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春万岁》的通行本里,小说结尾描写一群女中学生来到了深夜的天安门前,欢度毕业之夜。

这时,长安街上驶过了一辆小轿车,女学生们猜测,车内坐着的是毛主席。

这一猜测激动了这群女中学生们。甚至呼玛丽似乎看到了毛主席慈祥的面容。她们想象着与领袖的见面。

小说也在这里结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部分,在小说中显得很是突兀,因为毕竟是一部小说,为什么要在结尾部分加进真实的人物,而且这个人物还是领袖呢?而且更加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一辆行驶过的小轿车,怎么就能判断是领袖的车呢?而小说接下来的文字,似乎就认定了这个猜测,表现了女生们群情激奋,浮想联翩。

其实,王蒙原稿本的出版,才使我们知道小说原来的结尾是怎么样的。在未删节的原稿本里,毛主席真的来到了女学生们欢度夜晚的现场,与女学生们有了一段交流与沟通。

这样的描写是相当大胆的。在王蒙的这本小说里,应该是首次把毛主席作为一个角色,写进了书中。我们不妨看看原稿本里的结尾是怎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午夜两点,一辆银灰色的小汽车从北京饭店沿着长安街的林阴大道驶来,天安门前夜半的喧嚷惊动了它。

汽车停住了,毛泽东同志坐在里边,他问道:“那边发生了什么事?”
打开车门,一个人跑下去询问,回来报告说:“是今年的中学毕业生,他们在这里欢庆中学时代的结束。”

孩子们玩得正欢,谁也没有注意周围。吴长福首先发现,再近一点,她紧张得发抖,她跑到别人身后,推着大家,断断续续地说:“你们看,你们快看!”大家都转过身来,愣住了,谁都不说话。

他们看见了毛主席的高大身材,质朴的灰色中山服,健康的棕色脸庞,他们听见了一声亲切的、清楚的、湖南口音的问话:

“娃娃们好!”

同学们骚乱了,然后欢呼爆裂开来:“主席好!”“主席万岁!”这过分的幸福使大家迷乱,每个人都小声自语:“我见到了他……”

毛主席用手势止住大家的欢呼,微笑起来,缓缓地问:“毕业生么?”

“是的。”大家点头。

“大家高兴吧?”毛主席说话的时候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

“谢谢主席,我们都很高兴。”一个男同学代替大家回答。

“中学这几年,过得怎么样?”毛主席问。

就这么一会儿,那种控制着每个人的沉重的紧张消失了,谁都觉得,现在和自己谈话的不仅是国家的领袖,而且是熟识的长者,亲爱的父亲,甚至是孩子们的最好的朋友,而他们的谈话也就变成最朴素、最重要、最自然的了。

“我们过得非常好,一切都好。”还是那个男同学说,别人应和着。

“非常好?”毛主席小声重复了一下,像是不大了解似的,走近那个男同学,把手放在他肩膀上,问:

“你们学校有多少学生?”

宽厚的手掌使所有的人都感到温暖,那个男同学说:“一千八百多人。”

“有多少副篮球架子?多少个篮球?”主席又问。

那男同学瞠目结舌,口吃地说:“记……不……清了。”

“是不是你从来不打篮球?”

这句话问完,全体哄然大笑,毛主席也笑,那男同学脸红到了脖子,也随大家一齐笑。

“有两副篮球架,七八个球。”别人替他悄悄回答。

毛主席离开那男同学,转身问女学生:

“你们怎么玩?”说着用手在胸前做了一个表示游戏的手势。

“篮球、排球、羽毛球、高低杠还有柔软操……”周小玲一口气说。

“你会玩哪一种?”
“我,什么都会。”周小玲说完,觉得自己有点吹牛,很后悔。

毛主席看一看她健壮的身体,向她竖一竖大拇指,愉快地夸奖说:“你的身体,蛮好!”于是大家鼓掌。

“可是你为什么这样瘦呢?”毛主席看见了呼玛丽,呼玛丽倚着袁新枝,躲在周小玲身后,她起先有点怕,后来就不怕了,没想到毛主席问她话。

她一阵心酸,流下了眼泪。

袁新枝接住她,向毛主席说:“她是个孤儿,从小被送到天主教会的仁慈堂孤儿院,受了很多罪,折磨坏了身体。”

毛主席同情地看着她,脸上显出老年人的皱纹,静了一会,对呼玛丽说:“以后,再没有人敢欺负你们!”

到这时候,呼玛丽再也忍不住,她伏在袁新枝肩上泪如泉涌。

“你们是幸福的,但也不见得一切都非常好。”毛主席沉思地说:

“新中国成立不到四年,旧的遗产破破烂烂,许多事情要做,许多事情还没有做。我们的中学生过着艰苦的生活,一千八百人,两副篮球架子,这太不够用。你们的宿舍,课堂,也未必好得很,旧社会遗留下的少年人的疾病和衰弱也远远没有彻底消除。但是,你们是第一批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人。你们毕业了,这样高兴,到天安门前来庆祝,这种快乐的心情,是多少时代的学生没有的。向前走一步,就庆祝庆祝,这是不坏的,这使人奋发起来,我也祝贺你们!”

“谢谢!”

又过了一会儿,大家静下来,毛主席说:“不过,昨天听高等教育部说,你们的入学考试成绩不算好。”

大家呆了,都想起自己答的试卷里写错了的得数,列乱了的式子,用得不对的标点符号……毛主席知道了。

杨蔷云鼓起勇气说:“是的,是这样,我们努力还不够。我们,特别是我自己,喊口号、鼓掌比别人多,做的却少。我们爱一切,却没有超乎一切地爱劳动,顽强的、持久的劳动。说这些,您也许会生气,但是我们能改,我们一定要学得更好一些。”

毛主席点点头:“应该说,我们的革命事业还没有完成,咱们都是先驱者。先驱者就是要用自己的血汗为后世千秋万代创造幸福。前人种树,后人歇凉,种树的时候就不能怕受苦,怕风吹日晒。现在,我们全国五万万穷棒*子要建设一个又富又强的大国,这不是轻松的事情。你们是幸福的,但是你们肩上有着沉重的担子,你们可要抓紧自己!”

大家说:“我们一定努力,请主席放心!”

“同志们,我要走了,怎么能在路途上耽搁太久呢?”毛主席指一指自己的汽车。大家才恍然大悟,才想起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听说毛主席要走了,孩子们都舍不得,天真地要求说:

“再给我们谈点吧……”

“还说什么呢?希望你们好好上大学。”毛主席找着了最初向他答话的男同学“特别希望你多玩篮球。”又向泪痕斑斑的呼玛丽说:“不要哭了,做一个快乐的孩子!”

“这样吧,同志们,”毛主席用一种告别的声音说:“我们订一个合同好不好?”

“订……合同?”

“是的,订一个合同。”毛主席把同学们看了一遭,没有人猜出他的意见,他说:“再过十年,三千六百多天,我希望你们每人给我写一封信,告诉我你们在中学毕业以后做了些什么;写你们的成就,你们的缺点,你们的要求,你们满意的或者不满意的一切。那时候,”毛主席做了一个手势,向东方一挥,似乎十年以后的时光就在那里,在那不远的太阳升起的地方,“我要亲自一封一封看你们的信,你们同意吗?”

“同意,谢谢!”

“那就签字了。”

学生们睁大了眼睛,这“合同”掀起了他们移山倒海的壮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成绩将被毛主席重视,将被毛主席关心,祖国和自己,自己和祖国,这时是离得多么近啊。如果谁虚度了光阴,谁就是毛主席面前的罪人……学生们欢呼着送毛主席上车,纷纷挥动帽子,由于兴奋和幸福,互相拥抱,你靠着我,我靠着你,天安门的四角,好像也在这欢呼声中翘了起来。

汽车开动,毛主席对学生们说:“十月一日再见!”学生们快乐地把帽子扔到天上,落下来,再高高抛起……呼玛丽离开人群,飞也似的向已经开动的车子跑去。

汽车重新停住,发动机嘟嘟地响,她听见车门开开,毛主席走下来,抚摸着她的头发:“有事吗?”

呼玛丽不答话,她拼命抑制住自己的眼泪,抬起头来。

她看见毛主席慈祥的眼睛和略带严峻的眼角的皱纹,从这眼睛里,她看到的不是祖国吗?不是那个亲爱的、曾经失去过的、永远关怀着自己的儿女的祖国吗?

她真的笑了,她说:“毛主席,您看,我笑了,我是会笑的。我想说,想说,现在时间已经这样晚,您还没有休息,您太辛苦……”

“不要紧,马上就会睡的,谢谢你。”

汽车驶去,穿过天安门前淡蓝色的曙光,高高的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架子顶端已经发亮,新的一天就要到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王蒙这一段字数达到2680、可以说得风气之先的描写领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王蒙有着深刻的思考,让我们见识了王蒙的胆量,因为他竟然安排了领袖的思想与行动,而且这一段领袖的行为中,很有一点深意。

我们大致可以从作者的描写中,看出这样的几点:一是承认现状还有欠缺。“新中国成立不到四年,旧的遗产破破烂烂,许多事情要做,许多事情还没有做”,这是很客观的判断,建国初的新气象后面,还埋藏着很多薄弱点。二是从杨蔷云之口,认为现在口号还太多。三是领袖希望中学生写信给他,相约十年后向他汇报成绩。这一点,是王蒙对领袖的想象。

这样的描写与想象起源于何处?

实际上,我们可以感到,这同样是受王蒙的“苏联情结”影响而生发出来的情节。

在斯大林时代的小说中,很多作品都会描写到主人公会与斯大林有一段亲密接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联著名的小说《磨刀石农庄》第四部里,农庄里的先进农民,就来到了莫斯科,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磨刀石农庄》第一部1955年出版,第四部,1960年出版,王蒙小说写成在1957年左右,这样看来,王蒙应该没有受到《磨刀石农庄》的影响。

我们再来看另一部苏联小说《顿巴斯》,这本书后来有著名的苏俄翻译家草婴的译本,并收入了草婴的文集,可见,草婴还是认可这部斯大林时代的小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译本,由硕之翻译,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于1954年6月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蒙在当时应该能够读到这部小说。

在这部小说的结尾部分,描写到顿巴斯的优秀矿工,来到了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节,受到斯大林的接见。

小说里表现这位矿工,接到通知,来到克里姆林宫,心怀忐忑,见到了斯大林,小说这样描写道:

——现在他才看清楚是站在一间大得看上去有点太空的,四壁镶着浅颜色嵌板的办公室里。斯大林亲切而又好奇地对他看,以如此善良的好奇眼光在看,这种眼光只有自己是爱人类的人眼睛里才有。于是安德烈依也信心坚定而且毫不畏缩地对斯大林的脸直看。

是一张亲爱又熟悉的脸。和照片又像又不很像,看上去老些也年轻些,而且更仁慈性,比照片上慈爱得多,亲热得多,纯朴得多,可爱得多……斯大林好奇地看着他,但是不急于提问题,让他安静下来。他们还是像方才一样站在房间中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大林请这位矿工来的目的,当然不是听这位矿工汇报他的出色的业绩的来龙去脉,而是问他在工作中有什么“遭到了煤矿管理部门的激烈反对等等”存在问题。

可见,斯大林找矿工来的目的,是为了剪除官僚主义机制中的负面力量,斯大林指出:

——早就该赶走这些罗亭(市里的领导)之流了……这些吹牛大王……公子哥儿……不学无术的人……应该把他们都撤职,早就该赶掉了!”——

这位矿工从斯大林的话语中,感到斯大林是想从基层听到真实的声音,由此他认识到:“在这个办公室里吹牛是绝对不行的。这儿要知道真相,全部真相。”

斯大林鼓励的是创新精神,激发这个国家来自于基层的活力。他说:“老的总是挡住了新的路。新的总是只有在斗争中才能战胜老的。”

在分别的时候,斯大林希望给他写信,告诉这位矿工:“而且不但要告诉我关于掘煤机的情形,关于一切矿冶工作的机械化问题都得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顿巴斯矿工》剧照

小说最后的一句话是:

——“别忘了写信!”斯大林高高兴兴地提醒安德烈依,这时候他已经走到门口了。“我可要等的!……”

可以看出,《青春万岁》与《顿巴斯》在构思上是相近的,且对领袖人物的话语,都有着相似的设定。比如,都提到写信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青春万岁》的结尾部分有其近似的来源。这充分证明,王蒙的创作,受到苏联文学的影响,是相当的巨大的。由此,我们也能够理解王蒙在改革开放年代重新反思苏联文学的光明梦的深意是出于什么样的创作感受与创作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