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看过《隋唐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位半仙样的“牛鼻子老道”,叫徐茂公,堪称是瓦岗山的大脑。无论辅佐程咬金,还是后来的李密,徐茂公的作用甚至赛过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那么徐茂公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了!《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其实就是唐朝名将徐世勣。由于跟随李密投降李渊,被赐“李”姓,又为了避讳李世民的“世”,最终改名为:李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估计不少人会问:威震八方的大唐名将,咋会成了“半仙老道”呢,这不科学啊。就如人们习惯错误理解诸葛亮一样,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一直都属于三国名将,外加“千古名相”,所谓出将入相。

李勣也跟诸葛亮的情况差不多。由于后世的人们,已习惯了一个成功的势力集团内,必有诸葛亮这种人物的存在,故而“徐茂公”便横空出世。之所以不选取如秦琼等,是因李勣是一位儒将,形象转变起来更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真实的徐茂公有多厉害呢?只需看下这两件事便知道了。所谓:先一条计谋兴旺瓦岗山,后又说11个字灭唐朝!(为了方便阅读,徐茂公从此统一用李勣这个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一条计谋兴旺瓦岗山

在人们印象中,占山为王的人必是活不下去,不得不铤而走险。但李勣却颠覆了这个认识。他出生在富豪之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这就决定了李勣,自幼便得到了良好教育,如此一直到他17岁时。

谁的青春不张狂?别看李勣后来成了“半仙”,但17岁时也是张狂模样,毅然从家里跑了出去,加入了翟让领衔的瓦岗山,做了一个“很有前途的强盗”。当时瓦岗山的规模很小,因而李勣得以进入到核心三人组,分别是:翟让、单雄信、李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实就是瓦岗山的初期组织。翟让是老大,统领全局。单雄信和李勣,是第二、三把手,经常带着队伍下山搞活动。

一来二往,李勣便发现了问题,于是找到翟让说道:“瓦岗山下,方圆百里之内,多是咱瓦岗兄弟们的家乡,哪有抢掠自己家乡的道理?会丧失支持的。故而,我们应该去远的地方抢掠。比如御河附近,商旅有很多,正可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瓦岗山改变了“抢掠方式”。商旅身上的油水比穷苦百姓多,使得瓦岗山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不再滋扰、祸害地方,也使得瓦岗山附近的百姓们转而支持瓦岗山,得到了兵员补充,建立起了以瓦岗山为中心的一大片根据地。

面对瓦岗山的快速崛起,隋朝派出名将张须陀为帅,带着秦琼等人,前来征讨瓦岗山。但此刻的瓦岗山,已是今非昔比,在李密和李勣的运筹下,一举击败了张须陀,瓦岗山进入到了快速膨胀期。显然瓦岗山能兴旺,李勣的那条计谋,是居功至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11个字亡唐朝

李世民登基后,别看他把李勣拉入了“凌烟阁24功臣”的朋友圈,但实则李世民对李勣,却是怀有很深猜忌的。因为据《资治通鉴》记载: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曾去问过李勣的态度,想得到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