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干货满满,建议收藏!

撰文| 黄君医师

脑外间隙定义

01

脑外间隙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主要是蛛网膜下腔,硬膜下腔是一潜在的间隙,呈1mm~2mm宽,一般在病理性增宽时才容易显示,蛛网膜下腔积液和硬膜下腔积液区别在于,前者积液与脑沟相通,脑表静脉呈蛇形走行在积液中,后者为脑表静脉受压移向脑实质表面,在积液中没有蛇形静脉走行[1,2](见图1)。

脑外间隙增宽也称外部性脑积水,2006年9月在中华放射学会第7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上,讨论通过用脑外间隙增宽代替外部性脑积水诊断婴幼儿生理性的蛛网膜下腔增宽,本文主要描述的是生理性脑外间隙增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左侧蛛网膜下腔积液及右侧硬膜下积液对比[2]

脑外间隙的测量方法

02

目前国内外关于不同年龄儿童脑外间隙增宽的定义并无明确规定,国外测量半球间距离(A)、静脉窦-皮质宽度(B)、颅-皮质宽度(C),其正常值分别为6mm~8.5mm、2mm~10mm、4mm~10mm[1,3](见图2)。国内则主要测量前纵裂宽度(L1)、额前间隙(L2)、外侧裂宽度(L3)、颞前间隙(L4)(见图3),张雷等建立了婴幼儿不同发育时期脑外间隙的MRI标准值范围,并提出脑外间隙有随年龄增长呈先增宽后变窄的趋势,3~6月龄为峰值[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脑外间隙测量方法:半球间距离(A)、静脉窦-皮质宽度(B)、颅-皮质宽度(C) [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脑外间隙测量方法:前纵裂宽度(L1)、额前间隙(L2)、外侧裂宽度(L3)、颞前间隙(L4)[4]

脑外间隙增宽发生机制

03

目前认为,颅骨的生长速度快于大脑、以及未成熟的蛛网膜绒毛不能吸收连续产生的脑脊液是生理性脑外间隙增宽发生的主要原因,前囟在12~18月闭合,而蛛网膜绒毛也在18个月左右成熟,从而结束了生理性的蛛网膜下腔扩大[1]。

病理性脑外间隙增宽则是由于颅内感染、出血等使蛛网膜发生机械性或炎性变化,从而影响脑脊液的吸收,另外炎症、出血又可刺激脉络膜分泌脑脊液,加重脑脊液分泌与吸收失衡。

脑外间隙增宽临床表现

04

绝大多数脑外间隙增宽患儿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相仿,部分可能有头围大、头围增长加速、运动及语言发育迟缓、肌张力降低等表现,少部分可出现惊厥发作[1]。同时需警惕的是,脑外间隙增宽的婴儿会在轻微或没有外伤的情况下出现硬膜下血肿[5],这可能是由于蛛网膜下腔的桥静脉受到牵拉所致[6],但大多数婴儿的硬膜下血肿会在1至2个月内自行消退,预后良好[7],但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如意识水平改变、颅内压增高的迹象等,应积极就医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引流[5,8]。

脑外间隙增宽治疗

05

脑外间隙增宽婴幼儿若生长发育正常,通常预后良好,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若合并有发育落后、肌张力降低等神经系统症状,需要积极就诊,必要时行康复治疗,同时儿科及神经内外科医师应告知脑外间隙增宽患儿家长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患儿头部外伤,以免出现继发性硬膜下出血。

更多儿科精彩内容扫描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医生站App即可查看~


参考文献:

[1]Zahl SM, Egge A, Helseth E , et al. Benign external hydrocephalus: a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management[J]. Neurosurg Rev, 2011, 34(4):417-432.

[2]王晓明, 郭启勇, 林楠,等. 婴幼儿脑外积液的MRI研究:脑外间隙发育性与病理性的扩大[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5):470-474.

[3]N K, A N. Benign Enlargement of Subarachnoid Space in Infancy: “A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Diagnostic Work-Up”[J]. Iran J Child Neurol, 2018, 12(4):7-15.

[4]张雷, 任转勤, 陈涛, 等. 婴幼儿脑发育及外部性脑积水的MRI研究分析[J]. 华西医学, 2014, 29(10):1895-1899.

[5]Alshareef M, Tyler M, Litts C , et al. Prevalence of Visible Subdural Spaces in Benign Enlargement of Subarachnoid Spaces in Infancy: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Utiliz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World Neurosurg, 2022, 164:e973-e979.

[6]Huang J, Sarma A, Little S , et al.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ediatric Macrocephaly[J]. Radiographics, 2023, 43(5):e220159.

[7]Hellbusch LC. Benign extracerebral fluid collections in infanc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long-term follow-up[J]. J Neurosurg, 2007, 107(2 Suppl):119-125.

[8]Lee HC, Chong S, Lee JY , et al. Benign extracerebral fluid collection complicated by subdural hematoma and fluid collect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J]. Childs Nerv Syst, 2018, 34(2):235-245.

责任编辑:月亮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