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导演对好莱坞电影的模仿与学习,远远出于我们的想象之外。

这一切成就了香港导演,也制约了他们的电影创作。

林超贤导演的《红海行动》给人最直感的印象,就是无限接近于好莱坞电影。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红海行动》对于好莱坞电影的接近,仅仅是在外在形式上,但好莱坞电影在群像戏中不忘塑造人物,却是《红海行动》不具备的。

《红海行动》能走到今天这样的近似于好莱坞电影质地的地步,这与林超贤导演一直有着向好莱坞暗中学艺的习惯分不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林超贤曾经导演过一部电影,名叫《证人》,这部影片就具有非常明显的模仿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撞车》的痕迹。

《撞车》是2006年拍摄的电影,两年的时间,足够林超贤有宽裕的时间,将这部获奖电影的构思容纳进自己的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撞车》来说,导演企图通过这个电影揭示出美国社会各个层次的微妙的心理牵连,反映出这个社会的真实的群落身份的碰撞与差异,但这一切,移植到林超贤电影之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应,这实际上体现了香港电影在反映现实生活时,一直处于一种无能为力的尴尬状态。

证人》中,我们看到林超贤接纳了《撞车》一样的设置。在这部电影里,警察、逃跑的匪车与张家辉扮演的小混混,在街头的某一处相撞了,并由此揭开了这三组人物的关系。

应该说,从奥斯卡获奖影片里拿过来这个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创意,给电影带来了弹性而厚度,也让这部电影在林超贤作品里少见地增添了结构上的丰润性,当然我们从林超贤的运作中,也看到他日后电影不足的一些惯性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到,谢霆锋扮演的警察偶遇逃犯,通过一番追车,终于将匪车追获,但在追踪过程中,还与第三辆车子相撞。正是这第三辆车子,成为警察下一步一直孜孜以求追访的人物。因为林超贤给予了《撞车》这一巧妙的创意结构,填充的是,第三辆的撞车车主,正是劫匪的幕后黑手启用的另一支雇佣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次撞车,也是张家辉扮演的这个自由职业者加入劫匪计划的原因,因为撞车使得张家辉的怀孕的妻子成为植物人,为了钱,张家辉不得再度铤而走险,听命于劫匪,转而去劫持人质。

电影里将张家辉这一个线索的撞车段落,放在电影的最后部分,交待出正是前面的谢霆锋追劫匪,才导致了他的意外,使他的妻子受到重创,也因而才引发了他的一系列犯罪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由此阐述着警察的每一个卖力的行为,总是带来相应的后遗症,影片里的谢霆锋越是努力,越是凶狠,越是在制造自己的敌人,违背自己当初的结果。

所以,这个影片里,林超贤更多地将同情的目光放在张家辉身上,使这个劫持人质的恶人反而具有了一点人性,因为他是统治机构“撞”出来的,他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所以他的反社会行径也有了前因后果的脱罪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超贤的这个小心思,正使得张家辉的形象,远比扮演警察的谢霆锋更具光彩,获得了金像奖、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林超贤在这个影片里实际上揭示出警察的缉捕动机,引出了他意想不到的悖论式的结果。他追捕劫匪,却打中了劫匪后盖箱里的小女孩;他全力逼停匪车,匆忙中,却与第三辆车辆相撞,导致那一辆车主的妻子受到重创,从而又连琐产生了自己的一个新的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超贤努力想探讨的是,警察的暴力结果,必然要反弹回来,伤害到自己。这个电影实际上,反映出林超贤在香港电影里的有限局面中,借助好莱坞电影的创意,反思了暴力行动、哪怕是代表着正义的暴力行为总会带来杀向自己的反弹。

林超贤后期的警匪片中,很热衷于描写警察内心的创伤,设置出处于暴力正义地位的警察身上所拥有的暴戾冲动往往会反噬自己,导致内心的崩溃,这在《魔警》里得到了更为夸大的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里吴彦祖扮演的警察,每一次对歹徒行为的干预,最后都会带给自己一种精神上的伤害,使自己与这个社会更加格格不入,成为一种“魔鬼警察”。

我们应该看到,林超贤在香港电影中拍摄的那部分作品,虽然有枪战片的表面现象,但是他一直在思考着,运用暴力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这无形中使林超贤的过去电影,带着一股怪味、生冷与阴郁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在《湄公河行动》中,我们看到卧底的线人,也一直处于内心的痛苦纠结中。他的女友正是因为他恪尽职守的缘故,而被毒贩陷害,成为一个吸毒者,最后不得不饮弹自尽。这一情节,其实就继承了林超贤过去电影里非常喜欢的设置,即一个警察在追捕敌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被投入炼狱之中承受炙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红海行动》中,林超贤可以以一个光明正大的名义去展现暴力的奇观。影片里的三个主题:撤侨是真实的,但是解救人质、摧毁恐怖分子老巢,都是虚构的,实际上,整个电影给人一种捣毁马蜂窝的莽撞感,林超贤过去的电影里从来没有忽略暴力所应运而生的反弹力道,这种力道会给自我带来隐性的与显形的伤害,这种伤害,表现在《红海行动》里,就是林超贤一直没有忽略调战争所带来的血腥与残酷,这就是被某些网友解读出这个电影是“反战”的原因。

然而,事实上,对照林超贤过去电影里的习惯,他一直很清醒地看到暴力行动的双刃性,只是他的这种思考,在香港电影里越来越不符合快意恩仇的娱乐片规则,最终使得他的电影,既没有可看性,也没有思想深度,形成了他的港片阶段越来越没落的黯淡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林超贤开启了北上之旅,在这里找到了港片容纳不下的更有背景支撑的主题,在《红海行动》里他借助一个国家框架的撑持,拓开了一片动作片大展身手的机缘,同时,也将他过去电影里经常思考的暴力的反弹效应,揉合到电影里,形成了电影外在的血腥瞬间。

因此,《红海行动》里其实包含着林超贤在香港电影里历练与思考的精华所在,《红海行动》里那些让我们感到新鲜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些香港电影的内容(如对警察暴力的双刃性思考),在大陆电影里过去是难以加以正视的,而同样,这些香港电影热衷于的部分,也往往制约着电影的主题往更高层面升华(如《红海行动》里的人物塑造便是一个严重短腿,缺乏《战狼2》那样更具丰润与弹性的对中国当代思潮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海行动》更像是一部仅仅具有好莱坞外壳的电影,而缺少更为让人共鸣的精神内涵的注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从林超贤过去的电影中,看到他一直具有与时俱进的创作心理与动机。对世界电影的不断习练与袭仿,不仅仅表现在《红海行动》里的动作与视觉效果上,更有从精神内涵上的全盘吸收,只是他过去在进行这方面融入时,被香港电影的局限性给制约得水土不服了。但我们必需明白,没有这一个阶段,便没有《红海行动》的横空出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