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标题上提到的这个山东籍的传奇人物牟宜之,生于1909年,1975年去世。

他被写进去作为一个重要人物且被交织进紧张激烈的角逐交锋的小说,是三卷本长篇小说《冀鲁春秋》。

三卷本长篇小说《冀鲁春秋》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冀鲁边区从1938年3月份到1939年3月份这不到一年时间内我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的战斗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冀鲁春秋》至今少有人关注,主要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是因为小说描写的时段不典型。《冀鲁春秋》总体来说,属于山东抗战的一部分,但小说选择的时间段,更为惊心动魄的角逐交锋还没有展开,最为艰苦卓绝的战斗时刻还没有来到。

二是小说在不典型的时间段里,描写抗战史实,不得不生造了几场宏大的战役。而小说里提到的“盐山之战”、“河阳大战”在小说里描写的时间段里并没有发生。

作家可以虚构人物的命运,但大背景不能虚构,这也造成了《冀鲁春秋》的历史史实带有很大的概括色彩,而难以提供历史教科书式的一一对应的史实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人物命运发育不完全。因为整个小说仅仅交代了一年的历史事实,人物的性格,还不能展示出他们的最终命运走向,因此,小说里的一些人物仅仅出现了一些性格发展的趋势与迹向,他们的未来走向,小说里根本没有提及,但是这些人物可以明显地找到原型人物。我们因为对小说人物的关注,而去追踪这些原型的最终的命运的时候,才会在小说的叙述时间之外的历史天空里,找到他们的最终的命运归宿。

而小说里的人物,只能是一个管中窥豹、白驹过隙式的惊鸿一瞥,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在短促的一年的区间内的疾如闪电的瞬间姿影,但却难以看到人物的全部的性格构成,这不能不说是《冀鲁春秋》致命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插图中的沈涵之

小说里提到的乐陵县县长沈涵之,就可以看出这种小说的典型的缺陷所在。

到小说的结尾,沈涵之的最终命运走向,并没有全程地展现,日后,沈涵之的更为精彩而传奇的人生,也无奈地随着小说的一年时间长度的终结不得不戛然而止了。

《冀鲁春秋》里是这样介绍沈涵之的:

40多岁,“为官倒还是清廉,媚上欺下,巧取豪夺的丑事做得不多,终日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去应付公务。经同乡、同学国民党山东省保安部队总部参谋处长龙思成举荐,接受了尹戎章的委派,出任乐陵县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插图:沈涵之召集县里各部门会议

龙思成这个人物属于小说里的虚构,因为真实的情况下,沈涵之的举荐人另有他人。

沈涵之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牟宜之

在近代山东革命史上,牟宜之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

2013年,卢作孚的外孙清秋子(本名程晓刚)出版了一本414页的传记文学《国士:牟宜之传》,在牟宜之的名前,冠之以“国士”,评价不可谓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牟宜之去世之后,他的历年所作的从没有出版过的诗词集《牟宜之诗》由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其人品、文品得到了国家出版社的肯定。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牟宜之的简历:

牟宜之是山东日照人,1909年出生,1925 年在济南读书时加入共青团,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热血青年。他的姨夫是国民党元老、中央委员丁惟汾。抗日战争爆发后,牟宜之看到国土沦丧的屈辱,便向姨夫要求由重庆回到山东从事抗日活动,丁惟汾便将其引荐给当时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1938 年5 月,牟宜之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派往乐陵任县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牟宜之照片

从这个简历来看,牟宜之被推举为乐陵县县长,不是《冀鲁春秋》里虚构的龙思成所为,而是得力于他的姨夫国民党元老、中央委员丁惟汾。

这个简历里没有透彻地说明白的事实是,其实,牟宜之能够被国民党山东省主席任用为乐陵县县长,还另有他因。

真实的情况是,牟宜之远不像《冀鲁春秋》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只是一个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积极向党靠拢、受党委派、来到冀鲁地区开展抗日工作的革命志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插图中的沈涵之

《冀鲁春秋》里在介绍以牟宜之为原型的人物形象沈涵之与龙思成的关系的时候,这样回顾了他的经历:沈涵之先教小学,后保送进师范,1919年左右,与龙思成同在一师范读书。1923年毕业,当时郑涵之26岁,成思成24岁,龙后来在27岁时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深造。而郑在教育厅任科员,1933年两人重逢,当时龙成思为蒋家嫡系,入韩复榘部队里进行分化工作,不受重用,后尹戎章上台,得到提拔。借助龙思成的关系,郑涵之也得到了提携,来到了乐陵当了县长。

这样,小说里把沈涵之的提拔说成是他的同学兼好友在幕后的举荐所为,但实际上,牟宜之的确如小说里所确定的身份一样,在山东省教育厅里供职,抗战爆发后,他来到武汉,找到八路军办事处,希望前往延安,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插图中的沈涵之与姚辉

当时八路军办事处考虑到他的姨夫是国民党的元老,做国民党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更能发挥他的作用,于是牟宜之便留在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

后来牟宜之向周恩来提出回山东敌后抗敌的打算,由于牟宜之有着特殊的身份,便借助他的姨夫的关系,通过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小说里的名字叫尹戎章)的任命,成为乐陵县县长。

1955年的时候,牟宜之曾经出版过一本故事集《八斤鞋》,其中第一篇故事,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如何从曹县前往乐陵的一路上智斗土匪、顺利到达的一段有惊无险的传奇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牟宜之的这本故事集,表现乐陵的抗敌故事并不多,而更多的篇幅,描写了沂蒙山所在的鲁南地区的抗战故事,这是因为牟宜之后来随着八路军的主力,来到了鲁南地区,所以,他对沂蒙山的抗战斗争才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写出了这一本珍贵的革命故事集。

就在同一年,牟宜之还在设于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名为《难忘的一次夜行军》的小故事集,表现的内容,也是沂蒙抗战的一段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牟宜之颇有文才,而他笔下描写的抗战风云,被他绘声绘色地落笔成文字,留下一段宝贵的历史珍闻,也可以看出,牟宜之在那个时代是很骄傲于他的那一段红色履历与经历的。

然而,就在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的1957年,牟宜之被错划为右派。但这一打击,并没有改变牟宜之的初心和信念,从他日后出版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与乐观的思想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插图中的沈涵之

在《冀鲁春秋》的小说中,很多章回都移用了牟宜之的真实经历。

比如小说里写到肖华为原型的挺进纵队司令姚辉,曾经面见沈涵之,向他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增强了沈涵之的抗日信念。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牟宜之来到冀鲁边区,是受八路军办事处指派,早就带着听命于党的秘密使命,远比小说里所写的那样,思想站位更倾向于我党主张。

在《冀鲁春秋》里还写到山东省主席尹戎章发现沈涵之一门心思站位八路军,大为恼怒,决定把沈涵之绑架带走,这时,东进纵队司令员发动群众,拦住了尹戎章的车辆,逼得尹戎章带走沈涵之的计划碎了一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插图中的群众阻止尹戎章带走沈涵之

这一情节,也是肖华当年智救牟宜之的历史事实的改写。

牟宜之1975年去世,后来他的冤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的传奇人生也得到了更多的文字的披揭。

《冀鲁春秋》对牟宜之的形象刻画是很成功的,但是仅仅是把他界定为一个支持我党组织的左翼人士,还不是真实情境下的受我党委派进行抗日活动的特别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环画《乐陵烽火》中的沈涵之

但是,《冀鲁春秋》的写作年代在五十年代末到文革后,在作者写作小说的时候,牟宜之还戴着右派的帽子,但小说作者却把牟宜之的角色形象塑造得相当正面,写出他的复杂的心理历程,可以看出,《冀鲁春秋》作者的写作观还是非常精准且实事求是的。

而牟宜之之所以蒙受了冤屈,不得不说与江青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陵烽火》中的沈涵之

据肖华的儿子肖云所著的《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这样写道:

——父亲(肖华)尽管对毛泽东十分崇拜,但对他身边的江青,一直保持着距离。这种态度,多少受了原国民党乐陵县长牟宜之的影响,牟宜之是当年父亲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冀鲁边后争取过来的第一个国民党县长。牟宜之和江青都是山东人,对江青的底细很清楚。当年毛泽东准备和江青结婚的消息传到山东时,牟宜之连夜找到父亲,说:“江青这个人我知道,品行不好,得赶快给毛主席发个报,不能娶她。”父亲当时吓了一跳,告诫牟宜之“不要胡说八道”。据知情者说,后来牟宜之被打成“右派”,与江青不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环画《冀鲁鏖战》中的沈涵之

肖华与牟宜之的感情非同一般。据肖云的另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父亲(肖华)住院时,已是癌症晚期了,他预感到自己时间不多了。病中他撰写了纪念牟宜之的文章‘有功岂必书之碑’,对这位曾经是国民党的县长,曾经为八路军抗日作出重大贡献,后在父亲的感召下,参加革命的同志表示了极大的怀念。”

“有功岂在书之碑”。碑铭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那些为了国家与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任何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环画《冀鲁鏖战》中群众阻止尹戎章带走沈涵之

而《冀鲁春秋》这部小说对牟宜之这个历史人物采用了文学的基本忠实于原型的形象刻画,正可以视之为“书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篇小说《冀鲁春秋》堪称一部反映冀鲁边区抗战史的填补空白之作

长篇小说《冀鲁春秋》史实探秘,采用删繁就简与踵事增华创作法

为将军写回忆录,小说开启谍战题材先声,《冀鲁春秋》填补空缺

三卷本长篇小说《冀鲁春秋》湮没无闻,但却曾经改编成两部连环画

肖华创作了《长征组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三卷本长篇小说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