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奉俊昊以一部《寄生虫》在奥斯卡奖台上大出风头,而回顾一下他的拍片经历,从2000年首次执导处女作电影《绑架门口狗》至今只拍了七部电影,产量不多,能取得有口皆碑的成就,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纵观奉俊昊电影,可以看出,他一直对国家政治、社会架构、家庭沟回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始终围绕这样的社会性话题展开他的电影表述,因此,看起来奉俊昊电影的选材非常贴近现实,即使他执导的挂着科幻片标牌的电影,其实内核中也带着非常明显的现实指向性,从中可以看出,奉俊昊一直怀着强烈的关注现实政治的浓厚兴趣,意图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最通常元素的采撷与表现,来展开他对特有的对韩国社会情境与现实焦虑的认知与呈现。

2009年奉俊昊拍摄的《母亲》曾经代表韩国角逐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虽然当时没有如愿以偿,但十年后,奉俊昊终于以《寄生虫》捧得奥斯卡金像奖,这之间的奉俊昊有超越,但更有保持。从《母亲》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奉俊昊日后在《寄生虫》中所采取的叙事策略,那就是通过对现实民众的生存状况的表达,来图说着奉俊昊对社会现实的深层剖解。

《母亲》一片,顾名思义可以知道是一部表现母亲题材的电影,通常情况下,母亲在我们的语境中,都被礼赞为一种伟大的代名词,但奉俊昊却在这部电影里颠覆了母亲通常在我们的文化情境中不分国界都能达成共识的认知,揭示出母性往往能够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暴戾的成份。

奉俊昊显然在这部电影里,把那种温柔而无微不至的母亲形象,拉扯到了一种危险的警醒般的层面上给我们一个当头棒喝:那个看起来供养着你、关怀着你、抚育着你的母性的力量,很可能却是一个最大的毁灭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奉俊昊的意图并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层面上图说着母性力量的可怕动机,显然导演还有着他的更深的寓意,正如他在《寄生虫》中有着意在言外的深层言说一样。

一、 奉俊昊在《母亲》中表现出母亲恰恰是毒害孩子的一个凶手

奉俊昊在《母亲》一片中设置了一个他在《杀人回忆》中成功地表述了他对社会思潮进行深刻揭示的杀人疑案,但他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并没有多少兴趣表现他对破案流程的深究与追问,而像《杀人回忆》一样,着重展现的是面对迷雾重重席卷上来的凶案真相的个体面对。

影片里,母亲的弱智儿子卷入到一起少女被杀案中,各种证据都指向弱智儿子是杀人凶手。甚至儿子也供认不讳,用他的记忆混沌的思维方式,认定自己就是那个杀人凶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这时候显现了她的伟大,面对儿子身陷囹圄,母亲展开了她的孤注一掷的拯救行动,她找到律师,意图寻找法律的援助,但她发现,律师并没有为儿子洗雪罪名,只是钻法律的空子,让精神病医生出具他儿子智力不正常的证明,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显然不是母亲的期望,在她的眼中,儿子虽然智障,但是母亲一直拒绝承认,她更认为儿子是无辜的,她要寻找真正的凶手,于是,她一步步地追寻下去,承担了一个探长的职能。母亲的这种出于母爱的驱动力,驱使着她四处奔波,一意孤行,只是为儿子洗却罪责。

而启发弱智的儿子,回顾事发之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是母亲的一个念念不忘的手段。显然弱智儿子的记忆混沌,是母亲寻找真相从而帮助儿子逃过法律追究的一个最大障碍。母亲每一次见到关在监牢里的儿子的时候,都不忘启发儿子回溯真相,电影也在这里,借助弱智儿子这样一个独特个体,展示了奉俊昊电影向来会忍不禁爆发出的“黑色幽默”元素,这也是奉俊昊电影总给人一种恶搞般趣味的原因,包括《寄生虫》中,我们都可以感到奉俊昊一直给予电影注入了浓烈的黑色幽默意味。只要抓住机会,奉俊昊总是会为他的静止风格为基调的镜头语言中,注入搞笑、夸张、漫画式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中的黑色幽默由此诞生,在母亲的不断启发下,弱智儿子往往能剑走偏锋地联想到不可思议的记忆闪回,母亲等待的需要的真相没有出现,但旁枝斜出的真相,却出奇不意地刺中了母亲,因为弱智儿子突然间想起来了五岁时的一件事实,他记起了在他的幼年的时候,母亲曾经想用毒药毒死过他。

也就是儿子揭开了面前的这个一心一意欲拯救他的母亲,恰恰在小的时候,准备夺取他的性命。

一个极大的反讽风暴在此生成,一向忍辱负重、温厚善良的母亲,竟然是一个杀人未遂的凶手,而她杀死的人,正是电影表象前一直竭力维护着的儿子。

母亲被揭开真相之后,立刻神色大变,惊声尖叫,并采取措施,欲在儿子身上一个能够忘记噩梦的穴位扎上一针,但儿子却在此刻比一个正常人都更超常聪明,拒绝了母亲的要求,说母亲是想借此扎死他。

所以影片里的弱智儿子,就是一个喻体,一个象征着被母亲以爱的名义操纵着与毒害着的个体,就像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然口出逛语,但句句针砭到位,直刺要害。

这就是奉俊昊电影的表象与内质的巨大反差而造成的“黑色幽默”标识。实际上,说影片里的弱智儿子大智若愚毫不为过,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弱智儿子再一次向母亲狠狠地针刺了一下,当时他把母亲遗留在拾荒老人焚毁屋子现场的针炙盒给母亲的时候,母亲再次被儿子此时无“针”胜有“针”的针刺击中了软肋,然后母亲不得不在乘坐的公共汽车上,对自己大腿上的忘川穴下了一针。

弱智儿子也在激活着母亲对罪恶的记忆,母亲的两次杀人,一次未遂,一次成功,都被弱智儿子看在眼里,兜出真相,只是儿子没有逻辑推理能力,只能凭直感揭穿母亲的暴戾身份。

面对儿子竟然能如同“弱智天才”一样,道出母亲杀人真相,母亲在大惊失色之后,慌忙为自己辩解:当年让儿子喝毒药是准备与儿子同归于尽的,“我那么绝望,只有我们两人,除了彼此,我们一无所有。”

有意思的是,弱智儿子在此刻超常清醒,头脑逻辑超过了常人:既然母亲小时候能杀自己,那么面前的母亲同样会杀自己。

奉俊昊在这里实际上揭示出以母爱现身的母亲,对着她的孩子可以任意施行生杀予夺的权利,好像天生地给予了母亲这样一种权利。即使母亲后来好像一直维护着孩子,但本质上她有过掠去孩子生命的一份歧路意念,这是无论如何不可原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奉俊昊在这里展示出的象征意义可谓是一览无余的。我们不妨联想一下,韩国政府打着为民众护佑的幌子,但在历史上对民众的毒杀行为却是一个曾经的事实,《杀人回忆》里表现政府对民众的刀光剑影,构成了这部电影期待叙述的一个真正的目标指向。同样,在《母亲》中,我们依然可以解析出奉俊昊意味深长的相似主题。

二、 奉俊昊在《母亲》中揭示出母亲为了维护孩子自己不惜成了一个凶手

在母亲的心目中,他杀死年幼的孩子是为了爱,而日后,她为了爱,为了爱儿子,再一次成了凶手,这一次,她成功地完成了她的杀人目标。

母亲以她的执着,寻找着儿子逃脱罪责的可能,她一步步接近了真相。电影在母亲寻找真相的过程中,采用了侦探片惯常的手腕,从受害人入手,查访她的接近人群,而有意思的是,这一切,在警察那里却是不屑一顾的。

这样,母亲便查到了那个她曾经见过的拾荒人,于是拾荒人讲述了一个令母亲不愿意相信的真相。这个受害的少女母亲早逝,父亲弃之不顾,她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为解决生活窘困,她干起了援交的勾当。而电影里也可以看出,女孩已经厌倦了这种无奈之举。当她来到荒废的老屋,遇到了醉酒后的弱智儿子,因为她不满智障儿子的跟踪,骂了一句“弱智”,导致了智障儿搬起石头,砸死了女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拾荒老头眼中的真相,在电影里,出现了老头的镜头画面,与他的叙述存在着差距,可以看出,老头也是一个用米换得少女援交的不正经者。

这一切,是母亲无法接受的,她需要的真相是洗雪儿子身上的杀人嫌疑,但是拾荒老头的目击,却打破了母亲的心中认定。她不需要真相,只需要她情感上的圆满,于是,母亲再一次失控,就像在监牢里儿子说出当年母亲欲害死他时她的失控一样。

直到杀死了拾荒老头,母亲才醒悟过来。母亲强大的心胸,在这一刻再一次显示,当她明白自己成为一个明白无悟的杀人凶手之后,她从容不迫地纵火烧毁了现场,毁尸灭迹,犹如一个杀人老手一样。

而在她的心里,肯定是毫无忏悔之意的,因为她心中认定一个崇高的目标,那就是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爱,正是这份心中的认定,她为自己的为所欲为作出了一份脱罪处理。

奉俊昊在电影中表现的母亲的深刻性就在这里。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有着一个至高无上的爱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她能够杀死儿子,而同样为了心中的这份守护,她也会杀死那些威胁到儿子安全的任何外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爱,使母亲能够杀死她爱的人,又能够杀死威胁到她所爱的人,母亲的杀人,都有着一个崇高的理由,但杀的目标与方向却不同,在这里,奉俊昊意图说明的是,只要母亲认定了目标,她就把她的理念作为世界最高的准则,根本无视法律与社会道德,只有自己心中的本能与意志,决定着生命的取舍。

把奉俊昊的这种意念,横行平移到社会现实,可以看出奉俊昊有着深刻的现实隐喻味道,再结合他一直孜孜以求的对本土现实的参悟与解盘,能够感受到奉俊昊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偏失他读解社会政治这一盘大棋的主体基调。

三、 奉俊昊在《母亲》中直指儿子成为凶手的原因,是母亲的诱导

《母亲》中的母亲,曾经想杀死自己的儿子,后来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杀死了知道真相又准备报案的拾荒老头,那么,影片里的那个受害女高中生,又真正地死于谁手呢?

我们追根溯源,会发现,这个女孩恰恰是死于母亲之手。

为什么这样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儿子是弱智,所以经常遭人嫌弃与唾骂,“白痴”“弱智”是儿子最容易接受到的称谓,母亲深谙这种称呼会给儿子带来一种什么样的伤害。

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儿子寄寓厚望,希望他在“人事”上有更多的进境与作为。影片开头的时候,我们看到,母亲一直给弱智儿子煎熬补药,希望他在性能力上能够达到一个男人基本的传种接代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开头的一个场面,母亲在给弱智儿子喂药的时候,目光却注视着儿子的脐下三寸,显然,她在探究儿子有没有性能力。她希望儿子能找到一个女孩,能有一个基因下传的后代,这是母亲的一种本能的愿望,即使弱智儿子的现实状况,与她的这种目标存在着天壤之距,也无法改变母亲为达成这一目标的计较与努力。

母亲教导弱智儿子的生存之方,就是当别人称呼他是弱智的时候,让儿子“暴力还击”。所以我们看到,影片一开头,儿子被撞车之后,立刻追着肇事车,向撞了他的车辆寻求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头脑里埋伏下了母亲教导给他的处世哲学,那就是遇到辱骂,必须不问青红皂白,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所以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弱智儿子用暴力手段,对付那些骂他的人,直到那个援交女孩,在发现他跟踪之后,脱口而出骂了一句他“白痴”之后,他立刻按照脑子里早已设定好的应对程序,扔回了女孩抛出的石头,正是这块石头,砸死了女孩。

所以,砸死女孩的是弱智儿子的无意之过,但是真正的暴力源头,却是母亲的灌输。

因为弱智儿子智商缺乏,好坏莫辨,只能遵循简单的判断,来应对世间万物,母亲告知了儿子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教会了儿子用暴力应对兜头袭来的污辱,这样,儿子身上的暴力维度,就是母亲安插在儿子身上的。

这样,弱智儿子的伤害性迟早有一天要爆发出来,成为一个致人于死地的凶手。

母亲把她的出于维护儿子目的而设置出来的指令,装入儿子的思维里,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正是母亲是儿子暴力行为的真正的幕后动力。暴力的执行者,是没有思维辨别力的,只需执行命令,母亲把命令注入没有头脑的执行者信条里,执行者因为无脑而直接成为指令者的暴力工具。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一片中,所有的凶手指认,都是瞄准了母亲:她在儿子五岁时,因为自己的绝望,准备杀死儿子。后来,发现拾荒老头看到了儿子杀人一幕,便暴力发作,打死了目击者,而最终我们回溯起来,会看到,弱智儿子的杀人动机,正是母亲编排在他的没有判断能力的脑海中的一个指令。

奉俊昊在电影里,把这一切都归因于母性的强大与强悍,这种强大与强悍,如果赋予了一种正能量的价值选择,那么,母性能够给予孩子以最大的庇护。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小时候,母亲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牺牲没有选择的儿子的生命来满足自己的对人生的阴暗想法,那么,那一幕对孩子准备痛下杀手的残酷之举,便不会存在。——在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母亲为什么要杀死五岁的儿子?笔者倾向于认为,儿子生下来就是不正常的,母亲对儿子认定他聪明、漂亮都是因为母亲立场决定的管窥之见,所以,母亲想毒死儿子。但后来她改变了主张。笔者认为这样,比较能够符合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变态的爱,如果儿子小时候就正常,那么母亲按后来的表现来看,是一直对儿子关怀备至,便显得难以自圆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如果母亲能正确看待儿子是否涉难犯险的真相,那么,她无论如何不会对拾荒老头施以杀人灭口的一击。但她的骨子里,从没有对暴力有所顾忌,所以, 一旦感到儿子的安全受到威胁之后,立刻便祭出了暴力霹雳,除掉了威胁儿子的拾荒老头。——这里,电影把拾荒老头设定成一个人伦尽丧的道德卑下者,让他的死在影片里成为一种道德评价系统里的可以接纳的现象,为母亲的行为进行了尽可能的弱化罪行的处理,这一切,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母亲的行为变得能够让我们观众接受。导演一直想表现的是,母亲这一人物, 就是我们的身边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恶魔化的异类,这样导演才更可能地把母亲的形象,等价平移到我们的现实时空中。

最为关键的是,如果母亲没有给儿子灌输是凡欺侮他的人,他都要给予相应的暴力回怼,那么,弱智儿子就不可能向女孩扔出石头,砸死女孩,导致影片中的命案悬疑。——这里,奉俊昊把女孩设定成一个援交女孩,也是意图折射出母亲的暴力伤害,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同样是想把母亲的动机,拉回到我们能够接受的现实情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在影片里,道德体系上都没有让我们反感,比如杀死自己的儿子,毕竟是她生的,她有着她的痛下杀手的苦衷,而她杀死的拾荒老头以及儿子承载着她的指令误杀的女孩,都是一种违背人伦的类群,这样母亲在影片里的暴力行为,都得到了道德因素的稀释,好像母亲自身行为与延伸行径都有着她的立论与理由,这一切,奉俊昊都是意图把母亲放置到一个我们并没有抵触的价值体系里可以接受的人物群落之中,至少在杀人的动机上,我们多少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无奈与被迫,这样,奉俊昊便可以借助电影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隐喻辐射力,让这样一部以“母亲”命名的电影,能够指向特定的涵盖深广的人类体系,从而使得奉俊昊电影超出就事论事的狭窄圈子,而具有了形而上的深刻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如果光顾着在《母亲》中看到它意图是表现亲情、表现底层社会、表现社会冷漠,那么,便会低估奉俊昊在影片中所蕴含着的更为深透的意义映射与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