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异常清冷的地方,也是旧痕的历史,在城市里的最后的余光。

在上海的通常的旅游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明这里的地理位置,我还是在宋庆龄故居拿到的一张免费的旅游图上,看到了上面标注出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大会址大致在重庆路与延安路交叉的路口,于是,沿重庆路的高架桥,来到了延安路立交桥,这里很旷,巨大的桥体,挤走了这里地面的滋生者,盘踞在空中,成为钢筋水泥拔扈的舞台。爬上了立交桥,放眼向桥北望去,一座孤零零的精致的房舍展现在眼前,它的存在太怪异了,但它毫无疑问就是二大会址

从桥上看,二大会址尽收眼底,是一排不起眼的平房,四周没有任何的建筑,只有这几座平房被压抑在高架桥的下面,显然,它是城市拆迁的孓遗,它的单独的存在,早已失去了潜伏地点的价值,它能够在高架桥的下方占得一席之地,只不过因为它的偶然的历史,这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立交桥下去,悠然地向那幢平房走去,几乎看不到有一个人走向那里的痕迹。

远远地,就看到侧边的门前,一个保安百无聊赖地在那里踱步,我作为一个前来的寻访者,在他的眼里可能是一种好奇。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一点羞愧,跑这么远来到渺无人迹的地方是否有一点古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边门进去,里面是一排天井,它的结构与一大会址比较想像,于是走了进去,里面并不是没有一个人,只有一个老人在里面观看,后来也看不到他的踪影了。

然后展览厅就是安排在这些房子里的空间,同样给人一种极其现代的感觉,应该房子已经进行重新改造过,虽然外表的形式是旧的,但内在装饰则完全是一种新兴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里面的展品介绍了二大的来龙去脉。展品相比于一大会址,明显比较粗糙,照片的精良度也不如一大的会址,文字介绍与画面都比较粗疏,也没有标明文物的真实性,与一大会址的每一件文物都注明捐献者相比,这里更像是一个山寨版。

看完了楼下,又爬到了楼上,大致了解了展厅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二大之后,中共着重开展了城市斗争,而毛泽东没有出席,据介绍是因为他没有找到会议地址,这是一种奇怪的解释,但多少反映了二大决定的路线,并没有改变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模式的探索。二大之后开始的一系列城市斗争,最终证明了越走路越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茅盾的小说《虹》里,我们可以在最后的那一段城市斗争的描写中,看到那些热血革命者,在发动斗争的时候,其终级目标就是让自己被敌人抓去,让自己流血,以血来达到唤醒民众的目的,小说的主人公梅小姐在当时激烈搏斗的现场,对组织上倡导的“不抵抗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这种束手待毙实在于情于理都不吻合,她自感自己有足够的体力能够反抗那些镇压他们的巡警。从这个小说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当时发动的城市革命的先天不足,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人民武装,革命是难以获得坚强的支撑的,这也是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共历史上的重要性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了一圈之后,便走出了屋子。来到前屋,这里是装潢一新的门楣,面向着没有一个人迹的空旷的高架桥,桥上的车辆的轰鸣声,灌满了耳朵,看起来这里是闹市,但是那是不停顿的机器的嚣叫,而没有温柔的人声的鼎沸。这里占据主场的注定是一种城市里的特别的孤独,浓烈的市声,掩盖了门前的冷清,阳光照耀着门楣,一切都很明亮醒目,但是,却空无人寂,这种感觉真的有一些古怪,我对着那些不同标志的门楣拍了一通照片,心有不甘地离开了这里。它守候在城市的低沉的空间里,守着市声,含着寂寞,给人一种格格不入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四川路上的时候,看到四大会址,标示着就在前方一千多米,但在前去寻找的时候,愣是没有找到,后来不甘心,再次过了苏州河去寻找,也没有走到,因为都是雨天,也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想想四大会址的真正旧址已经毁弃了,现在的旧址不过是重建的,也就觉得没有必要再去一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