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山河月明》里的重头戏,“靖难之役”开始了。朱棣最初虽连战连胜,甚至还能兵不血刃招降将领,但实则真正的考验还没来临。同时朱允炆也犯下了一个错误:心太急。

须知朱棣的燕军,隔三岔五就拉到漠北去练手、升级,都已经属于百战精兵了。再加上朱棣坐镇北平日久,早就根深蒂固,在这种态势下,朱允炆想一铲子就铲倒,几乎不可能。

可惜朱允炆却换下百战老将耿炳文,舍弃了徐达之子徐辉祖,让跟朱棣关系特铁的李景隆挂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朱允炆竟然还遥控指挥李景隆,这如何得了。所以“靖难之役”,朱棣之所以能不可思议般的成功,就在于朱允炆这一波波的“神助攻”。

那么,明史上大名鼎鼎的靖难之役,到底是咋回事?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叔叔朱棣通过造反,成功夺走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虽朱棣依靠靖难之役一时爽,后遗症或说副作用,却相当严重。

如大唐之时,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虽成功了,但他的太子李承乾,后来却想依样画瓢。由此导致了李治登基,然后就是武则天,走出尼姑庵来“摘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的靖难之役,也遵循着这种轨迹。在朱棣死后仅一年左右,他的次子朱高煦,便沿着朱棣“靖难之役”的旧路狂飙而来,遭了侄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反,想再唱一出“叔夺侄位”的明朝大戏。

结果朱高煦唱砸了,没有成功。所以如今的问题便是,朱棣能成功,为何朱高煦却不能?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对比朱允炆和朱瞻基罢了。之所以朱瞻基能平定叔叔的叛乱,而朱允炆却不能,就在于朱瞻基比朱允炆拥有三大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一:底气足的优势

朱允炆的生母是吕氏,最初是朱标的妾。而朱标正妻则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并生出了嫡长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故而最初之时皇太孙这个位置是朱雄英的。只可惜朱雄英早夭了。

但这时,朱允炆还有一位竞争对手,这便是朱允熥。朱允炆仅比他大一岁,所以从岁数上,两人旗鼓相当。奈何朱允熥福薄,常氏也病死了。于是朱标便把吕氏扶正。故而本是庶子的朱允炆,也顺利晋级成为了嫡子。

朱标死后,朱元璋思虑再三,选定了朱允炆。为何不选朱允熥?笔者之前分析过,以文抑武,已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朱允熥身后是蓝玉等淮西勋贵,朱允炆身后却是文官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来说去,朱允炆是由庶变嫡,总显得底气差一些。文官集团之所以力挺朱允炆就是针对武贵而来。而武贵势力在蓝玉死后,便以朱棣为首了——彼此是天然矛盾!

再看朱瞻基,根本不存在这方面的短板。朱瞻基出生前的晚上,朱棣就梦到朱元璋把一个大圭交给他,随后朱瞻基出生。搞得朱棣都疑神疑鬼:莫非是老爸托梦告知,以后皇位传给这新出生的大孙子?

由此朱棣对朱瞻基异常喜爱,所谓的好圣孙,是出了名的。同时他老爸朱高炽,也是正常登基,当了十个月的皇上,然后再传位给朱瞻基,一点毛病没有。自古便讲究:师出有名,哪怕干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造反,喊出的口号是“清君侧”,攻破南京后才露出獠牙。为此方孝孺不服,吼:“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耍无赖,说:“这是我们朱家人的事。”

再看朱高煦,他造反的口号是啥,根本没有!朱高煦不是不想找,而是找不出来!如此明目张胆,名不正言不顺,却还去拉拢大将,好哥们张辅。

结果张辅掉过头来,就告知了朱瞻基——朱高煦这还没开始呢,其实就已经输了!所谓:师出无名,底气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见识上的优势

之所以朱允炆总是给朱棣做“神助攻”,非他本意,也非他是庸才,而是见识上差距太大。朱标自少年时起,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经历之丰富,见识之广博,这才造就出了“史上权力最大太子”之说。

再看朱允炆,自出生就一直在温室内,根本没经历过啥风浪。再加上最初并不是皇位继承人,直至朱标死后他才被选中。奈何这时的朱元璋已经年老,进入到生命最后时期,根本来不及好好历练他。这才选取了极端,却副作用极大的“血洗勋贵”。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朱允炆,自然满脑子都是“书本里的美好概念”。如他捣鼓“复古周礼”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明白些就是,朱允炆犹如从未被社会毒打过的,成长于象牙塔内的高端人才。一入社会就遇到了江湖枭雄朱棣,他再满腹经纶,焉能不做“神助攻”。

这其实就是成长的代价,对此恐怕稍有阅历的读者,都能理解吧。只不过对于朱允炆来言,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

再看朱瞻基,由于朱高炽身体原因,朱棣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太子恐怕活不长久,在决定把皇位传给朱高炽后,便开始玩命培养下一代朱瞻基。如朱棣北伐漠北时,便被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见世面,经风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