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笔者寻找关于“西沙群岛”的相关书籍,查到了一本1957年的童书,在旧书网站上最低价格竟然达到985元,堪称奇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到某东网站上,价格更加离谱,竟然飙升到1238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叫 《我从西沙群岛来》,由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

全书只有十五页,字数只有9000字。书后的标价只有六分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书很薄,但却图文并茂,也是少见的冠以“西沙群岛”为标题的图书。

这本图书的可贵之处,是以亲历者的角度,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各个富有特点的维度。

现在看来,这样的图书越来越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充斥在图书市场上的少儿读物,大多冠以玄幻与想象的招牌,却讲述的是一个不接地气故事,虽然美其名曰“拓宽想象”,但却没给孩子以现实的知识传输与介绍。

像《我从西沙群岛来》这样的图书,抓住了国家风貌的一个侧面,然后进行了重点的叙写,并辅以逼真的绘图,能够给予孩子以知识性的启迪与知识面的拓宽。

这种类似的图书,是曾经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书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这些图书汇聚在一起,就能够形成社会全景的三百六十度的立体性、无死角介绍。

这种类似的图书,我们还可以从当年的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书籍中,看出一种总体的轮廓。

在这种图书的覆盖下,祖国的天南地北都纳入了聚焦与透视的视野。

我们看看类似的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这样的图书,这种中国儿童读物的优良传统,却在儿童图书市场上萎缩了,甚至是绝迹了。

这也造成了《我从西沙群岛来》成了少见的绝唱。它当年出版的量很少,市场上已经绝版,因为内容的特殊性,也不可能重印,所以,造成了它物以稀为贵,在旧书市场上价格飙高,创造了一个奇迹。

笔者在网络上找到了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激发了好奇心,但是几乎找不到它的完整的读本。

后来,笔者通过“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出了申请索取整本书的求助。

令笔者感到大快心意的是,邮箱里很快传来了剩余图书的网页,于是,总算能够看到了这本带着童趣、带着时代特点、带着知识揭秘的老版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将这个图书的页面,罗列在这里,供给喜欢的读者参阅。按它的纸质图书现行的价格,在一千元上下,那么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千元的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也能够对今天的儿童图书如何提供给孩子们更为现实的资讯介绍,放好一个值得参照的先例。

多少年来,中国图书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品牌,一度时期,这些品牌被自己抛弃了,但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这些品牌图书依然散发着永久的魅力,所以,这些品牌,又被激活了。

比如世界名著的“网格版”,最近重印了新版,正可视着对中国图书的优良品牌的“王者归来”的实践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少年儿童出版社所选题的这类各个风景介绍,也值得重新推出最新版,丰富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我从西沙群岛来》的作者贾化民,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这也是笔者查到的他唯一独立出版的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化民摄影的介绍西沙群岛的科普文章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956年,当时中国青年报接到海南岛鸟肥公司的来信:有数百名工人和干部(其中80%是青年),为了开采祖国的宝藏,冒着风浪到西沙群岛挖取鸟粪。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贾化民随即于同年12月前往西沙群岛,带回了那个年代的南海风光和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化民摄影作品

《中国青年报》于1957年1月20日发表了贾化民的报道,然后,可以想象,这篇报道,引起了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注意,立刻由作者对他的纪实报道进行了增补,形成了近万字的篇幅,足够了一本书的体量,然后由绘画作者精心地创作了白描插图,于1957年7月独立地以一本书的面目面世,整本图书文图并举,相得益彰,今天即使看着图中的插图,也能够体味到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贾化民摄影作品

目前,学生们的课外读物充斥着内容荒诞、低级趣味、脱离现实的种种令社会愤而声讨的不健康元素,我们有必要吸取我们的过往图书中成功经验,把更富有营养、品位与意义的图书介绍给孩子们。

《朱德的扁担》重新回归教材可喜可贺,但乱改文字却造成语义模糊

小学课文《一封信》作者鲍圭埃特的另一个作品《秋天的树叶》欣赏

小学课文《朱德的扁担》的来源之谜,至今仍然没有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