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安区彩塘镇,午后的从熙公祠宁静清幽,屋檐上的鸟鸣伴随着清脆的热盏滚杯声回荡其中,74岁的老者陈业川独坐在祠堂内喝茶。若有游客来,他便起身迎接,用颇有潮味的普通话热情为游客讲解祠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默默守护从熙公祠十七载,在耳濡目染中成为古祠的“活字典”,如今更担起了讲解员的职责,生动有趣的讲解风格,深受来访游客喜爱。

“大门口地上的三朵莲花,代表步步高升、身体健康的意思。石鼓座上的老鼠和葡萄,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如意。一根石柱用三种石料打造,边缘的设计叫‘青蛙屁股’,是现代工具做不出来的……”我们的到来,打开了陈业川的话匣子,他带着我们走进祠堂,一步一景一寓意,详细为我们介绍起来。

陈业川对从熙公祠内各处构件的熟悉程度让人大为惊讶,他感叹道:“我在这已经17年了……”。

1969年,19岁的陈业川应征入伍,加入47军359旅,跟随部队作战湖南,1971年,在陕西入了党。1974年,退伍后的陈业川回到彩塘镇金砂一村,养过鱼、烧过砖窑、做过石场管理。年逾五旬,陈业川到村治安队帮忙,在队里接电话、做宵夜。2007年,从熙公祠的两个通花横楣被盗,57岁的陈业川随村治安队将办公点搬至祠堂附近,和治安队员一起在祠堂内守夜。祠堂内有个小房间,摆设了床、桌子等几件简单的家具,陈业川每晚都守在这里。“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十二月廿九,我都守着这里的‘宝贝’。”陈业川笑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骥才先生到访从熙公祠时,陈业川(右一)为其讲解。

和祠堂里的“宝贝”朝夕相处,听着来来往往游客的评论,陈业川对祠堂内的各个构件产生了兴趣,也开始学习了起来。他每天对着石雕、木雕、嵌瓷等构件细细琢磨,向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学习,把学到的知识牢牢记在脑子里。日积月累,他对这些“宝贝”也如数家珍。陈业川除了能流利地讲出各种构件的花纹图案,还能准确地说出其中意义,通俗易懂又不乏风趣幽默的讲解深受游客喜爱。慢慢地,陈业川的名声越传越开,现在来此游玩的人都要请老人家讲解才过瘾。2021年10月,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到访潮州,参观从熙公祠时也是陈业川为其详细讲解。

陈业川不但乐于学习,还善于钻研。之前无人知晓从熙公祠两侧连廊八个屐头上图案的意义,陈业川也悟不透,但他认为其中必有“玄机”。于是他一有空闲便仔细端详、认真揣摩。终于在前些年弄明白,那八个图案竟是八个字:“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建成于清光绪年间(1870年)的从熙公祠至今已有154年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陈业川成为从熙公祠的一部“活字典”,对这座祠堂了然于胸。前几年编纂的旅游手册,陈业川觉得还不完整,又为其添加了内容、重新印刷。

每天清晨,陈业川便打开祠堂大门迎接八方来客,打扫卫生、为游客讲解,从不“缺勤”。陈业川说:“我尽力为从熙公祠服务,做到哪时就到那时。”他希望这些传统历史文化能够被人知晓,能一代一代延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