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来看,公元228年的时候,诸葛亮向少主刘禅上书,请求带领着上万大军北上与魏国决一死战。在当时,诸葛亮也做足了万全的准备。毕竟他的运筹帷幄,也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了。这样一位谋略无双的大军师,不可能打没有准备的仗。
事实证明,在诸葛亮的谋划之下,这场战争从刚一打响开始就捷报连连。但当时的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竟然会如此惨烈。蜀国一共有11位大将在这场北伐战争中丧命,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对于蜀国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而今却一一陨落,由此也不难看出北伐战争被打得到底有多惨了。
死心塌地的诸葛亮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诸葛亮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谋略家,之所以会选择出山相助,就是因为被刘备的三顾茅庐所打动。为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终其一生都在呕心沥血为蜀国的大业而努力。即使后来的刘禅烂泥扶不上墙,他也没有放弃。
在刘备病逝之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在刘备死后,整个蜀国的气运也跟着山河日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帮助,或许蜀国早就坚持不到这个时候了。
虽然说刘备也曾经在明面上告知诸葛亮,如果儿子刘禅实在是不顶事儿的话,诸葛亮也可以考虑取而代之。然而事实上,忠心不二的诸葛亮并没有任何异心,一直以来他都坚持初心,要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遗憾的是,虽然诸葛亮的才华远远在曹操之子曹丕之上,但有了刘禅这个猪队友,一切可就都不好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利,也让他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和打击。不仅如此,还接连折损了11名大将。对此,诸葛亮感到痛心不已。
诸葛亮错用马谡
北伐之所以会遭遇如此之大的失败,其实也和诸葛亮重用马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早在刘备还在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马稷此人空有才华,但却并没有什么实际作战经验。因此在重用马谡这一方面,还需要经过审慎的思考和慎重的考虑。然而诸葛亮却只看到了他的才华,忽略了他的实践经历。也正是因此,才导致了第1次北伐最终的惨败。
而刚开始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取得多次胜利,主要是因为这次战争开始的猝不及防,曹丕没有做好相应的应战准备。不过后来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的局势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变。最终,蜀国为这次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中国的兵法当中,一直有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之下,行军打仗的将领们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调整作战策略,进行先斩后奏。马谡作为一个自负的人,在驻守街亭要塞的时候,就屡次自作主张行事。
在观察完当地的地势之后,马谡决定进行一场敌动我不动的“狙击战”。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异想天开了,也难怪是个纸上谈兵之人想出的谋略。在对上魏军的张郃之后,马谡仍旧选择按兵不动。
一开始张郃也很给他面子,并没有立即包围,只是在一座小山头上开展了进攻。随后不久,他看出了马谡不过就是银样的枪头,于是便带领着魏军包围了整个山头,直接阻断下山的通道。后来,马谡一行人就因为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先自乱了阵脚。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张郃简直就是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街亭要塞。这一要塞在诸葛亮整个北伐的布局当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这里被攻占,那么蜀军的退路就被切断了。如果不能即使撤退,那么面临的就是死亡。
消息传到诸葛亮耳中的时候,他没有气愤,反而是无尽的悲哀。对于马谡这个人才,他还是非常欣赏的。然而马谡犯下如此错误,必须斩杀示众,才能安抚军心。其次就是对于整个北伐战争,从这时候开始,他就已经预料到了后面的惨败。
折损11员大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