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16日电 题:北京“劲松”扎根南疆,撑起少年“乒乓梦
  新华社记者孙哲
  一间由会议室改造成的训练房,几张乒乓球桌,十多名脸上满是稚气的孩子,正一板一眼地跟着袁劲松练习正反手击球动作。
  袁劲松任教于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吐外特乡中心小学。当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年干燥少雨,春夏两季不时黄沙漫天。一棵棵白杨树是当地最常见的树木,但在北京生活长大的袁劲松,却如同“劲松”一般,在此扎下根来。
  2018年夏天,毕业不久的他在网上无意间看到墨玉县教育局招聘支教老师的公告。抱着锤炼自我和支援西部教育事业的目标,袁劲松告别父母,不远千里来到当地,就此成为一名基层数学教师。
  “刚来时我很不适应这里的方方面面。一到晚上躺在床上时,就翻来覆去想打退堂鼓。”他说,“这里教学条件也有限,当时孩子们的成绩并不好。”
  挣扎过后的袁劲松不断为自己打气,决定从零开始。每晚,身为班主任的他都会为孩子们补课。在度过初期的不适应后,袁劲松逐渐找寻到自我价值,孩子们的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2020年,学校鼓励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进一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袁劲松第一时间便想起了乒乓球。受母亲影响,8岁时,他就开始接受乒乓球训练,先后参加过大大小小的青少年赛事,还拿到过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
  “我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就想通过带着孩子们打球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他认为,练习乒乓球能够帮助学生们开阔眼界,甚至是走出家乡,改变人生。
  起初,学校既无器材,也没场地,他便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乒乓球桌、发球机和球拍等装备。在打扫出一间许久不用的会议室后,面对着从未打过球的孩子们,袁劲松从最基础的握板开始教起。
  数学课堂上,袁劲松严谨专注,不容孩子们开小差。到了训练中,他却一改严厉面孔,总是采取小游戏的方式活跃氛围。
  “大伙儿练球热情很高。开始时只是利用课余时间,后来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自发要来找我加练。”他说。
  这支来自乡镇的乒乓球队,在袁劲松的指导下不断创造历史。2022年8月,吐外特乡中心小学报名参加在石河子举行的新疆少儿乒乓球锦标赛。在学校上下拼凑起路费后,袁劲松带着孩子们长途跋涉,首次参赛就取得了女子团体第6名的好成绩。去年5月,球队又在全疆少儿乒乓球邀请赛中斩获女团亚军,学生谢伊代·穆米提托合提更是首次摘得女单桂冠。
  朝夕相处中,师生间的情谊愈发浓厚。让他更为欣喜的并不是比赛成绩,而是练球带给孩子们由内而外的变化。
  “以前我都不太敢和老师说话,在班上就像个‘小透明’一样。”谢伊代说,“跟袁老师训练后,我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打球时都越来越自信。”
  如今,乒乓球已然成为这所乡镇小学的一大发展特色。先后8次外出参赛经历,让孩子们亲身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一个个梦想也在他们的心中悄然种下。已上六年级的谢伊代正加紧练球,想要在暑假举行的自治区青少年锦标赛上一展身手。学习成绩优异的她还将目光投向了新疆区内初中班,想要去更好的城市和学校就读。
  当孩子们有望走向更高的舞台时,袁劲松对自己未来的目标也日益坚定。
  “我的家乡北京确实很好,但这里更需要我。”他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继续坚持下去,托起孩子们的梦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