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新保安战役,华北我军包围歼灭了傅作义王牌军三十五军,该军军长郭景云重蹈上任军长鲁英麟之覆辙,左冲右突不得逃脱,绝望中举枪自杀。这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胜仗。

我军诸将在此次战役中表现有高下之分,好事者不免谈论一二,甚至有说,华北是杨得志指挥聂荣臻,郑维山指挥杨得志。至今坊间不明真相者仍然喜欢议论一二。

上位者不如属下厉害,下级指挥上级取得某某胜利。长久以来这种论调极受普罗大众欢迎,从盖因这种说法可使下位者暂时消解上位者的级差优势,使下位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我们今天不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而从华北我军各级将领真实表现来分析一下,当时晋察冀、华北军区的真大腿到底是谁。

一、聂荣臻强留杨得志

晋察冀军区曾发生过一件广为人知的事:聂帅强留杨得志,不让他归建晋冀鲁豫。

什么背景呢?

1945年11月,我军挺进东北时,在刘邓麾下担任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杨得志,率全纵北上,准备进入东北,后因罗荣桓率大军已经赶到东北,不需要再派大军北上。同时因晋察冀军区斗争形势严峻,杨得志纵队就地转隶入聂帅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后,刘邓首长多次向中央请求将杨得志纵队归建,考虑到当时中原征战任务也非常重,中央便下令一纵队归建。

聂帅不舍得放一纵队走,但没有什么说辞。于是和刘邓首长反复沟通,最终达成一致,部队原班人马全部归还晋冀鲁豫,一个兵都不多留,但杨得志要留下。

刘邓首长体谅聂帅的苦心,忍痛割爱了。

杨得志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我们简述一二。红军时期过于久远,就不说了,只从抗战时约略勾勒一下杨上将的经历和贡献。全面抗战开始后不久,115师的344旅旅长徐海东因战伤发作无法指挥,由时任685团团杨得志任代旅长接替指挥。

抗战时代的八路军旅长那可不是一般人物,新中国大授衔基本都是上将级人物。杨得志表现尤其引人瞩目,因其指挥统筹能力极强,115师南下东进后,担任新成立的八路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因司令员左权未实际到任,杨得志负责指挥该纵队。与之搭班子的是著名的直言大将黄克诚老将军,黄时任政委。

这种纵队略同于三大主力师,第一纵队司令是徐向前元帅……

杨得志的能力有多狠,参照系非常明显,相信大家能看得出来。

聂帅是杨得志多年老领导,从红一军团到115师,聂帅都是杨得志的顶头上司,对杨得志可谓相当了解。

1946年12月,正值内战刚刚爆发、晋察冀处于相对困难的时期,聂帅手下虽有几位能征惯战、军政兼通的将军,但要应付傅作义和北平国军属实有点吃力,因此才有了强留杨得志之事。

1947年初,华北我军发动了正太路战役,开始在局部争夺主动权,逐步扭转被傅作义牵着鼻子走的窘境。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傅作义并非易与之辈,华北我军劣势也不是一日之失,要真正打开局面,必须要打一场或几场具有决定意义的胜仗。

这时,就要看一线指挥作战的将领们了。

扭转战局的标志性胜仗,就是清风店大捷和解放石家庄。这两场仗,首功当推杨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