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一度时期,关于互联网的书比较热门,这是与互联网的持续热度密切相关的。

确实,目前看来,互联网的走势依然强劲,但是,所有的人都不敢称能够看懂互联网的走势。

这是因为互联网的立足点和最终目的,都事关着传输信息。信息具有飘渺不确定性,当它呼啸而至的时候,能够掀起滔天大浪,而一旦时过境迁,瞬息间便生成一片死水无波。

互联网造就了一群英雄,但同时也湮灭了无数豪杰。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舞台,让“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各路表演者可以走马灯般地展现身姿,但同时,在这个舞台上落马的也不在少数。

最醒目的特征,就是互联网上,如果几天不上去,就会发现面目全非,当初熟识的社群已经灰飞烟灭。所以,互联网上的朋友沉淀不了多久,朝为好久,夕为路人,是互联网的常态。因此,在互联网上呆久了,还是会渴求回归到现实的土壤,毕竟这里还有一种现实的维系。

但正是因为互联网的这种快速生长性,才使得这里充满了机遇,潜伏着机会。机不可失,如果不去尝试,就连机会都不会给予你,更不要谈成功了。所以互联网是无数的尝试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群,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社群,却在互联网上被组合进了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空间,这个空间与“电商”相结合,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创造一个新的生命。这就是《移动社群电商》一书讨论的课题。

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对“移动社群电商”有一段公理式的解释。其实顾名思义,“移动社群电商”这个颇具新意的概念,就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两个核心关键内质。

这就是“用户”与“平台”。可以说,互联网的本质,都离不开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平台,以及浪荡在互联网上的“用户”。

互联网的商机,就是利用打造的各种各样的“平台”,吸引“用户”,制造“用户”流量,让“用户”为我所用,达到各种目的。

我在想,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革命?为什么它能够给予各式各样的社群以存在的基础以及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想,这主要的原因,在于互联网足够大,大到能够包含所有的上网的人,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础而论,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社区群落基数。但互联网又因为它的巨大的基数,而给予了“小”以存活的空间。只有在巨大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创造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投”的小部落。互联网的体量是大的,而它创造的无数的“小”的群落,又能保持着足够独立成群的“大”,从而生成了互联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空间。

正是互联网的特点,才使得上网的“用户”呈现出“对外敞开、对内凝聚”的社群特征。每一个社群,都隐伏着一个商机,而“移动社群”与“电商”相结合,便构成了《移动社群电商》一书中最核心的商业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在《移动社群电商》一书中,对互联网社群的平台,是按照“微信、微博、论坛”等进行分类的,而微信又是书中叙述的重点。作者在书里,几乎是手把手地对微信的基本操作进行了耳提面命的点拨。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对微信不能说不熟悉,但作者如此以入门ABC的绍介方式,还是让我对微信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还对照着书中的讲解,把微信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都重新操练了一回。比如,书中特别提到了“签名栏”的设置,之前,我经常看到微信里的朋友有了自己的签名,但我却无从知悉是如何设置的,从书中的介绍文字中,我很快把自己的签名调试好了。经过作者这本书的一番传教,我对微信的所有功能都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所采取的通俗易懂的叙述手法,力图把互联网的平台工具的全部功能通透地传递到读者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微信被分割成了各种形式的朋友圈,有地域形成的圈子,有爱好形成的圈子,有纵与横牵连成的圈子,总之,以用户“我”为中心,朋友圈以不同的翅膀,张开自己的飞翔姿态,从而实现了跨时空的新的群落组合,这无疑给予信息包括电商信息以一种吸纳、诱引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商,也就是商品信息,有时候,在微信群里确实会令人如骨梗喉,浑身不对劲。这也是最近人们纷纷议论的因为逃避广告信息的轰炸而远离朋友圈的原因,但是,这可能是一种存在,不过,互联网毕竟有着巨大的体量,各种各样的信息,总会找到合适的生存土壤。比如,我加入了一个购书群,里面发布的一些书商优惠信息,非常受群友的欢迎。如果这个信息发送到美容的群、吃货的群,估计肯定要遭受到万人唾骂。同样,食品信息、美妆信息如果发到书友群里,也是同样的命运。电商的存在,是建立在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础上的,这给予了各种爱好、各种兴趣聚合成的群落以宽容而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能够让电商信息在不同的合适时空里如鱼得水。这就是微信平台+电商能够产生商机的原因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一个新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最早的时候,往往是草根阶层在上面活跃且引领方向,但随着名人的侵入,便会夺走草根的市场,从而借助于他们在常规媒体上的巨大诱惑力,而再次成为网络平台上的“大珈”。这非常典型地体现在微博平台上。最初,这个平台由普通用户自得其乐,但随着明星的闻风而动,意见领袖便被这些另一个层面的风云人物抢夺了话语权,他们的一个标点符号,一幅图片,一段没头没脑的慨叹,都成为轰动一时的秘讯,四处传播。所以,互联网的自由而平等的空间,正是因为这些大珈的涌入而变成传统媒体的移植,这不能不说互联网是势利的,这反映出在它的巨大体量背后,有一个冥冥之手操纵着这些力量涌向那些既有的名望者。胜者愈胜,强者愈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像潮汐一样,忽涨忽跌的流量,也会带来巨大的伤害。明星们关掉自己的博客,也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这正反映出明星们在占据了草根们活跃的场所之后,也必须承担着这种网络互动性给予自己的逆向伤害。冯小刚、周立波都曾经在微博上与网友唇枪舌剑,恶语交加,都显现出明星们在对民众们狂欢的平台工具侵入之后所必须承载的代价。

这反映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用户与平台这一不可或缺的体系里,还必须跟进自己的精神质量,也就是自己借以推销出去的内容。对此,《移动社群电商》一书也对如何打造“方法对了”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移动社群电商》一书给人的感觉是很亲切,很平和,在娓娓而谈中,把踩上互联网节奏的商机,传递给了读者。在后记中,可以看到作者将近五十多岁,自谦与同时的马云、张朝阳以及更年轻的马化腾相比,“尚在一线战斗,这也许就是吾之最大悲哀也。”但我们却由此看到,作者在这样的年龄,却还能像初出茅庐的小伙一般,如此熟悉互联网的时尚工具,对其中的雕虫小技开拓得如此之深,不由不佩服作者的那么一股“革命人永远年轻”的精气神。事业不分低贱,著书更显品位,觉得作者能在书中给予更多的人弄潮互联网、授人泅渡网络的利器,可谓善莫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