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工商银行北京陶然亭支行营业大厅,工作人员指导客户用智能柜员机办理信用卡业务。 本报记者 勾明扬摄

5月6日,花旗信用卡在中国大陆市场正式落下帷幕。花旗信用卡停用背后,是花旗集团在全球的战略重整。但从近期各上市银行及部分非上市银行公布的2023年度报告中不难发现,2023年信用卡总量排名前列的多家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发卡量明显减少,而且多数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额也有所萎缩。专家指出,从长期看,信用卡业务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我国信用卡市场过去“跑马圈地”的快速扩张时期已经结束,更加注重“精耕细作”的发展时期已经到来。

 发卡总量减少

中国人民银行今年3月发布的《202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97.87亿张,其中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67亿张,同比下降3.89%。人均持有银行卡6.93张,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4张。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信用卡存量时代到来,发卡量增速下滑、获客成本升高成为普遍现象。而且线上同类产品增多、灵活性更大且和零售端场景绑定程度更高,信用卡行业竞争压力也在增大。

记者梳理各家银行年报发现,2023年末,工商银行以1.53亿张的累计发卡量居首位,中国银行与建设银行以累计发卡量1.44亿张及1.32亿张紧跟其后,随后是广发银行1.18亿张和中信银行1.16亿张。在数据披露方面,农业银行自发布2021年半年报后未再公布发卡量相关数据,民生银行未公布2023年末发卡量相关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银行2023年末信用卡总量虽然排名居前列,但其发卡量全年减少约1200万张,同比降低7.27%;建设银行2023年末信用卡总量也较上一年减少约800万张,同比降低5.71%;招商银行2023年减少约559万张,同比降低5.44%;平安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较上一年分别减少约437万张、318万张、296万张,同比分别降低6.34%、4.27%、5.76%。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信用卡数量及交易规模出现下降,也与监管层的指引相关。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发布,该新规将在2024年7月结束过渡整改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睡眠卡仍然占用了银行的系统空间,清理睡眠卡有助于提高系统运营效率,更好服务客户。”娄飞鹏表示。

新规明确提出,强化睡眠信用卡动态监测管理,严格控制占比。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长期睡眠信用卡数量占本机构总发卡数量的比例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20%,政策法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附加政策功能的信用卡除外。超过该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新增发卡。

记者注意到,自新规颁布以来,已经有包括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在内的将近30家商业银行表态开启长期睡眠信用卡清理工作,具体管控措施包括停止用卡服务及销卡等。

不少信用卡用户也认为新规的颁布恰逢其时。“以前为了帮朋友冲业绩,办了不少信用卡。前一阵看到银行公告,要对长期未使用过的睡眠卡进行清理,这才想起来手头有三四张信用卡基本没用过,甚至都忘记放哪儿了。”北京市民刘祺说,正好最近就把不用的信用卡注销了。

交易金额萎缩

信用卡消费额也是衡量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为1.39万元。银行年报显示,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卡均交易金额在4万元以上,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信用卡卡均交易/消费金额均超过3万元。业内人士认为,这说明信用卡相较于借记卡来说,用户活跃度和黏性更佳。

但是也要注意到,在16家信用卡交易金额靠前的银行中,有14家银行的该项指标同比有所下降,仅有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交易金额同比微增0.34%和0.05%,与上年基本持平。在信用卡交易金额下降的银行中,有4家银行的信用卡交易总额同比下降超10%。具体来看,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2023年交易金额分别为27815.04亿元、23244.51亿元、23745.81亿元、2220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16.23%、13.86%、10.84%。

在信用卡透支余额方面,建设银行以9971.33亿元居首位,招商银行以9357.77亿元紧随其后,农业银行以7000.31亿元居第三位。多家全国性银行透支余额增速表现优于2022年度,浙商银行本期同比增速超过40%、邮储银行同比增速超过20%。

业内人士分析,部分银行的交易情况与透支余额的排位表现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体现出不同银行信用卡资产结构的差异,相对来说,交易额比透支规模更能反映用户的日常用卡情况。

对于一些大中型银行来说,信用卡业务是其发展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卡业务能够带来多样化的综合收入,既有借贷利息收入,也有信贷利差收入,再比如说通过信用卡透支消费的过程中还有手续费,这些对于银行拓宽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都是比较重要的。”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本年度公布信用卡业务收入的银行数量不多,仅就披露的数据来看,招商银行以907.43亿元的收入居首位。中信银行居第二位,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594.21亿元。中信银行表示银行卡手续费为168.00亿元,同比增加3.20亿元,增长1.94%,主要是信用卡业务通过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带动收入增长。浙商银行信用卡收入同比增幅超过30%。

业内人士分析,以2023年信用卡的平均透支余额为分母简单测算信用卡业务的资产收益率,可以发现多家银行此项指标在7%至12%区间,而同期零售贷款的收益率多在5%至6%区间,信用卡业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零售业务整体。

经营思路转变

今年以来有不少银行都调整了信用卡权益,比如增加积分获取或兑换门槛、缩小产品权益范畴、降低部分权益服务次数、对部分权益增加消费达标的要求等。

董希淼表示,从银行层面看,近年来由于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银行息差缩窄明显,迫切需要压降成本。而近期的降低存款利率、减少信用卡权益也是银行控制成本的方式,有利于缓解息差压力。“机构在调整信用卡权益时,也需要积极优化服务,及时告知客户调整动态并争取客户理解,才能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转型的主动性。”董希淼建议。

从“重拉新、轻留存”到“重留存、重效益”,在存量竞争时代,如何提升用户的体验与黏性,将成为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王蓬博认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常规来看,与场景结合度加深、梳理服务流程等都是办法,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入口都在几个头部支付机构手中。建议银行业务部门多和这类机构合作,共同探索新产品。

“长期来看,信用卡业务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银行需要通过‘精耕细作’,根据客户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也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优势,通过发展数字信用卡等更好服务客户。”娄飞鹏表示。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多家银行将信用卡APP作为“获客活客”的重要渠道。在公布相关数据的银行中,多家银行信用卡APP的注册用户数实现正增长,其中邮储银行的邮储信用卡APP注册数涨幅高达46.48%,华夏银行的华彩生活APP注册数同比增长40.47%,兴业银行的兴业生活APP注册数涨幅达30.66%。

随着今年宏观经济恢复态势不断稳固,居民工作和收入逐步趋于稳定,这也为信用卡业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董希淼认为,对商业银行来说,今年信用卡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银行应加快转变理念,调整信用卡业务发展战略,优化发展模式,为持卡人提供息费和额度适中、特色鲜明的信用卡产品,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坚持差异化发展,探索客群差异化定位;用好金融科技,加大和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加快信用卡数字化转型和线上信用卡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互联网消费信贷服务。 (经济日报记者 勾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