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宏峰还记得,今年门卫美术馆刚建成时,居民的声音明显分成了两派。

一些居民特别惊喜:“没想到我们老旧小区也可以这么前卫,瞬间‘高大上’了!”还有些居民有一点懵:“这些艺术装置是什么意思呢?看不懂……”

复旦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原为复旦大学凉城宿舍七区,18平方米的门卫室是其配套设施。2019年,复旦小区完成美丽家园建设后,经复旦居民区“三委联办”讨论议定,对在水电路1324弄入口处大门卫进行统一管理。于是,闲置的七区门卫室渐渐成了杂物堆放室。

2023年,凉城新村街道邀请“社区枢纽站”的艺术家共同筹划艺术社区规划项目。

现场考察之后,“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策展人王南溟一下子看中了那个闲置的门卫室。在他看来,门卫室的建筑风格十分具有年代感、内空间敞亮而不规则、外空间毗邻休闲绿地,结合凉城新村街道的历史特色和地理布局,完全可以成为艺术社区项目的启动点。

门卫美术馆。周楠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卫美术馆。周楠 摄

十多年前,王南溟就开始着手让美术馆走出来、让艺术进入社会的工作。2018年,他正式发起成立“社区枢纽站”,集结一批专家共同下沉社区。

王南溟认为,“门卫美术馆”是一种微更新,这个空间不需要高档,而是能有艺术作品的安身之地。因此,其首展用霓虹灯作品组成了文化遗产记忆与当下的语境,老居民区与时尚的关系,并让“门卫美术馆”的空间本身发展成为一件作品。

比如,门卫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在云间、对话》,灵感由三星堆的神树而来,把一棵具象的树通过线条、符号的提炼和概括,变成抽象的样子。墨绿色呼应三星堆神树的青铜材质,黄色的霓虹灯和金色的泛光亚克力镜面呼应三星堆文化中青铜与黄金的结合。

《宝藏》这个霓虹灯装置作品,也提炼了三星堆文化的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左边是著名的商青铜纵目面具,右边是小怪兽的青铜面具,还有一些商青铜太阳形器以及有点像外星文明的独眼符号,以及象征阳光的绘画线条等都放在了这张作品中。

门卫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在云间、对话》。周楠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卫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在云间、对话》。周楠 摄
门卫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宝藏》。周楠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门卫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宝藏》。周楠 摄

这几个月,无论是喜欢或不喜欢它的居民,都真切感受到了小区的变化——

门卫美术馆成了居委会和社区学校带动志愿者共同维护的空间,小区有了自发外来参观考察的观众,虹口高级中学学生成了不间断的志愿讲解员。

复旦小区居民活动室开始举办艺术讲座,比如王南溟的《当代绘画中“看”的现代主义遗产》,刘玥的《光之艺术演变》,艺术家柴文涛做起了亲子工作坊《扎一朵云》。小区里的老老小小,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艺术熏陶。

复旦小区居民活动室成了附近高校的校外教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本科生专题课、复旦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生专题课程均在此举行。

凉城街道社区学校负责人侯颖霞发现,这个艺术项目打开了原有的工作思路:结合门卫美术馆开展“冬令营”,还将开展“夏令营”,请中学生以及有艺术特长的居民给小朋友开展艺术小课堂。

因为艺术项目吸引了很多对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的目光,钱宏峰和侯颖霞一起,拉起了以80后“宝妈”为主的“艺之缘”文艺志愿者服务队、“凉缘数字”自媒体志愿者服务队等。

不少艺术家都有直观感受:现在的孩子家长听说你是个艺术家,都很尊重的,很多居民都对艺术有审美需求。说明实践艺术社区的时机到了。王南溟说:“我们希望大家知道,美术馆不只是审美的地方,也是讨论社会问题的场所。”

从社区“生长”出来的艺术

如果说让“看不懂”的艺术空降社区,是一种全新挑战,那么让居民与艺术家共创,则是艺术在社区中的渐进生长。

公共艺术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客座教授刘毅认为,社区艺术不只是视觉作品,更注重的是整个策划与执行的过程,是一种软性介入社区、链接社区与公众的“纽带”。

2021年,万里街道首次将艺术家引入社区规划,成立协同创新工作室,邀请刘毅、马颖等艺术家,与居民代表、社区单位代表等多元主体参与万里街道美好社区提升计划。

刘毅通过邀请青少年共同创作,连续三年在万里街道灯光艺术季点亮五色光亭。今年的灯光艺术季特邀艺术家与居民以龙年为主题共创作品,让居民将自己对万里人文、自然的畅想以及对龙年的祝福融入创作;马颖用花园座椅连接着百部名著,将“万里八景”收入绘本,为孩子们讲述万里故事;人文品牌的孕育让诗歌“破圈”走进社区、走向街头,让居民在“万家书房”邂逅“诗和远方”……

灯光艺术季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灯光艺术季作品
灯光艺术季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灯光艺术季作品
灯光艺术季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灯光艺术季作品

小区彩绘墙,并不是新鲜事,但香泉路居民区打造了自治项目“一品香泉——香泉苑彩绘墙工作坊”,社区青少年有了刘毅教授团队专业力量的加持。

“我梦想中的社区是绿意盎然的”“我希望社区里有好多好多小动物”……创作过程中,孩子们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他们共同探讨,联合完成作品,而家长们则成了“后勤助理”,为他们洗画笔、调颜料,以别样的方式陪伴孩子参与美化社区环境。

之后,居委干部将孩子们的画作交由刘毅教授团队,等他们完成二次创作后,再次邀请亲子家庭,为社区共绘一面五彩缤纷的“彩绘墙”。由于利用小白楼与围墙的错位空间关系,打造的墙绘具有别样的立体感和趣味性。

刘毅教授说,公共艺术的本质就是面向大众,激发大家的创造力,继而携手完成项目。“一张壁画能够有老人、中青年、少年儿童一起参与创作,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香泉居委会干部李璐告诉记者,因为墙绘是大家自己创作的,所以会主动维护、非常爱惜,还会自豪地带着朋友来小区打卡。因为这些艺术类活动,亲子家庭愿意参与,很多中青年人开始和居委会打交道。“他们愿意出来做志愿者,遇到加装电梯之类的事情,请他们帮忙和邻居沟通也十分有效。”

“艺术之于社区不仅仅是推动城市更新的物理改变,更是赋能社区文化认同和治理方式的转变。”在万里街道党工委书记罗艳看来,“这些艺术共创作品不仅让社区空间成为没有围墙的‘文化馆’,更是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促进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促进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家园意识的提升。”

香泉苑彩绘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泉苑彩绘墙
香泉苑彩绘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泉苑彩绘墙

潜移默化撬动社区治理

无论是空降的前卫艺术还是居民共创艺术,它们对社区治理的撬动作用,正在潜移默化地显现。

复旦小区志愿者俞逸平是买房搬进复旦小区的,她发现,老教师们和后来者总有些隐隐的隔阂,有点像“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平常也交流不多。

可这次门卫美术馆的开放,他们从一同好奇地关注美术馆的改造开始,一起“吐槽”看不懂,又一起听了艺术家讲座,随后都有所感悟,会一起提各种建议:“是不是能融入一些更大众化的元素?”“建议可定期更换一些展览。”……

就在记者采访当天,俞逸平在居委会门口碰到一位复旦老教师,正在与邻居一起分享退休出国旅游的计划,聊得火热。

“因为门卫美术馆的艺术过程而盘活了小区公共交往,而且这类活动还在推进中。”一位复旦老教师告诉记者,复旦小区老教师议事会也在积极促进文化艺术在复旦小区的生长,并且迎来了让年轻人进入议事会的好时机。

复旦小区居民刘豆豆,是一名专业美术教师,一直渴望将自己的艺术才能用于社区服务。“门卫美术馆这个创意项目让我觉得,真不愧是上海!它有效地拉近了艺术与居民日常生活的距离,希望继续运营下去,并不断更新展览内容,以保持其活力和吸引力。”

门卫美术馆也成为小区居民发挥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平台。在它装修时,刘豆豆就对于配色提过建议,还建议以后这里是否可以呈现一些居民的绘画摄影作品,是否可以作为讲座场所?她的丈夫、上外法学院教授王伟臣也因此走进了居委会,结合近期“校园霸凌”做了一次青少年普法讲座。

而紧邻它的小巷美术馆,将更紧密地与居民链接。首展将展出9张老照片与居民记忆,从而启动凉城新村口述史。“门卫美术馆、小巷美术馆,横跨复旦小区和凉城三村,希望艺术不仅能融入社区,也能打破社区之间物理隔阂,让不同社区的居民走动起来,更加融合。”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殷光霁说。

装修中的小巷美术馆。周楠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装修中的小巷美术馆。周楠 摄

在采访中,不少艺术家都提到了“艺术社区”的概念。王南溟认为,这是在社区的公共文化生活与艺术项目互动后,所形成的社区形态。

香泉苑彩绘墙从开始到完成的每一个阶段,都经过社区“自治家园理事会”民主评议,所有内容完全由居民民主商议、共议共决。“共画彩绘墙可以聚合人气,实现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结,从而打造熟人社区,增强居民的归属感。”香泉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刚说。

在刘毅看来,社区艺术不仅使儿童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也唤醒了成年人对天真烂漫以及社区生活的美好想象。他记得:“灯光艺术季布展的时候,居民好奇地围过来看,我们就邀请大人、孩子一起参与创作。公共艺术走进社区需要对在地居民进行大量调研,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享有、使用艺术,从而达到共创、共生、共鸣的效果。”

城市研究者孙哲认为,艺术作为公共议题,能够有效地激活在地的趣缘群体,并促进他们的即时创造;与此同时,艺术社区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微更新机制。它不只是一种表面的“涂层”,而是通过审美对话与责任自觉,真正具备有机生长的动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周楠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wing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