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正是从文学造诣十分高的毛泽东口中说出来的,而且此话一出,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尽管这句话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已经很难考证。但据曾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的韩桂馨,以及刘少奇之子刘源回忆,这句话确实是出自毛泽东之口,还在当时的青年之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刘少奇爱读书的形象就这样扎根在了每个人的心中,一度成为了大家的榜样,广大青年的学习热情,在这之后也是喷薄而出。

刘少奇知道这件事后,十分谦逊地回应了11个字,而这11个字尽显高情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这句话,让更多的青年加入到了学习的阵营,也暗自慨叹着伟人的伟大。

那么,学富五车的毛主席为何会说出“一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刘少奇又是用哪句话接下了毛泽东的盛赞?

【发奋之中练就奇志,读书之中成就超凡】

提起一代伟人毛泽东,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毛主席曾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共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丰功伟绩。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中,毛泽东始终都在闪耀着光辉。直到在新中国成立,这光辉也从未消逝,而是随着时间的打磨,愈发光亮。

就是这样一位功绩卓越的伟人,他也曾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而如果要说是什么给了他功成名就的基础,那读书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谈起毛泽东读书的习惯,还要从他寄居唐家沱外婆家开始说起。

毛泽东的外祖家,可以说是书香世家。毛泽东从小便在这种浓厚的文人氛围中长大,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就对读书和学习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小时候的毛泽东,一直都在家中的私塾,跟随着八舅文正莹读书。在课余时间,毛泽东便会一头扎进八舅的书斋。外婆和表哥文运昌,也会时不时给毛泽东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些五花八门的新旧藏书,就成为了幼时毛泽东开眼看世界的第一块踏板。

随着年龄增长,毛泽东踏出了家中私塾的那一方天地,进入了由族伯毛麓钟在韶山矛塘,开设的一所中西合璧式的私塾读书。

其实早在毛泽东启蒙的时候,他父母便早早地将毛麓钟作为毛泽东的榜样,希望毛泽东能像族伯一样,学有所成,这也让毛泽东从小便格外敬重毛麓钟。在师从毛麓钟之后,毛泽东便更加梦想着能成为一个有知识、受人敬重的人。

久而久之,面山楼的藏书阁也成为了毛泽东最爱光临的地方。在这里,毛泽东受着这些新潮书籍的滋养,渐渐地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毛麓钟的精心栽培,还有面山楼书籍的日夜熏陶,让毛泽东萌生了想要冲出韶山关,去往更广阔的世界看看的想法。他不想一直做一个井底之鱼,于是他几乎动员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才总算说通了反对自己的父亲,来到了东山学堂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山学堂

顺利进入东山学堂学习的毛泽东,在学习上更加刻苦。他所接受到的那些不同于以往私塾中的新学思想,更是让毛泽东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思想上的启蒙。在如饥似渴的读书下,毛泽东还了解到了华盛顿,甚至还梦想着能和他一样,通过艰苦斗争改造社会,以求救国救民。

短短半年时间,毛泽东思想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但始终不变的,就是他对书籍报刊的热爱。并且随着他世界观的变化,这份热爱愈加浓烈。

毛泽东把书籍报刊当做了他望向世界的窗口,他想要去探寻国际之大变革,去寻找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1911年,16岁的毛泽东在书写下“孩儿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后,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长沙的求学路。

正是在长沙这个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城市,毛泽东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漫山遍野的革命言论充斥着他的头脑,不久他便投身到革命军中。

然而,革命的失败让毛泽东倍感失望,但也让他萌生了继续读书,探索新思想的念头。这一路上,毛泽东拜读了数不尽的历史名著,给了他在政治意识上成熟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来多次的求学路上,毛泽东一直孜孜不倦地汲取着书本当中的知识,读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些都为毛泽东在思想和政治领导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缔造了后来领导全国人民寻求解放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在好不容易建立了新中国后,毛泽东作为最高领导人,读书的时间依旧很多,就连将知识运用到现实中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会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籍推荐给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与自己一同进步。

毛泽东时刻不忘用书籍与学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更不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的方式,当真是让毛泽东运用得活灵活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可见,毛泽东有着旺盛求知欲,其自身学识怎么说也是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程度,可他却说了“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话,刘少奇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毛泽东如此赞叹?

刘少奇又是如何机智回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