球》的独创性:“《流浪地球》在票房榜上逆袭成功,是因为在所有的六部影片中,它的视觉效果最为瑰奇,场面最为宏大,背景最为宏阔,可以说,它是春节档里唯一可以堪称是全景式的史诗式样的电影。”

但在另一处,小编也提到了电影的不足与欠缺之处,立刻遭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水军”、“黑子”、“拿钱的么?”的攻击。

在这些人的眼里,世界上只有黑与白,而没有中性的东西。所以,我称之为“非白即黑”论者。

四、“动机论者”。

典型的帽子就是“蹭热度”、“哗众取宠”。其实看一部有热度的电影,你谈一些看法,这就叫“蹭热度”,那么,缄默无语就是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 电影的好处在删节之外。

你批评电影里人物交待不清,立刻有人说,电影时长限制,很多情节没有交待,比如韩朵朵出去是找父母的。但电影里,明明是哥哥强拉着妹妹出去的,并没有看到妹妹的寻父母的那种强烈愿望啊。脑补的情节还有:王磊最后还认了韩朵朵作女儿,并舍身救了她。

问题是这些枝微末节,能改编电影里刘启叫姥爷“老东西”的尴尬吗?

如果一部电影公映之后,因为情节的不合理,还得必须在观众身边站着一个添加补丁的解说员,那么,会出现怎么样的奇葩景观?会不会形成一个新的电影补丁讲解员的新职业?

我们知道,一部小说会从五十万字删成三十万字,但创作者能够声明说,好的地方,在删除掉的文字中吗?

《流浪地球》的时长两个小时,也算是较长的空间容量了,一般好莱坞电影也不过是这个长度,这么长的时间,你安排不了一个合理的情感转换,而责怪电影时长不够,究竟是电影的法定时间有问题,还是你导演的功力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流浪地球》中,两次重复刘培强与少年刘启谈论火星的镜头,这两组镜头内容相似,完全没有必要又重放一次,如果删除,容纳其它的内容,可能增加影片的思想与情感内涵。没有意义的地方,浪费时长,而在至关重要的刻画人物的地方,却虚无委蛇。其实蛮横删去核心部分,导致情节支离破碎,恰恰见证的是创作者不知抓住要害、只热衷于枝节的头脑不集中的毛病,这种毛病,我们小时候看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的时候,知道可是“大头儿子”的一种隶属于他的那个年龄段的毛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在公映的时候,也删除了许多情节,但是公映的成片还是自成体系,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即使《流浪地球》补充了被删除的情节部分,也只能在局部弥补一下,至多让韩朵朵在上海段落,增加其对无望见到父母的一点伤感,但不能改变整个电影里前后情感缺乏遥相呼应的尴尬状况。

即使补充后,也不会让刘培强与刘启的父子之间的隔阂转换获得一个更为平缓的心理对垒弧线与弧度。同样,即使脑补的王磊的女儿死于杭州城下,至多让王磊的形象更为立体一点,但依然无助于电影里的主体情感线的丰润与完善。

从某种意义上讲,删繁就简,正是艺术的基本要求与规律,如果电影一味地用补丁来搪塞电影前台叙事的疏缺,那么,这个电影将会陷入到“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膨胀状态,就像一个“迁移地球”的伟大创意炮制出来,后面要跟着多少为这个创意说明与圆谎的跟贴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味地对《流浪地球》进行吹捧,确无必要。电影里的镜头的杂乱无序、调度乏力、剪辑混乱、人物模糊,与好莱坞电影相比还是有很多差距的,我倒担心,如果这部电影拿到好莱坞去放映,会看晕好莱坞电影导演,我更担心,会让好莱坞的导演笑话。在看电影的时候,我真为电影的镜头叙事着急。与我一起看电影的朋友也说,电影的功力不行。

当然,有人会立刻说,你怎么唯好莱坞马首是瞻啊。但问题是,《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恰恰是到好莱坞派拉蒙公司去进修的一位青年导演,既然那么诚恳地奉好莱坞为老师,那么,用老师的标准恒量一下学生的作品,并不是一件什么可耻的事,也无关国格与人格。

总之一句话,《流浪地球》引发的对批评的如临大敌的态度,倒觉得是一件不合情理的事,也是对今后的电影创作没有好处的事。既然我们已经放下架子向好莱坞学习了,那么,找出与好莱坞的差距,也是一件能够凸显出自己勇气与强悍的光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