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桓大司马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中,《鬼吹灯》与《盗墓笔记》堪称悬疑探险类小说中的翘楚,堪称这一类小说中的“双璧”。

天下霸唱与南派三叔各有风格,各有大批拥趸,双方的粉丝有交差之处,但也有不少读者只喜欢其中一部而不喜欢另一部。 大司马都喜欢,两本也都通读了,发表一点个人意见,欢迎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本书,虽然题材相近,写法也近似 ,都是通过盗墓过程中的各种奇遇和突发事件来推动情节,但实际上还是有不小的差别,可以说是各有擅场的。

鬼吹灯》一书,作者的历史修养比较深厚,各种历史掌故手到拈来。比如第一部《精绝古城》里面对尼雅古城和精绝古国的描述,第二部《龙岭迷窟》里面对西夏黑水城和西夏历史的描述,第三部《云南虫谷》里面的古滇国,第四部《昆仑神宫》里面关于藏传佛教和藏地风情的描述,第六部《南海归墟》里面的鲛人国,第八部《巫峡棺山》里面关于僰人古国的描写,以及赤眉军盗汉武帝墓的史实,都有很深厚的历史感。

在谈到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的起源的时候,说到摸金校尉以曹操为祖师爷,取其求财济世之意;搬山道人以伍子胥为祖师爷,取其“有所求而非财”之意;卸岭力士以西楚霸王项羽为祖师爷,取其“义”字,作为聚义分赃的招牌,其中无不显示出作者对历史典故的熟稔和对历史精神的理解。

在谈到张三链子以及几个徒弟了尘和尚、金算盘、铁磨头的生平和结局时,其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竟产生了类似古典小说中那种深远的悲剧意蕴,天下霸唱的精妙文笔与人生感慨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盗墓笔记》就没有这么熟练的历史手腕了,八部书的整个谜局也就围绕着明代汪藏海的陵墓建筑展开,虽然对近现代的政治权力的肆虐有所警惕和反感,但没有过多的历史牵渉。

但是,《盗墓笔记》的故事之精彩,情节之奇诡,氛围之惊险,则在《鬼吹灯》之上。

《鬼吹灯》八个故事中,惯用的手法就是从进入墓穴开始,见招拆招,一路过关的形式。在前四部里面,每个故事的叙述方式还是颇有变化,比如《龙岭迷窟》,从《精绝古城》中有明确目标的庞大考古队,变成胡八一等三人旅途中的偶然起意;《昆仑神宫》则一改之前三部大家通力合作的氛围,加入了明叔这个与大家并不齐心的伙伴,还有仍然耳目常新的感觉,但后四部则因是续作,在作者的本来计划之外,这方面的创新都搁置了。

《盗墓笔记》则不然,整个故事牵涉的人物很多,不同的角色在各个故事中怀着不同的目的出现,与主角吴邪或合作,或为敌,或貌合神离,或化敌为友,使整个故事精彩纷呈。在情节上,《盗墓笔记》善于做断头文章,如第三部《云顶天宫》里吴邪的三叔吴三省的突然消失,第四部《蛇沼鬼城》里,陈文锦带着秘密突然出现,在透露部分秘密后又钻入了蜂巢,离奇消失,使人浮想联翩,心动神摇。

在篇目安排上,《盗墓笔记》也力图摆脱《鬼吹灯》有些程式化的设计,第二部《秦岭神树》里面,夹杂了吴邪跟老同学老痒前往秦岭盗墓的情节,其团队的核心人物王胖子、张起灵都未出现。最后吴邪发现老痒已经是死去多年的死人,却因为邪术而复活,去秦岭也是为了启动邪术将死去多年的老妈复活,而且居然复活成功,极度诡异,老痒虽然消失,但对吴邪心理的冲击是很不一般的,对故事的终极秘密也有提前的启示。

《盗墓笔记》的情节推动,也不同于《鬼吹灯》,以胡八一一行身上的眼纹为唯一推动要素,而是善于绝处逢生,当吴邪想收手不干时,却收到自己毫无意识在地上爬的录像带,恐惧之下才再度出发,这对读者的心理震动也是很大的。

不过,因为《盗墓笔记》的人物牵涉太多,悬念之间的互相冲突太多,导致其线索在最后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大结局时,解开前面的很多悬念都显得缺乏逻辑性,不能令作者满意,这也可谓是善于铺摊子而不善于收摊了。反观《鬼吹灯》,则前四部的收官堪称完美,该交代的都交代到了,后四部虽然有点狗尾续貂,但结局逻辑上也还圆得过去,其规划性确实胜过《盗墓笔记》。

总之,这两部书都是杰出的悬疑小说,《鬼吹灯》在小说结构和时空感慨上更胜一筹,《盗墓笔记》则在情节起伏和人物关系有一日之长。大家觉得呢?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