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电视台曾经做了一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里面主持人询问日本历史学者,“为何中华文明历经无数战火、动乱时刻,依旧绵延不绝?”这名日本学者的回答是这样,“因为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非常重视,历朝历代都将编撰史书成为重中之重!”

这名日本学者没有说错,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数珍贵史书能够保存下来。然而,近代中国的动乱时刻,致使无数珍贵史籍惨遭洗劫,成为中华文明最黑暗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世纪的中国档案界,出现了轰动世界的“四大发现”,它们分别是: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和居延汉简。在这四大发现中,最为可惜的可能要数故宫内阁大库档案了。

所谓的“内阁大库档案”,是指存放在紫禁城内阁大库的档案,这里面的档案非常复杂,包括诏令、奏章、朱谕、外国表章、历科殿试卷子等等,它们是研究明清历史极为珍贵的史料。由于这些档案没有经过官方史官的刻意修撰,更显得无比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珍贵无比,清朝时也鲜有人能进内阁大库里翻阅,“诏令、奏章、朱谕、外国表章、历科殿试卷子。”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说过:“三百年来,除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外,学士大夫,罕有窥其美富者。”

如此珍贵的史料,却在宣统年间遭遇浩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内阁大库年久失修,漏水严重,内务府决定修缮。由于爆发庚子国变,修缮事宜被迫中止,直到溥仪登基后。既然是修缮,里面的档案史料必须要搬走,当时有几百万件档案被搬出,一部分比较完整的搬到文华殿摆放,另一部残破的准备烧掉,数量有一万麻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幸中的万幸,清朝学部参事罗振玉是金石学家,职业敏感告诉他这批史料价值非凡。罗振玉请求张之洞出面奏请朝廷停止焚烧,最终这批残破档案得以保存。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接手了内阁大库。

1912年,北洋政府决定创立历史博物馆,内阁大库档案成为藏之一。由于缺乏专人管理,经常出现有人偷卖档案的现象。再后来,北洋政府财政艰难,发不出薪水的教育部直接将剩下大约8000麻袋约15万斤档案当成废纸卖掉,总价4000块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罗振玉获悉后,他痛心疾首,立即打听这批卖掉档案的下落,得知被西单同懋增纸店收购。西单同懋增纸店收了这批档案后,挑选出一部分出售,剩余部分准备转手卖给制作纸钱的作坊。

罗振玉购回了一部分,可惜他财力实在有限。值得一提的是,罗振玉在回购的一批档案中发现了震惊史学界的《清太祖实录稿》。后来,罗振玉陷入困顿,只能将购买的档案转卖。再后来,这部分档案几经辗转,大部分流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档案局出面,国家出资,将剩余300麻袋购买,如今这些残存档案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令人遗憾的是,原本一万麻袋的明清档案,90%以上都下落不明了,它们无法用金钱衡量,上百亿也买不回来了,实在可惜。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