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后,获得了冰火两重天的评价。观众可以说是众口一词地称该片为烂片,而正是这部口碑极差的影片,却在前不久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选中,获得最佳音效奖、最佳摄影奖、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其实金马奖曾经非常“成功”地扼杀了台湾电影。台湾商业电影,我们目前已经很难看到它们的踪迹,而在台湾的电影史上,琼瑶电影这类具有响亮名号的台湾商业电影,曾经取得不扉的业绩,所以,电影节的作用,就是为扼杀商业电影的目的、为满足电影导演的自恋倾向而设计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由人想到1991年,获得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该片还获得当年度最佳原创剧本奖。这部电影长达四个小时,可以看出,影片编导的强烈的自恋倾向,把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杀人事件上升到一种社会的角度来呈现。从这部电影拍摄到获奖的逻辑关系来看,金马奖早就对这类缺乏商业电影特质的电影情有独钟,并且因为这种钟情,把台湾电影给祸害了,而如今金马奖却要言不烦地向大陆电影伸出了它的魔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导演的动机不错,希望通过一个事件来透视整个台湾的五十年代的社会风貌,但是,影片的叙事非常成问题,他尽力用一种观众不能接受的叙事手法,把他自认为感兴趣、自以为很明白的事情,生涩地塞给观众,以为观众会像他一样充满着探讨的精神与求智的乐趣。你电影本身就没有让观众简单化明白地理解你的本意,那么,观众怎么会愿意去了解你想所表述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电影弱国的导演,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恋倾向,从来不愿意去考虑观众的感受,关进小门成一统,自以为自己的那么一点小体验,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当初国内第五代、第六代拍摄的一些怀旧片,都可以看出导演的一种自恋情结。《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所有的情节,都是散漫的没有前后联系的,只有到最后的一个段落,围绕杀小明的事件的时候,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线索,前面的铺垫与啰嗦并不能就走到最后的结尾,杀小明的事件,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冲动的迸发,电影根本不想去表现这种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是记录一个下意识发生的各种琐碎事件。这样的电影,实际上在结构上非常简单。一部好电影的难度是设置前后交融的逻辑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才可以看出编剧对于情节的设置与构思,看出编剧对于电影的掌控能力,而那种堆砌素材的毛病,是一种初学者最容易干的事情,他不过是把并列的事件,并排地放在一起,所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只有事件的堆砌,而没有性格的发展,这也许是符合影片想表达的内容,但是,观众有兴趣看到一泡鸡屎散装的生活原生态吗?你根本不去作出努力,去考虑观众能接受的期待,而只是一味任性地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过把自己的瘾,怎么可能会得到观众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个角度讲,“台湾电影死了”是一种伟大的死,是观众的胜利,是电影前进方向的胜利,那些任何逆电影的本质的人与物,都应该死去。既然你违反历史的前进规律,就应该被历史淘汰,这就是残酷的人生,同样,电影不应该成为这种规律的意外逃避场所。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可恶之处,是看不清人物,影片一直采用一种中景的角度远距离地观望,影片中大同小异的衣服,难以分清的外表以及灯光造型下的模糊不清的人物面容,都使观众很吃力地分辨着谁跟谁。可以说,影片中的镜头,是僵硬不动的,导演是知道他的人物及关系的,但是,他不知是不懂还是不屑,根本不去把观众感兴趣的动作提炼出来,满足观众的需要,所以,整个电影就是一个冷漠的观望,观众也越看越冷,难以坐得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采用这种长镜头(《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这种特征),很多时候,人物都是屁股对着镜头,辨别一个人的特征,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脸而不是通过屁股,杨德昌把演员的屁股对准镜头,毕竟他指挥着那些操纵着屁股的脸,知道屁股是谁的,但观众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那么,恨影片中的那些屁股入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影片中的张震一家的人物的面孔,几乎都难以给人看得清楚。到了最后,都不知道父亲与母亲长的什么样,两个姐姐长的什么样,还有二哥与张震有什么区别,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在影片中的场所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兄妹之间,也很少有什么特别的事涉心灵的接触,镜头始终站在人物之外,冷漠地记录着一些琐碎的不予提炼的事件。可以看出,影片也故意让人物不着边际地说一些无关主题的琐碎事件,一个个场景,不是用逻辑关系组接的,而是用一个导演自认为真实的闲言碎语连接起来的,这些事件对于观众来说,很难把它们放置到整个电影中来,无法理解这种细节的意义所在,即使是作为华语观众的我们,也不太容易听得懂那些片段的谈话的意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这种情况的本质原因,就是杨德昌太把这么一点破事当一回事了。他以为这个小岛上的那么一点小人物,那么一点小小的政治风云,再加上张家长李家短的小整体,通过这种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就会引来世界性观众的注意,这未免太天方夜谭了,也太可笑了,这种不自量力的倾向,使人极其不能容忍,我情愿看到这个小岛的导演能严肃地真诚地表现出一个清晰的主题与故事来,而不是自认为天下的所有人都把眼睛盯着你,注视着你的那一点破事。在这一个方面,李安就做得非常成功,在叙事上用好莱坞的通用的手法,满足观众的观看的习惯。

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自以为是的破事件被津津乐道地道来,街上可以看到坦克的队列,靶场的训练的军队,还有张震父亲被卷入一起调查案,似乎牵涉到滞留在大陆的夏小姐,但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影片并没有交待,他以为这些破事,别的人都会关心似的,你影片讲不清这些内容,观众更不会花时间去关心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只要到了最后的杀小明段落,才可以看出张震家的几个人物建立了关系。应该说,父亲的被审查,是构成家庭气氛突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的变故,给孩子产生了影响。这时候,家庭里的所有人都开始对张震的最后杀人动机产生了外驱力。张震偷了家里的表,大姐从母亲里听说后,以为是二哥拿的,因为以前二哥就曾经拿过,镜头里,表现出母亲出去之后,大姐立刻责问二哥,二哥立马出去,重新来到台球赌场(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在影片前面以冗长的散漫方式交待的赌场的镜头,主要就是表现二哥经常参加里面的赌博,并且卷入了杀死赌场老板的行动)。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从二哥口袋里发现了赢的钱,以为是他所为,父亲为此痛打了二哥。而此刻,张震从小马处受到污辱回来,二姐在门外劝他信教,并且约他第二天见牧师。第二天,张震等小明路过的时候,小明追上来,当明白张震的行为的时候,小明显示了无情的成份,斥责张震:“你想改变我,你跟那些人一样,对我好,就是要交换我对你的感情,这样你就安心了。你太自私。……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小明是没有心理的,电影也不作任何刻划,女人的复杂性只能观望,而不能深入,一旦深入到内心的人物,注定都是痛苦的投入的,比如此刻的张震是痛苦的,他刚刚被小翠拒绝,小翠告诉他的另一个秘密,她当初曾经代人受过,代替小明承担了跟滑头在一起的责任,以逃避小明前男友哈尼的猜疑。张震此刻的心态是一个被抛弃被玩弄的男人,整个世界都在他的面前垮了,家庭的误会,女友的抛弃,好友的抢占女友,使他找不到一点自信,从而诉诸于武力,这种理由是最后一刻产生的,也是影片的最后段落达到的这种效果。前面的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一种遥远的无关的铺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影片说张震是第一个少年被判的案件。但实际上影片前面介绍的内容,已经告诉我们,少年之间的杀人事件早有前科,比如几个重大事件中,小明的前男友哈尼回来后,被山东推进了车下,山东又在一起黑暗里的殴斗中倒在了血泊中,似乎是张二哥为首的一帮人,血洗台球赌场老板,这里面的每一个血腥都是张震杀小明的预演,但在影片中都是采取了淡然处之的态度,使影片的张震案并不令人具有说服力。

可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那一套没有逻辑关系的情节故事、没有人物刻画的表现风格、缓慢冗长的长镜头叙事,至今依然受到金马奖青睐,并且在一些大陆电影里甚嚣尘上,死灰复燃,《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是这样典型的一部。由此,我们必须警惕,千万不要因为投金马奖所好,丧失了电影的娱乐功能。艺术本不就是电影制作出来的目的,况且艺术在很多情况下,是掩盖无能的一个遮羞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