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试论林语堂译介与文化外译研究

文化译介是促进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交流的基本手段,好的文化译著是实现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现代知名学者,林语堂凭借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学修养、出色的翻译能力,在推动中国文化对外译介、促进中西文化沟通交流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以译介学为理论支撑,系统剖析相关文化译介的实践经验,对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风貌、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林语堂在翻译文本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匹配方面独具匠心。在其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理念下,一批以闲适、性灵、幽默著称的中国文学精品被译介到国外,让20世纪的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学、文化发展态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对中西文化融合持包容鼓励的态度,并坚持用平等的文化视角看待中西文化,将内心感悟上升为理论高度并以“信”“达”“雅”的语言清晰表述,精准把握了翻译在充分性和可接受性间的统一与平衡,对于引导西方读者了解、欣赏、感悟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林语堂的文化译介观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偏见,这与当时中国文化译著少,西方国家缺少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客观面貌的渠道有很大关系。要打破这种偏见,就必须加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外译。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等学者积极推动文化“译出”,倡导并坚持“东学西渐”的文化观与“送出主义”的译介观。在译介过程中,林语堂既是文学译者也是文化译者,同时能够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坚持“翻译”与“创作”同步进行的原则。他以中国文化为基底,采用适应西方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通过写作式的翻译将大批中华典籍外译,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和“走进去”。经过林语堂个性化创作和重构的文化作品深受西方读者青睐,收获颇多赞誉。此外,林语堂能够合理选择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文化作品作为深化对外文化交流的著作,也体现出他作为创作型译者在译介活动中的主体性。

林语堂译介文化模式分析

跨域书写和创造性翻译是林语堂开展文化译介活动的主要模式,在此过程中,他既能够熟练运用英文直接创作讲述中国故事,同时又牢牢掌握着典籍文化译介的主动权,尽力扭转当时国际上对中华文明刻板的、片面的印象。

跨域书写方面,得益于林语堂对西方读者阅读习惯、文化需求及社会背景的熟悉。一直以来,林语堂秉承着清晰的读者意识,摈弃了传统文言文书写和学理化腔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同时,他在译本的主题及内容选择上也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盼及文化心理考虑在内,致力于向西方读者传输客观真实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态,打破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固有印象。《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直接面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和中国人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对当时中国的现实生活、文学、艺术进行了系统书写,以客观平实的语言阐释了中国人的自然观、社会观、家庭观、文化观,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此外,他还用英文创作了文学价值很高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啼笑皆非》,文学传记作品有《武则天传》《苏东坡传》等。

创造性翻译方面,林语堂在文化译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其著作《论翻译》中,就有对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翻译过程和翻译批评标准的详细论述。林语堂摒弃了传统翻译观字句“忠实对等”的原则,提倡采用句译的方法,即综合运用编译、夹述夹译、归化处理等翻译手法,以创作的心态对原著进行翻译。可以说,他的翻译是融合了编辑、创作、翻译的创造性翻译活动,采用这种翻译策略的结果是其译作收获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青睐。基于对目的语读者接受视域的精准把握,林语堂在翻译《庄子》《道德经》《论语》时大胆创新,敢于摆脱原著编写体例的束缚。在不影响文本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删除了那些有碍于目的语读者接收文化信息的内容,并根据主题进行了文本的重组,形成了结构完整、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的译本,提升了文化译本的传播效果。

林语堂译介策略对文化外译的启示

把握目的语读者文化心理与阅读期待,有选择性地传播输出中国优秀文化。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接受文化教育的方式、环境也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心理也就有所差异。在跨文化交流时,既要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也要充分重视跨文化输出的基本规律,要善于分析把握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和阅读期待,要有选择性地、有目的性地对文化著作进行创造性翻译,以弥合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心理鸿沟,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为此,在译介文本的选择上,要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着重选择那些展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新风貌、审美新风尚、民族新精神的作品,打破当前目的语国家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以提高中国文化外译著作文本质量,增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效果,积极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结合当代文化传播需求,培养具备编辑、创作、翻译等多元素养的综合型外译人才。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文化外译工作也要适当调整方向,要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以展现新时代中国文化魅力及提高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为目标,深化文化共识。同时,要加强高素质文化译介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能够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在文化译著的选题策划、推广传播等领域具有独立创新思维,对中国文化有系统深刻认知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陈敏,作者系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汉翻译与对外文化交流。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林语堂编译策略与新时代文化外译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WLH26)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