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w

前言

王阳明,一位传世的哲学家,其生命的最后一天却异常神秘。浑身溃烂,大夫都束手无策,唯有八字留下,便离开了人世。

为何最终会遭遇如此悲剧性的结局?王阳明的身体溃烂,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为何连大夫都不愿再靠近?他最后留下的八字又蕴含着何种含义?

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历史之谜,揭开王阳明生命最后一天的神秘面纱,看看他究竟在临终时内心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异禀天赐的童年

正德年间,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里诞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这个孩子名叫王阳明,他的到来注定不平凡。

王阳明的母亲在怀他时,竟然足足怀了整整十一个月,远超一般人的怀孕期。母亲焦急不安,直到一天晚上,她梦到一位神仙托着一个婴儿降临云间,那婴儿浑身发光,安静地躺在神仙臂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母亲果然如梦中所见,顺利生下了王阳明。这让全家人都欣喜若狂,认定这孩子必有不凡之处,定会将家门照耀。然而,王阳明出生后反而不如同龄孩子聪慧,直到五岁仍不会说话,父母以为他天生哑巴。

好在有一位高僧前来为他祈祷,预言他必有大才。果不其然,第二天王阳明竟然奇迹般地开始说话了。之后的成长历程证明了这一预言的准确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文武双全的奇才

十二岁进入书塾学习,王阳明便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他记忆力超群,学习能力极强,一遍就能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在同龄人中,他犹如神童般出类拔萃。

二十二岁时,王阳明以出色的成绩考取了状元。这无疑为他铺就了通往权力和富贵的大道,他进入了官场,也受到皇帝的青睐。不过,王阳明可不仅仅是个书生家谱,他在武术方面也颇有建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德年间,王阳明奉命平定江西地区的盗贼暴乱。他采取奇袭诡计,利用内应逼迫盗贼集团瓦解。随后又在宁王之乱中,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军事才能,迅速平定了反叛势力。这些显赫的军功为他赢得了赞誉,也使他在朝廷地位日益崇高。

这位拥有文武双全才能的奇才,自然引起了皇帝嘉靖的赏识。不仅得到了赏识,他还凭借自己的能力迅速在官场升迁,最终被封为"新建伯"这个世袭爵位。可以说,王阳明的前程似锦,似乎一切尽在掌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阳明心学"的兴起与遭遇

然而,王阳明并非一味追逐功名利禄。他心中有自己的理念和抱负,那就是阳明心学。这套思想理论与传统儒家有所不同,它更加强调个体内心的觉悟和自我修养。

王阳明认为,人心即是道德的根源,良知即是行动的指引。只有先修养好内心,才能走向正道,做一个真正的君子。这种唯心主义色彩的思想,无疑是在冲击当时以朱熹学说为主流的儒家学风。

很快,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开始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崇拜阳明心学的人日益增多,这无疑对当时的封建统治体系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嘉靖皇帝开始对王阳明产生忌惮。尽管之前曾经赏识有加,但当王阳明的思想开始影响广泛后,皇帝心中的警惕之火也渐渐升腾。这个文武全才的王阳明,竟然可能成为威胁统治的异端分子!

于是,皇帝开始对王阳明采取打压政策。虽然表面上还是赏识有加,但暗地里却处处设障,阻挠王阳明的思想传播。这种夹杂着恐惧和嫉妒的态度,无疑给王阳明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在战场上的辉煌与苦难

尽管王阳明受到了统治者的忌惮和打压,但他依旧不忘报效国家,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奉命前往江西平定当地盗贼。他采取巧妙的策略,成功瓦解了盗贼集团,获得了朝廷的赞扬。

此后,当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时,王阳明再次奉召前往镇压。他凭借出众的谋略和军事才能,最终以短短35天的时间扑灭了叛乱,挽救了朝廷的危局。

这些辉煌的战绩无疑为王阳明赢得了巨大声望,他在朝廷地位更上一层楼。然而,就在这样的辉煌背后,王阳明却正默默承受着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平定叛乱的关键时刻,王阳明的身体就已经遭受着肺病的折磨。尽管他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但朝廷却迟迟不肯给予应得的封赏。相反,他不得不在病痛中向朝廷请求退隐养病,却迟迟得不到批复。

这种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国效劳,却得不到应有尊重的遭遇,无疑让王阳明内心充满了苦涩和不甘。朝廷只把他当做一个工具人,随意使用却不给予应有的褒奖,这让他感受到了深深的委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最后的孤独与苦痛

这样的遭遇,让王阳明在临终前不免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很多感慨和反思。他明白,自己虽然在文武双全上不遗余力,但终究无法改变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心理偏好。他们更青睐那些唯唯诺诺、毫无个性的阿谀奉承者,而不愿接纳有自我主张的人才。

王阳明也许明白,即使自己能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当权者看来,他的"阳明心学"和独立思想,才是最大的"罪行"。于是,他们选择冷落和打压,让这个思想家最终孤独地殒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临终前的最后时刻,王阳明身受痛苦,浑身溃烂,大夫也再无法救治。看着身边唯一陪伴的弟子,他只留下了短短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这也让我们十分的敬佩他的精神,即使临死前,还不忘教导自己的子孙后代

同时我们也更加敬佩他就算晚年身体不行,但还是坚持的去教导这些学子们,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更有用的人这句话道出了他此生的坦然与无悔。

尽管他的思想理念未能在当时得到广泛认同,但他依然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他的一生无愧于天下,他的"此心光明"从未改变。面对人生最后的苦难,他选择了沉默,因为他明白,再多的言语又能改变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又有何必感怀悲凉?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有光明与阴暗交织。正如王阳明临终前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们或许也应该学会像他一样,坦然接受生命的全部。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王阳明先生这样的楷模,我们今天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并非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光明和无愧。让我们一起谦逊地面对生命的真谛,追寻内心的坦然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