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成立40周年的万科,在全球趋势洪流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城市发展的“未来城市”建设模式,实现10分钟理想生活圈。

5月16日,“万科未来城市座谈会”于广州荔湾永庆坊举办,万科南方区域事业集团首席合伙人/总经理周轶群、万科开发经营本部万晟产品能力中心总经理张伟星作为对话嘉宾出席,聚焦未来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广州实践范本。这也是万科“未来城市计划”在广州的首次官方发布。

广东省未来城市发展促进会专家认为,探索未来城市,离不开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城市空间上的应用,万科有条件有能力去实现创新,“它正在以做真题的模式探索场景的落地,并助力延伸政策和配套的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至右分别为刘德科、周轶群、张伟星

万科提案

座谈会上,周轶群、张伟星详细阐述了万科构建“未来城市”的理论模型。未来城市由若干个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未来城市理想单元构成,每个单元在10分钟内步行可达,80%城市服务都能在单元内得到满足。

如此的城市结构可以大幅减少城市通勤的碳排放,推动城市向绿色集约发展;同时,当灾害来临时,系统只有局部受到影响,而其他大部分单元都可以正常独立运行,展现出相当程度的韧性。

在得出关于未来城市应有的想象以前,万科团队走访研究了全球50个城市先进社区。“活力”“低碳”“智慧”是解题思路。

活力层面,让人群活动如流动的盛宴,打造“5分钟内社区生活服务可享,100米内可达公园,10分钟可享高能级城市服务”的都市生活。

低碳,即以耐用、可回收和健康为出发点进行选材,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辅以节能机电和新能源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拥抱智慧,打通居民需求、社区信息与城市管理服务系统,建立汇集全域数据信息的集成平台,为居民提供“安全无死角、服务普惠化、响应无延迟”的24小时服务。

上海样本

历时三年,这份提案得到了落实。万科在上海嘉定新城落地未来城市理论模型的第一个实验项目——理想之地。项目以“建筑即公园,社区即城市”为目标,致力于在新城打造一种比城市中心更好的生活方式。

在理想之地,商业、办公、住宅等板块不再是简单拼接,而是通过垂直混合,以灵活的中轴空间将各个配套互相穿插镶嵌,让30%的非住业态在地面层创造出70%的公共空间,实现居民步行10分钟范围内,就能满足80%以上的日常生活需要。

据了解,理想之地正在申报业内首个新建低碳和近零碳社区,全地块设计减碳量达到每年5052吨,相当于25万棵树的减碳贡献,商业湿垃圾实现100%就地处理。

智慧社区建设,亦是理想之地的重点之一。项目采用中控平台,建立数字孪生模型,支撑区域规划、节能降碳、全域安全、区域治理、智慧运维等五大功能;同时承接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基层服务单元,实现公共治理及服务从物理通道到信息通道的无缝衔接。

前不久,社区内成立了“理想之地共建委员会”,在首次讨论中,就有12位居民提出了居住环境优化、老人关爱、公共空间使用等9个议题,将进一步转化为实际行动。

广州1km²实践

广州花地湾,繁华的人口为“理想花地”的下沉商业提供丰富生活空间;亚热带气候挑战团队设计更多的绿色景观。此外,这里商业办公住宅多形态大面积集中,也让智能化升级的介入大有可为。

今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要“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万科呼应《广州2049》战略构想,将未来城市理论模型落地在花地湾一平方公里热土,规划打造一座面向未来的理想城市——理想花地。

据介绍,理想花地将以“活力、绿色、智慧”为核心理念,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建设功能高度混合、土地集约集成式利用的新城市社区,疏解旧城区传统密集型高楼层、高密度的居住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科·理想花地规划愿景,仅供参考示意

具体来看,这里将打造“超级综合体、主理人街区、文化聚落、运动能量环、未来邻里HUB”五大场景,集齐生活住宅、商业消费、产业办公、文化艺术、生态景观、城市服务等丰富业态。业态之间以开放中轴街区、空中花麓廊桥等公共空间垂直混合串联,城市的共享客厅得以增长,人居体验必然将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自然在此也是“必备单品”,“天空植物园、有机食场、低碳循环”三大场景中将集中呈现。纵横交错的绿色廊道贯穿全域,搭建起与自然共生的城市公共运动系统。

智能科技同样渗透于社区的肌理,万科基于珠海横琴新区的城市智慧物业管理经验,建立片区全域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只需一本“电子护照”,即可实现家门口的智慧生活。

据介绍,今年5月万科邀请了SOM、NIHON SEKKEI、WOY、NIKKEN SEKKEI四所国际设计单位,举办关于“理想花地”的国际规划竞赛,共绘未来城市广州实践蓝图。今年7月,理想花地规划蓝图、生活体验空间,将陆续与广州社会公众见面。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