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绪从洛阳逃窜时惨透了,身边仅剩一千三百多人,连他那位亲爱的大哥严庄都跑到大唐领薪水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当相州之战爆发时,安庆绪竟然又有了六万大军,让大唐本可以轻松获胜的战斗变成了艰巨的攻坚战,最后功亏一篑。

唐肃宗翘尾巴了?为何不乘胜追击,白白葬送了大好的机遇呢?

唐肃宗肯定不服气:谁说俺飘了?这不一直忙着呢吗?安庆绪跑了,河南还有大片失土需要收复,不得大扫除吗?

他说的是事实,唐军虽然没有追击叛军,但其实战斗一直没停止,重点就是那些河南的敌占区。比如前文提到的睢阳、南阳,张镐、鲁炅、来瑱、李嗣业等人齐上阵,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将所有失地全部收复,其中那位杀害张巡的尹子奇被斩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唐肃宗的说辞有狡辩之嫌,收复河南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没动用主力军,根本不影响追击安庆绪。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唐军竟然没有提前设伏,坐视田承嗣、武令珣所部逃到河北,以至于安庆绪东山再起。

这件事释放了一个不安的信号,它说明唐军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郭子仪名义上是总指挥,其实也就是在具体战役中有指挥权,对其它战区没有统筹的权力。

与此同时,朝廷有一项举措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那就是“广建藩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史之乱前,大唐只有十个节度使区,八个位于北方,两个位于南方,都是边防重镇。而此时,节度使的官帽子开始贬值了,内地也开始设立藩镇,而且数量越设越多,节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比如前文我们曾经提到过,鲁炅的荆南节度使、南阳节度使,来瑱的颍川节度使,还有李嗣业的河阳节度使等等,小的一州一节度,大的三五州一节度。

第二个特点就是,原先的节度区被逐渐拆解,比如河东节度使区被拆为河东、太原、上党等节度使,再比如朔方节度使区里又独立出来凤翔、邠宁、鄜坊、夏绥等节度使。

这个变化说明什么?朝廷对藩镇将领的不信任呗!

还记得西汉时期贾谊给汉文帝的削藩策是什么吗?“广建诸侯而少其力”,意思就是将大诸侯拆分为若干个小诸侯,变相削弱大诸侯的实力,让他们没能力对抗朝廷,这个政策后来被汉武帝继承,以更温情脉脉的“推恩令”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肃宗的意图很清晰,你们武将都不可靠,我既然没办法控制你们,还得用你们,那就拆碎你们,让你们相互制衡。

唐肃宗的这个策略好不好呢?很好,但不合时宜。

藩镇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这群武将成了土皇帝,有钱有粮有人,可以形成一个独立于朝廷的地方自循环体系,如果它的实力强大到足可以对抗朝廷,就必然会爆发“安史之乱”。

这种生态体系一旦建立,再想收回就难了,人家有独立的军队啊,有枪的人谁见了不哆嗦?何况眼下朝廷还要哄着他们替自己卖命。从这个角度看,用小刀慢慢拉,逐步削弱,再挨个降服,不失为最好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问题是现在的第一要务是削藩,还是平叛?

很显然,当时的头等大事就是平叛,安史之乱对大唐的危害无需多言,不彻底平定,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无法衡量。

要想平叛,就得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指挥系统。这就是一对矛盾,唐初的府兵制已经破产,从那以后中央直属的十六卫名存实亡,朝廷直接掌控的军事力量弱得可怜,只能将希望押宝在藩镇的身上,既然这样,你就不能削弱他们。

其实,以郭子仪的朔方军、李光弼的河东军、李嗣业的安西军,解决安史之乱不成问题,甚至乐观一点估计,将所有的兵权交给郭子仪或李光弼,都能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唐肃宗不敢这么做,也不能这么做,相反他还要拖郭子仪、李光弼的后腿,以防止他们变成第二个安禄山。

又想与狼共舞,又想怕被狼咬,那该怎么办呢?

唐肃宗不够聪明,没找到问题的症结,其实核心问题不在别的,而是朝廷手上没有震慑藩镇的砝码。打个比方,如果你手上有把枪,还会怕与狼共舞吗?

也就是说,削藩不能光是从外部找下手的地方,要想办法从内部动手,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央军才是关键。

唐肃宗的第二个不合时宜表现在对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