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 读

本项目综合历史信息与时代需求、对接政府专班与业主需求、协同规划设计与商业运营,对江汉路步行街实施了综合性的“修补与提升”。以扎实调研为基础,结合上位规划的指引性要求,针对不同建筑情况分类施策,完成了亮点突出、匹配需求、精准细致的设计工作。

项目背景

江汉路步行街位于武汉市两江四岸城市核心区、城市发展“长江主轴”范围内,隶属武汉市五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承载着强化城市人文核心意向、建设国际品质城市核心区、彰显武汉生态人文旅游精髓的重任。2018 年,根据《商务部关于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商流通函[2018]785 号),江汉路步行街成为全国第一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要求从规划布局、设施环境、功能品质、运营管理和综合效益等方面达到示范步行街建设要求。

为落实商务部关于开展高品质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的要求,围绕武汉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化”大武汉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工作部署,以江汉路步行街提升试点工作为抓手,促进武汉更高质量发展,塑造精致武汉新形象,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在武江汉路步行街环境品质提升规划的基础上,特展开本次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建筑综合整治提升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上位《江汉路步行街品质提升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

本项目江汉路步行街自解放大道至江汉关全长1.45公里,沿街改造建筑75栋,立面及屋顶改造面积32.5万平米。其中省、市级文物保护建筑7栋、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优保)7栋、其它历史建筑13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城市发展与项目在《江汉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位置

设计背景

江汉路享有“天下第一步行街”的盛誉,是2018年商务部推出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之一。商贸往来、游人如织,自汉口开埠以来,江汉路的兴盛繁茂已延续百年,她承载着武汉深厚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江汉百年变迁,渗透进每一个武汉人的乡愁记忆。

沿街两侧街区密集,矗立着多栋拥有百年历史的文保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融合欧式与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老官衙、老银行、老饭店,风格浓醇,工艺考究,江汉路“二十世纪建筑博物馆”之称因此而得。其中的中国实业银行和四明银行,为我国早期现代主义先锋大师——卢镛标的代表作品,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30年代中国建筑界挣脱西方复古传统,“自信”"自立"“自主”创新,表达浓烈民族意识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江汉路历史手绘—作者王炎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江汉路历史建筑

但因缺乏文化保护和街区风貌管控意识,沿街建筑几经更迭,从现代购物广场、自建店面商铺到高层商品住宅,不同风格品质、使用功能各异的建筑与四明银行、江汉关,璇宫饭店等百年历史建筑贴邻并置,店招广告肆意“生长”、凌乱无序,商业空间业态低端。这条百年老街的现状与上位规划提出的“闻名世界、示范全国、代表武汉”的发展定位反差巨大,历史建筑有待维护,凌乱风貌亟需整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 现状建筑风貌情况

项目构思

从项目之初,便确立了以下三点核心构思,引领后续各项具体工作的展开。

一、凸显百年建筑 “文脉”特色。清晰识别江汉路文保和优秀历史建筑的文化特征及价值后,对沿街建筑进行梳理分类,有针对性的对风貌不佳的建筑进行整治提升,调整主导建筑风格比例关系,塑造文化气息浓郁,总体风貌协调,个性特色显现,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总体氛围。

二、延续传统商圈 “商气”活力。促进街道核心商业功能繁荣是项目的核心目标,项目吸取了邻近中山大道改造中因过于追求整齐划一而导致活力丧失、人气消散的经验教训,凸出商户的参与度与满意度,在提升环境的同时,我们致力于塑造一个符合商业逻辑、匹配业态特征且人气活力充沛的街道面貌。

三、联动周边里坊“俏皮”热点。江汉路交通便捷,是由城市公共交通转达周边文化、商业活力热点的步行交通路段。项目通过控制九通卡和璇宫饭店两个枢纽节点,塑造6个段界面属性,提升与外部衔接广场开放空间的舒适度,带动片区整体提升。

核心内容

项目包括以下四部分核心工作内容:

一、全面调研勘测,补全建筑档案

由于建造年代不一、物业权属各异,导致多方对江汉路改造意见不统一,建筑图档基础资料缺失不全。为此,项目从两方面展开了完整有效的调研与勘测工作:

(一)在调研中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走访、随街访谈的方式取得一手民意和丰富信息,了解武汉过客、外地游人、沿街商家和周边居民对江汉路建筑风貌的看法,以及对本次提升工作的需求和建议。

(二)通过对沿街逐栋建筑进行细致的考证、调查、分析与工程勘测,为其逐栋补全了现状测绘图纸,建立全套江汉路历史建筑特色做法及材质图档,为后续改造设计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 江汉路历史建筑特色做法及材质图档

二、谋划特色定位,把控总体风格

依据江汉路核心文化要素及价值,首先确立了 “建筑博物馆、江汉华尔兹”的总体特色定位,把充分展现建筑历史文化特色作为项目的主旋律,精准把控沿街建筑段落的现状风貌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现状沿街现代风格建筑比例过高,是影响人们对江汉路历史文化形成感知的主要因素。通过从总体上对建筑风格进行把控,由改造前传统与现代风格的4-6开,调制至6-4开,成功强化了江汉路的历史建筑特色,提升了街道文化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 总体风格把控

三、系统评估分类,落实措施导则

遵循上位规划编制的具体分类整治措施导则,对修缮类文保和历史建筑,进行历史建筑原立面破损修补,拆除墙面店招处理;对保养类文保和历史建筑,进行历史建筑原立面污损清洗处理;对重点整治类建筑,进行建筑原立面还原或重新设计;对一般整治类建筑和轻微整治类建筑,对其立面、空调外机进行整治,实施立面清洗及店招整治。

四、逐栋精细设计、扎实落地实施

针对江汉路的文化和商业属性融合、现状较为复杂的情况,项目采用“针灸”式的设计方法,在分类整治措施的范畴内精准设计,在推行中应用以下三个设计评价维度:

(一)文化传承维度。在对江汉路特色建筑风貌进行扎实分析的基础上,梳理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元素、建筑材质和建造工艺,对文保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修补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力求原真性;对需要进行风貌协调的建筑进行适当简化,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进行应用。

(二)商业功能维度。每一栋商业建筑的改造方案,都经历了与经营业主和管理部门的充分沟通和协调过程。建筑形象色彩、通透橱窗、广告展示以及外立面竖向电梯等问题均力求满足总体风貌构想的前提下,匹配商业逻辑,满足经营者的根本诉求,实现对步行街整体商业机能的促进和提升。

(三)改造实施维度。除文保及优秀历史建筑之外,沿街大量普通建筑均历经多次改造,初始状况多被覆盖。在设计深化阶段,采取局部去除外墙,探究原始面层的方法对原定方案的可实施性进行验证,一旦发现影响因素,及时进行方案调整,确保项目完整顺畅的落地实施。

呈现效果

项目的实施过程恰逢疫情。项目组通过与项目专班、业主租客以及规划、文保、照明、商业咨询、现场施工等合作团队紧密协同、共克时艰,为江汉路按时开街提供了坚实保障。

传承百年建筑、重塑江汉新生。完成改造后的江汉路有效解决了江汉路新老建筑传承、时代风貌塑造、空间品质提升及商业价值实现的核心问题,受到了各界的好评,为武汉增添了一张魅力独到的城市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实拍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实拍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实拍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实拍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 改造前后江汉路建筑夜景

清华同衡工作团队:

技术指导:

霍晓卫 清华同衡副院长 院副总规划师

刘智斌 建筑分院副院长

邓翔宇 建筑分院副院长

项目负责人:

袁路平

团队成员:

孔松岩、任霞、聂慧文、郭爽、宋瀚、欧阳雪薇

合作团队: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规划)、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栋梁国际(照明)、上海盈石(咨询)

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供稿部门

供稿|清华同衡 建筑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