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偏信社交媒体“钱多事少”的渲染。

全文1429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张彦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童成长陪伴师”面向的是儿童、服务的是家庭,决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图/IC photo

月薪4万元,一天仅需工作4小时左右,包吃包住,豪车相伴,偶尔还可以出国旅游——如果有这样一份工作摆在面前,你是否心动?最近,一种名为“儿童成长陪伴师”的职业在社交媒体上受到热议。

这个职业是否真如网络营销文案描述得那么美好,恐怕要打个问号。有媒体记者体验求职过程后发现,中介机构给出的薪酬标准较为随意,并且不缴纳社保,还要收取第一个月工资20%的“中介抽成”。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新职业,“儿童成长陪伴师”性质不清晰、边界模糊,对从业者的能力、职责要求存在较大浮动空间。一方面,在“高薪”的吸引下,求职者源源不断地想要加入;另一方面,雇主家庭对陪伴师预期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人岗匹配难度较高。

比如,一些雇主家庭把“儿童成长陪伴师”当成佣人使用,不仅要求陪伴师辅导功课,还要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甚至还涉及一些家务。如此做法,混淆了家庭教育与家政服务的边界,也容易给求职者造成困扰,引发劳动纠纷。

从求职者经验、素质来看,一些缺乏教育行业经验积累的年轻从业者,实际上也难以满足儿童成长陪伴的要求。对于低龄儿童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功课辅导,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早期形成积极向善的人格特征。

尽管“儿童成长陪伴师”目前还是一个小众职业,对雇主家庭经济水平、从业者素养提出较高要求。但是,任何一个职业想要健康发展,都要形成具有共识性的行业准则规范,遵循可以衡量的职业标准体系。

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儿童成长规律,对陪伴师所要扮演的角色缺乏准确定位,只是玩弄概念、“新瓶装旧酒”,那么就容易引发各类纠纷,甚至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专家就提出自己的担忧:不能打着“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幌子做学科教育。有些机构为了推介“儿童成长陪伴师”,向家长表示可以提供学科辅导,有的陪伴师也把学科特长包装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在打擦边球。

目前,“儿童成长陪伴师”通常直接受雇于有需要的家庭,缺乏中间机构的制约和保障。为加强职业化、规范化水平,可以由具有专业水平的机构实施培训上岗,然后委培到家庭。如此,既能解决陪伴师社保、纳税等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从业者合法权益。

对于广大正在求职的年轻人来说,不要偏信社交媒体“钱多事少”的渲染,在尝试“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新兴职业时,充分评估自己从业资质和抗压能力。不管是把它当成一门长久的事业,还是作为短期的过渡性职业,都要充分了解雇主需求,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而从监管侧出发,有必要加强对“儿童成长陪伴师”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中介机构是否提供真实的信息撮合服务,是否收取不合理的中介服务费、培训费,后续能否积极协调解决可能产生的纠纷,都应当得到进一步规范。

不管怎样,“儿童成长陪伴师”面向的是儿童、服务的是家庭,关系到下一代的未来,决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陪伴儿童成长,并非用于炒作教育焦虑的概念,而是对未成年人至关重要的过程。家长也要学会深度参与孩子成长,努力做好“孩子身边的陪伴人”。

值班编辑 康嘻嘻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