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很多领域都上演挤泡沫的大戏,互联网、地产、金融、补课、白酒……政策一波接一波,加上近期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半导体,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铁口直断:进一步证明,我们要走德国模式了!

通俗地说,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德国模式有三个显著特点。

首先,房价稳定,居者有其屋。

其次,技术先进,工业强大。

最后,电商不发达,实体店有生存的空间。

我不是什么专家,但我前后三次自驾德国,也算走遍了德国东南西北,研究了很多资料,借这个机会聊聊我眼里的德国。

普通德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住过很多德国民宿,其中就包括“老罗”家,他们家靠近瑞士边境,在一个小村庄里,村子里最老的房子建于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爬到老罗家附近的小山丘,举目远眺,远方油亮的草坪,平整如地毯。虽然田园风光,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到最近的大城市——斯图加特,开车需要一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人,老罗夫妇

老罗以前当了20多年的护士,有一年,他经过内心的煎熬之后,毅然决定辞职,去加拿大学木屋建造技术,回国后,完成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建造自的“原木屋”。对我们普通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人生,就像电影情节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天、绿草、木屋,老罗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屋的客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内的各种细节,有一说一,德国普通人的平均审美水平,甩我们十条街。

我想到中国这几年,几乎全国“禁伐”,就问老罗:“这些木材,从哪个国家进口?”

“这些木料都是本地产的,就来自不远处的Schwarzwald(黑森林)。”

目测这些原木,直径大约在60cm,最粗的接近80cm,树龄至少在40年以上,他的“原木屋” 用了大约200立方的木材,难以想象,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居然允许如此大规模的伐木。也说明,德国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

当年我亲眼目睹老罗和Lisa 的生活,非常羡慕,我曾经说,他们的日子叫“生活”,而我只不过是“活着”而已。他们活得很诗意,而我活得太苟且。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回头看德国老罗一家的生活,房子很大,环境很好,人际关系相对单纯。老罗似乎拥有很多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一切,但是,老罗也有难言之隐,那就是:富得只差钱!

和很多德国男人一样,老罗也是天生DIY能手,只要和家庭生活相关的各种工作,比如水管工、木工、电工、泥工,各种修理工,老罗全部亲自动手。一方面,说明德国人家里场地大,什么工具都有,个个都是能工巧匠。另一方面,用老罗自己的话说,主要原因还是没钱,请不起工人。也就是说,老罗本人的时薪,并不比一个水管工高。

老罗的女儿想去美国留学,但成绩不太好,申请不到奖学金,又怕负担高额的贷款,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卖掉一套房子,给子女留学”的故事,在中国常见,但在德国很难,因为他们更本就没房好卖。

老罗太太Lisa是采购业务员,经常来中国,每次来上海、深圳,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他的Facebook上发了很多中国灯红酒绿、吃喝玩乐的照片。但老罗和女儿都没有去过中国,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半开玩笑地说:“机票有点贵。”

老罗很喜欢汽车,看到我们从租来的新款Opel INSIGNIA,两眼发光,直夸,这是一辆好车。其实,在中国,Opel INSIGNIA就是别克君威,也只能算一款普通的B级车。而老罗还开着十年车龄的老大众高尔夫。德国人并不是天生爱低调,很多时候,只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根据我的个人体验,德国是一个不错的国家。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没有996福报,阶层差距相对较小,社会对特殊群体也更加宽容。

在德国,任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认真工作,都能在拥有体面的生活。住大house,屋前有草坪,屋后有花园,养一条狗,生两个小孩,买一辆二手的宝马5系,周末去一趟意大利……

当然,你不要奢望德国的生活达到中国的便利程度:快递隔天到府,半夜街边撸串,高铁风驰电掣,一机在手,万事不愁——在德国,这些都是奢侈品。

生活质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有人喜欢砍柴喂马的仙气飘飘,有人喜欢唱K撸串的人间烟火。就我个人而言,德国这样的国家,让我住一个月是享受,两个月有点勉强,三个月有点痛苦。

如果你喜欢安逸,慢节奏,自由,并且对金钱没有太多欲望,不喜欢复杂的人情关系,不想有那么大生活压力,希望居住环境好,可以享受孤独——德国好。

如果你喜欢快节奏,喜欢新鲜事物,喜欢热闹多元的环境,方便灵活的社交规则,憧憬更多的机会,并且可以承受压力——中国好。

作为G7成员,欧盟经济的领头羊,德国模式,对德国来说,当然成功!德国起步早,基础好,现在吃老本,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至于德国的前景,德国人自己都不太乐观,反倒是很多中国人非常看好。

德国家底非常厚,

一般国家学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罗家附近的黑森林。德国城市核心区比我们脏,但大环境确实比我们好,十年前,很多人出国旅行,自嘲是出国洗肺,如今,很少人这么说了。

先说资源。老罗,作为一个普通德国人,可以用本国土生土长几百立方米的大原木,盖一座自己的原木屋,如果中国人也实现这样的生活方式,那么,全世界的森林都要遭殃。

德国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万,面积相当于3.5个浙江省,人口却只相当于浙江的1.2倍,几乎一样。除了南部有一些山地,整个德国几乎都是一马平川。德国的高速公路,以“不限速、不收费”著称于世。确切地说,德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万3000公里,其中约7000公里不限速。

我前后三次自驾德国,几乎走遍了德国东南西北,在我的印象里,几乎没有隧道,大型桥梁也很少见。如果德国的地形和贵州一样,也是“地无三里平”,那德国绝不可能有这么发达的不限速公路。

说实话,德国可能是几个欧洲大国中,风景最差的一个,德国的地貌和德国的食物一样“乏味”,但也非常“实用”。此外,德国基本没有冻土地带,也没有沙漠,更没有人迹罕至的高原,德国全境几乎所有地方都适合人类活动。

德国的地貌适合发展工业,也适合发展农业。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德国以工业闻名于世,但实际上上,德国的农业也很发达。德国农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面积大。德国35%的土地用于农业,年产值500亿欧元。

第二,产量高。二战时期的德国,每个农民能养活10个人,而如今由于科技的进步,则能养活142个人。

第三,出口多。德国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业出口达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因为农业发达,德国对隔壁邻居英国、法国,保持着人口规模优势。一战前的1913年,德国本土人口6506万,英国为4565万,法国4146万。

当一个国家国运上升时,各种有利条件,总能形成良性循环。德国因为土地资源好,所以农业发达人口多,人口多为工业提供人力资源,工业发展反哺农业,为农业机械化提供物质基础……经过一百多年良性循环之后,如今的德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只有一百万人,德国农民的人均产值是5万欧元,约6万美元,38万人民币。

而中国,接近5亿人生活在农村,2020年,中国农业GDP是7.7万亿人民币,这么一算,中国农村的人均产值,不到3000美元。粗略估计,德国农业人口的人均产值,是中国的20倍。

在大家的印象里,德国似乎资源贫乏。其实,一战之前,德国拥早期工业化最关键的资源——鲁尔的煤矿和洛林的铁矿,依托这两样资源,形成了著名的鲁尔工业区——也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

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在那个钢铁为王的年代,德国鲁尔区,相当于现在的美国硅谷,代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

我相信地理环境决定论:美洲古文明天文计算非常精准,但居然就没有发明车轮;撒哈拉沙漠以南,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古文明遗迹;现代工业文明诞生在岛国英吉利……看似偶然的背后,都有必然的地理环境因素。

德国本身地理条件好,还靠近工业文明发祥地——英国,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摸着英国人的石头过河,成了当初德国人成功的“捷径”。

那时候,英国对德国的这种“摸石头”的行为愤恨之极。到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商标法修正案》,要求所有进入英国的德国产品,都必须标明 “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也就是说,“Made in Germany ”这个品牌,一开始是“山寨”产品的标志。

但德国人心理素质好,背着“山寨”的骂名,脚踏实地往前走,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就把“德国制造”变成了一个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中国现在也被骂“山寨之国”,不要怕,我们要学德国人的厚脸皮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最后一定能让别人无路可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0年德国统一之后,用了不到50年,德国的工业产值就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二。(注:当时的美国,工业产值遥遥领先,在美洲大陆闷声发大财)。

因为靠工业发家,德国人非常了解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所以他们特别重视教育。德国凭借着工业化的先发优势,率先普及基础教育,这方面,比中国早了100年都不止。1818年—1846年,普鲁士国民学校学生增加近一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2%,到1860年代,提高到97.5%。因为人口素质高,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差点被炸成废墟,但一代人功夫,又满血复活,再次成为工业强国。

总结一下,德国模式最核心,不是什么德国精神,而是起步早,位置好,1831年就“山寨”英国,开始搞工业化。

桐庐那一帮农民,起步早干快递,如今“三通一达”已经成了“国际快递第一集团军”。但是现在,别说农民,就算美国MBA留学回来的高材生,也不可能再创快递巨头公司。创业成功的桐庐农民,和德国人一样,也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只要站在浪尖上,连猪都能起飞。德国是一只条件不错的猪,站对了浪头,顺势而起。如今,时代变了,德国模式,还是值得借鉴吗?

今日德国的槽点

如今的德国,传说中严谨精神,越来越淡漠,社会的效率越来越低。德国的槽点,数不胜数。

第一,德铁,神话成为耻辱。

维持德国神话般“严谨”形象的重要支撑之一,是德国铁路DB的超高准点率:德铁每年运送乘客21亿人次,是欧洲最大的铁路运营商;在巅峰时期,95%的列车准点率,成为德国的骄傲和各国羡慕的对象。

但如今,德国列车跌下了神坛。据“德国之声”电台报道,2018年德铁的准点率目标是82%,但上半年实际只达到了69.8%,这意味着每3列火车中就有一列晚点。如今的德国铁路,论速度,不如法国,论准点,不如瑞士。

至于中国高铁,已经处于被德国人仰望的高度!2019年7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高铁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准点率来看,中国高铁出发和到站的准点率分别为98%和95%。“复兴号”两项数据更是到达99%和98%。

第二,社会效率低。

在德国,银行、政府机关不仅周末关门,平日开门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中午就关门。无论想办个大事小事,都得提前预约,于是到德国的中国人,最先学会的德语就是“Termin machen”,有朋友在德国感冒了,约的医生一周以后才能见面,一周以后普通感冒已经成了病毒感染,然后,就这么咳嗽了一个月。

第三,衙门效率更低。

斯图加特21

“斯图加特21” 是一项在斯图加特的铁路工程。其核心内容是翻新斯图加特中央火车站,新建57公里的铁路。1994年,这一计划再次启动,自夸“雄心勃勃”,要在2021年之前完成。"斯图加特21"正是由此得名。你看看,这么小的一个铁路工程,居然要搞17年,这在德国,已经算“雄心勃勃”了!

简言之,斯图加特21工程 = 1个火车站 + 57公里铁路 + 2021年完工。

但1994年,只是连环噩梦的开端,目前估计,这个工程至少要到2025年,才能完工,但这还只是预计,大概率到时候又要延期。

至于造价:起初25亿欧元,现在187亿欧元。

1997年,工程预算仅约合25亿欧元。

2009年,预估一路飙升,到已经翻了一倍,达到50亿欧元。

2010年,联邦环保局公布的鉴定书预计,工程将耗费110亿欧元。时隔一年,再次翻倍!涨势超过中国房价。

2019 年,工程延期到2025 年底,部份评论员指出,工程造价可能涨到187亿欧元。

187亿欧元,相当于1400亿人民币。京沪高铁全线长1318公里,总投资也不过2209亿元。

特斯拉 德国工厂

从2019年11月马斯克宣布在德国兴建一座超级工厂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22个月,超过了特斯拉上海工厂10个月建设工期的两倍多,完工之日,依然遥遥无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期延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荒诞的是当地蜥蜴生存问题。

根据《金融时报》的报道,由于“野生动物”问题,特斯拉德国工厂,不得不等上更长的时间。德国两个环保组织要求法院强制特斯拉迁移蜥蜴种群。具体来说,特斯拉需要在当地动物开始交配季节之前,开始建设场地并需要临时移走其他当地动物。

环保这项神圣的事业,很多时候已经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攻击德国特斯拉的环保组织,很可能是德国大众资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斯拉的CEO马斯克,是中国基建狂人的铁粉,他曾经在他自己的twitter上转发了 “龙岩火车站9个小时完成改建” 的新闻。他在转发的同时,附文感慨道:中国在先进基础设施方面的进展速度,是美国的100多倍。

他甚至还跟贴继续说:“ 更高的安全、环境要求和劳动力成本,只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一小部分原因。真正的根本原因是,低效和贪婪的私人顾问行业从中牟利,(利益集团的私欲)刺激他们将(基础建设的)成本最大化。”

和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德国也变得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富贵病”,对穷国来说,却是一场灭顶之灾。最典型的就是南美那些资源丰富,曾经富过的国家,比如阿根廷、巴西……没有发达国家的命,但得了发达国家的病。

第四,新经济基础设施太差。

现代数字经济的基础就是通讯,但德国打造了一张漏洞百出的通讯网。

前段时间我看到微博有人转发这样的消息:德国的《商报》发文称,目前中国深圳5G网络已拥有4.6万个基站。于此同时,德国成熟的5G基站只有850个。

今天的中国有不少精德,但也有不少德黑,面对发达国家的负面新闻,我都是抱着谨慎的态度,为了确保消息的准确性,我特意查了德文资料,居然是真的。

德国商报《Handelsblat》,文章标题是:Warum Shenzhen mehr 5G-Stationen als ganz Europa hat(为什么深圳的5G基站比整个欧洲都多?)

里面有一句话:Beim Blick auf die vollwertigen 5G-Stationen schneidet Deutschland nicht gut ab.850 in einem ganzen Land verglichen mit mehr als 46.000 in Shenzhen allein.关于成熟的5G基站,德国做得太差,全国只有850个5G基站,而仅深圳(一个城市)就有46000 个。

我特意用翻译软件看完了这篇文章,数据很翔实,写得很用心,面对德国的落后,作者痛心疾首,一方面,中国却以举国之力,投资5G,另外一方面,德国5G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投资乏力,但德国电信给股东发红包,却出手大方。字里行间的信息,让我仿佛看见作者一边摇头,一边码字,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但是这样的文章在德国,点击率低得可怜,犹如石沉大海,没有丝毫涟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本人Stephan Scheuer把文章发到Twitter上,居然只有1次转发,2次点赞,2条评语,真是惨不忍睹。

中国落后的时候,中国人总是非常谦虚地仰视西方,尤其是对德国,已经到顶礼膜拜的程度。想当年,青岛德国下水道“油纸包”的传说,一传十,十传百,妇孺皆知。而德国在某些方面落后于中国的时候,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却无人问津,甚至报导中国正面新闻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行为。

与此同时,丑化中国的文章和视频,已经成了流量保证,如同德国版的“财富密码”。这几年,德国反华界,可谓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Adrian Zenz,靠抹黑中国发家致富,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德国+Adrian Zenz”。

德国媒体整体对中国越来越不友善,德国人对中国也越来越反感。只要是中国的负面新闻,各大媒体,网络红人,就像秃鹫看到尸体,蜂拥而上,点赞、转发、评论,三连击!德国媒体看中国,就好像到了别人家里,不关心客厅,就只喜欢盯着垃圾堆,你看他们家好脏啊!废话,垃圾能不脏的吗?与此同时,德国自己的问题反而不那么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知名民调机构Pew Research Center(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公布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反感度。澳大利亚成了冠军,对华好感度,从52%跌落到15%,反感度从40%飙升到81%。而德国,对华反感度从2002年的37%飙升到2020年的71%。

绝大多数德国人,这辈子都没有去过中国,甚至没有和中国人说过一句话,对华反感度飙升的原因只有一个,媒体!德国,乃至整个西方的反华情绪,其实是一种“自卑感、优越感,虚荣心”拧巴在一起的产物。

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在西方看来,就像地主家一个远房的贫农亲戚,曾经给地主家打杂,混口饭吃。这个亲戚虽然穷,但勤奋、好学、有上进心,没多久,离开地主家,自谋生路,结果几年不见,穷亲戚摇身一变,发家致富了,在城里买了房子,开上了BBA,子女也考上了重点中学。

这时候,地主看了一眼自己的傻孩子,还在后院玩泥巴,自己开了十几年的高尔夫,挡风玻璃上好几个洞。你说,地主的心态能不崩吗?

面对翻身的贫农,地主有两个选择。

第一,认真学对方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二,千方百计挑毛病,证明穷亲戚过的不如自己,首先就是怀疑他钱赚得不干净,到处散布谣言,说他雇佣童工。然后,证明这个人虽然有钱了,但还是被人看不起,比如,衬衫扣子全部扣齐,皮带系到腋下,牙齿上都是烟渍 ……

如今的西方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

总结

2007年,德国GDP是3.4万亿美元,而到了2020年,变成3.8万亿美元,过去13 年,德国经济规模增长了12%,如果扣除通货膨胀,不是原地踏步,而是逐渐退步。

与此同时,中国在2007年GDP是3.5万亿美元,几乎和当年的德国3.4万亿美元一样,但到了2020年,中国的GDP是15.2万亿,是德国的4倍。

以前的德国模式,是一个成功典范,如今的德国,得了西方世界的富贵命。早就没了当年的进取和严谨。但德国家底厚,经得起折腾。对中国来说,最怕的就是没有德国的命,却犯了德国的病,巴西、阿根廷……都是前车之鉴。所以,不要轻言学德国模式,你首先要有那个命。

其实,中国正在走自己的路,既学德国的优点,经济脱虚向实,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优势。也借鉴美国的经验,鼓励创新,发展高端制造业,比如,芯片、航空,补上中国制造最后几块拼图。

想到这里,突然可以理解到西方世界的歇斯底里,一个“庞大、勤奋、上进”的竞争对手在东方崛起,人口比所有发达国家之和还要多。他们能不害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