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6日电(记者赵泽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小米博物馆陈列着出土于约8000年前的碳化粟,还有石铲、石耜、石镰、磨棒等500余件农具文物,向人们展现中国北方先民漫长的粟作史。在博物馆另一边,小米油、小米皂、小米锅巴、小米月饼等产品,则讲述着小米在新时代产业链创新链不断延伸的故事。

  这是2022年6月拍摄的敖汉小米博物馆。新华社发(叶剑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2022年6月拍摄的敖汉小米博物馆。新华社发(叶剑南 摄)

敖汉旗小米博物馆始建于2018年,其建筑造型如一块玉玦中间环绕着三个陶罐,设计灵感来自当地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玉珏和桶形陶罐。博物馆一建成,就成为热门地标。记者近日走访这座小米博物馆,探寻小米的8000年“传奇”。

近年来,敖汉小米产业不断发展,敖汉小米也经历了从无名到知名的转变。敖汉旗正以全球化视野发掘农耕文明内涵,传承农业文化遗产,让敖汉小米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发现了1500多粒经过人工栽培的碳化粟和黍的籽粒,经过碳14测定,确定这些碳化粟黍距今约8000年。这是当时已知最早的粟黍遗存,一经发现就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表示,早在史前时期,敖汉小米就成为中国北方先民果腹充饥的主要食物,后来又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

  这是2024年5月10日在敖汉旗拍摄的谷子播种场景。新华社发(于海永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2024年5月10日在敖汉旗拍摄的谷子播种场景。新华社发(于海永 摄)

敖汉旗被称为“世界小米之乡”,当地土壤中有丰富的铁、磷等矿物质,地貌、气候等都为谷物生长提供了优质条件,因此当地到处是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杂粮作物,形成完备的旱作农业系统。因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在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可,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荣誉,也是敖汉小米享誉中外的关键因素之一。”刘国祥说。

敖汉旗深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知识、技术和景观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积极探索旱作农业保护与发展方法,一方面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从科学种植到标准化精深加工,从打造品牌到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推动小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徐峰说,他们入户收集与整理传统杂粮杂豆品种的种子,并从中筛选优质品种进行推广,从而挽救濒危品种,同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品种保护基地,通过科技研发,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增加种植户收入,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双赢。

此外,当地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从当地居民口中记录耕作方式、民谚民俗、传统烹饪方式等内容。

“这是新品种的小米,属优质谷子品种,颗粒饱满、色泽金黄、营养丰富。”敖汉旗贝子府镇大哈布齐拉村村民王玉琢说,2013年他返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统一加工和销售提高售价,每位社员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南大城村村民在收获小米(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虽然王玉琢对小米品质很有信心,但如何打响品牌、扩大销路,成了他的烦心事。2023年,机缘巧合下,他与一位网络主播达成协议,开启直播销售之路,产品一下子卖到全国。由于小米品质好,一个月内就收获一大批回头客。

如今,在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环节,依旧可以看到传承几千年的旱作农业影子,但农民们的种植思路已经打开,标准化生产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品牌化运营、网络推广等现代化手段不断赋能小米产业发展。

据统计,目前当地小米种植面积达101.35万亩,年产6亿斤左右,共有近8万农户参与小米产业发展,年人均增收千元以上。2020年,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敖汉旗居民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小米,如今小米饭农家院、小米宴主题餐厅等竞相涌现,小米博物馆、旱作农业主题公园、世界谷种研发基地等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小米,还可以领略文化、畅游历史。随着产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包括小米肽速溶冲剂、小米咖啡在内的小米深加工产品面世。古老的敖汉小米正迎来全新发展。

约8000年来,敖汉小米种植从未中断,如今,敖汉小米不仅是当地老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成为当地名片。“敖汉小米,是一粒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小米。”敖汉旗农牧业局局长张洪峰说,“历经时代变迁,敖汉小米没有消失湮灭,反而以更有活力的创新姿态,让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