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北区文物普查工作队人员用无人机拍摄采集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平区文物普查工作队人员对点位进行实地调查和信息采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平区文物普查工作队人员对点位进行实地调查和信息采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大道地区洋楼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北区文物普查工作队人员对点位进行实地调查和信息采集。

天津北方网讯:我们的城市有很多历史记忆,而文物就是见证历史记忆、赓续城市文脉的载体。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保护文物首先要摸清“家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去年11月启动,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时隔16年再次启动文物普查,也是我国在“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82处,其中复查929处、新发现1153处。普查成果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文物工作的重要基础,大运河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黄崖关长城入选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西青区、蓟州区、宝坻区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从我市具体情况来看,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一些文物资源状况与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对我市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我市有序开展,普查范围是我市域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目前,我市已完成相关区的试点工作,全面外业实地调查即将启动。

“四普”勘测现场

“提杆即测”

满满科技感

近日,河北区文管所工作人员来到位于河北区天纬路4号的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现天津美术学院)开展“四普”试点的外业调查工作。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此次调查建筑为北院教学楼。在勘测现场,工作人员正手持杆状探测仪器围绕建筑周边测量相关坐标信息。

“文物普查工作中,首先要确认文物的本体边界,所涉及的点位测量工作,可以利用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测量点位的经纬度坐标以及高程等信息。”负责测绘工作的天津城建大学地质与测绘学院实验师许万旸介绍,“RTK是一种能够在户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的作业方式灵活,使用一台携带方便的手持工具,就能做到‘提杆即测’。”

除测量文物本体边界,记录经纬度、海拔高程外,工作人员还要拍摄文物本体四个方位全景图,并利用无人机进行顶视图航拍,根据普查标准规范填报文物基础信息,录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软件系统。

此次勘测属于对“三普”登记文物的实地复查,工作人员前期需对既往文物普查资料及文物线索进行梳理,在现场勘测中要重点确认复查文物的当前保存状况、保护范围等情况。“实际工作中,有些文物的轮廓,特别是一些不规则的文物轮廓的特征点遮挡比较严重,像茂密的树木、周边高大的建筑物等,都会影响RTK设备对卫星信号的接收,导致点位测量的精度满足不了要求。这时候就需要根据文物轮廓测量点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钢尺量距这种方式测出相应边的边长,后期在专业的软件中使用绘图来间接推算出点位的坐标。”许万旸说。

在“四普”试点工作中,河北区文管所与天津城建大学建立了合作,借助高校专业力量开展普查工作。许万旸认为这是一次双赢的尝试:“高校里有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设备和人员,可以为文保部门在文物保护、普查等工作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同时,高校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相关项目的合作,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实践能力,丰富了经验。这次的工作让我也有更多机会与文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加深了我对历史文物的认识,更深刻感受到天津这座现代化都市中所积淀的历史厚重感。”

据了解,此次文物普查全市选定了河北、河西、蓟州三个区作为试点,开展普查先行先试,并由市级专家进行专门指导,为全面开展实地调查打好基础,为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提供良好经验。

其中,河西区以桃园街道作为普查试点区域,普查试点内容为辖区内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蓟州区负责古墓葬类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对试点地区邦均镇开展地毯式调查。

河北区选取鸿顺里街道作为普查试点区域,另外增加中山公园内的碑刻作为石窟寺及石刻的类别代表进行普查。

“三普”亲历者讲述“四普”特点

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燕卿

为文物做全面“体检”

近日,天津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训班在津南区开班,我市文博专家授课教学,并实地开展普查现场教学。在现场,河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燕卿结合自己曾参与“三普”工作的经历,向记者讲述了“四普”工作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和亮点。

先做试点再推广

徐燕卿表示,“三普”时是市级部门组织普查直属队到各区现场指导、联合开展普查工作;“四普”则是用试点区的方式先行开展工作,即由河北、河西和蓟州三个区先做试点,由市级相关部门进行指导,积累经验、锻炼一批专业干部后,再向其他各区推广。

“从整体上来讲,从培训体系到工作要求,‘四普’比‘三普’更加细致、完善、严谨。‘三普’时参加培训的是市级层面普查队的成员,但这次,每个区都有代表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培训,这也使得各区都有专业文保人员了解‘四普’的标准要求和工作方法,更有利于后续开展普查工作。”徐燕卿说。

弥补“三普”时的遗憾

说到“三普”的经历,徐燕卿表示航拍一直是测点工作的“痛点”,“当时,我们非常想拍一些建筑的俯视图,因为顶部结构和外观我们一般看不到,当测点周边没有更高建筑供我们俯拍的时候,这块记录就是空白。当时还没有无人机的概念,航拍的成本又太高,留下很多遗憾。”

这一次,“四普”可以有条件利用新兴的无人机航拍进行测绘。他说:“除了建筑的全景照片外,‘四普’还要求更多细节照片,让文物信息更加完善。普查工作就像是对文物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通过这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我们对文物的了解会更加详细,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保护。”

勘查技术要求更高

在普查工作中,获取文物的经纬度和海拔数据是重要组成部分。徐燕卿介绍,“四普”对于勘查技术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比如我们在‘三普’的时候GPS(地理信息系统)测点定位使用的还是一种独立设备,精度也不高。现在我们使用手机就可以获得精度比较高的相关数据。”

在实际工作中,“四普”的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和专业。徐燕卿说:“比如‘三普’时,对于文物平面图没有特别要求;‘四普’则要求不可移动文物平面图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这也便于我们收集的数据信息可以和国土规划数据纳入‘一张图’,文物保护也不再是文保部门‘单打独斗’,而是与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一体化管理。”

彰显天津城市文化特点

除了设备、技术标准不同外,“四普”与“三普”最大的区别还在于“人”。徐燕卿说:“距离‘三普’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也几乎更新了一代人,年轻人更多了。今年也会有更多高校的专业力量加入普查工作中来,他们对于建筑学和测量实操更有经验,是对普查工作非常有力的补充。”

2007年进行“三普”时,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很多人的文物保护意识相对薄弱。他说:“今天,文物保护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在工作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大家对文物普查工作有期待,更有一种尊重。”在他看来,天津的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代表性强,这也符合“近代百年看天津”的城市历史特点,“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普查工作,进一步彰显天津既源远流长,又突显近现代特色的城市文化特点。”

“四普”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

调查精确性显著提升

为更好地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了“四普”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统筹负责文物普查的各项工作安排。

综合协调组中,经历过“三普”工作的相军对“四普”有全新感受:“一是深感科技在进步,技术上更先进。硬件设施上,‘四普’与现代科技结合更紧密,依靠科技的力量,运用各类设施设备,如手机、电脑、RTK、无人机等,因此,‘四普’调查信息的精确性将会显著提升。软件方面,‘三普’数据需要登记到电脑表格里,一个点一个表;‘四普’有独立的数据库,直接置入文物信息。二是普查的发动面广,保障更充分。天津‘四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财政局、市规划资源局等19个部门,联合多部门力量。此外,还发动了高校志愿者参与调查,并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四普’中来。三是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四普’对原有的文物类别和内容进行了重新阐述和修订,从而更加明确了各项文物的功能属性。”

形成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一张图”

为系统保护提供依据

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传承发展城市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行动。

本次普查按照新时代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工作要求,采取一系列新举措:践行应保尽保,将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纳入普查和认定范围;丰富文物内涵,将六大类59项文物类别细化扩展为63项,首次明确将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推动系统保护,将开展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登记和公布列为主要任务,把普查成果作为各行业名录公布的基础,为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据介绍,此次普查工作从天津城市历史特色入手,加强与市相关部门沟通对接,梳理我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性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中华老字号等行业类文化遗产名录和近年来考古新发现,整理普查线索,丰富文物内涵。

此次普查将形成一系列成果,如目录成果、图件成果、文物基础数据、报告成果、数据库成果。基于普查成果,以区为基本单元,可以逐级汇总生成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图,汇总生成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一张图”;分类生成六类文物空间分布专题图;逐级汇总形成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录;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普查结果,及时将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核定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系统保护提供依据。

我市“四普”的普查范围是什么?

普查范围是天津市域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共六个类别;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