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东汉末年,随着各个地方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汉室天子日渐衰微。在经历董卓之变后,天下间各大势力连年混战,最终形成了以曹魏、孙吴和蜀汉三足鼎立的局面。

董卓死后,曹操在荀彧的建议下,趁着郭汜和李傕彼此争斗,无暇顾及汉献帝之际,果断将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都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可谓是占尽了天下的先机。

翻开曹操的发家史不难发现,荀彧是一个一直伴随在他身边的绝世能臣。曹魏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荀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肱股之臣,在晚年时却在曹操的威逼之下被迫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颍川荀氏

说起荀彧,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祖上——颍川荀氏。据传闻颍川乃是大禹的故乡、夏朝的国都,在古代的中国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汉晋时期民间就流传着“汝颍多奇士”的传说,而颍州最重要的士大夫集团就是荀彧所在的颍川荀氏。

东汉时期,有一个名叫荀淑的人,被当时的百姓称之为“神君”,他的8个儿子更是被称为“荀氏八虎”,在这8个儿子里,以荀爽最为出名。据说,他在汉朝时期曾官至司空。

位列三公自然是光宗耀祖之事,而荀彧的功绩和才学还远在他的叔父荀爽之上,幼年时期就被南阳名士何颙称为“王佐之才”,纵观他的一生他也确实配得上王佐之才这个名声。

永汉元年,荀彧举荐孝廉入朝为官,时任守宫令。守宫令就是专门为皇帝准备笔墨纸砚等物的官职,虽说是个闲职,但是却能亲近天子,这等职位自然是十分受人重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名望氏族,幼年就能入朝为官,并且能够如此接近天子,怎么看荀彧的仕途都将是一片坦途,然而一切的梦幻都随着董卓入京而彻底破灭了。

永汉九年,董卓废黜少帝刘辩,拥立年仅9岁的刘协登基。自此整个大汉王朝的朝政完全被董贼所把持。朝廷奸佞当道,自幼饱读诗书的荀彧自然不愿意与这乌合之众为伍,于是毅然决然便辞官而去。

弃官归乡之后,荀彧与父亲之间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荀彧认为颍州是个四战之地,如果将来天下大变,那么这里必将后遭受无数战火的侵略。

他希望父亲可以说动族人进行迁移,这样就可以让荀氏一族在战乱之间得以保存,然而他的这一建议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斥责。父亲大骂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荀氏一族世代扎根在颍州,怎可因为你的一丝妄想而抛弃自己的故土。及时真的到了战火四起的时候,我们也必须与自己的族人一起奋战到底,而不是为了生存下去苟延残喘。”

父亲的训斥深深地震撼了荀彧的内心,不过他却不明白为什么明知山上有虎,父亲却不绕道而行呢?而这也成为了后来荀彧的人生准则之一。

荀彧的人生之路

既已辞官,那么便不会再重回汉廷。为了能够有所作为荀彧来到冀州,投奔袁绍。袁氏家族比起颍川荀氏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袁氏家族号称是四世三公,凡是在朝为官者基本上都是袁门出身。

然而,到冀州后不久,荀彧便发现袁绍此人实乃是虎皮鼠胆,必然是难成大事之人,于是荀彧便离开了冀州。永平二年,四处漂泊的荀彧终于寻到了他的明主曹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曹操还仅仅是一个许昌的一个小诸侯,但是荀彧在与曹操相识之后,便断定假以时日此人一定能有过人的功绩。

荀彧的功绩自然不用再过多介绍,无论是迎奉天子、迁都许昌,还是居中持重,整个曹氏集团的崛起荀彧可谓是居功至伟第一人。

相传,曹操当年还未发迹之时,面对荀彧的投靠曹操大呼道:“文若便是我的子房,有了文若何愁大事不成。”

子房是何人?那可是当年跟随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第一智臣,曹操的这句夸赞虽有收买人心的嫌疑,但也从客观上反映出了荀彧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一切美好的故事,又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节点上戛然而止。建安十七年,为了给后世子孙铺路,曹操提出了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称王。

此想法一经提出立马得到了诸多大臣的附议,令曹操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供股之臣荀彧却严辞抗议,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