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英勇无畏的革命者。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于天放,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抗日游击队的创建,到智勇双全的越狱行动;从宣传家的激昂号召,到教育家的辛勤耕耘。他不仅是革命战士,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宣传家,更是新中国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但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在十年运动中曾遭受不白之冤,最终在含冤中离世。幸运的是,历史总会还人以公道。如今,于天放的名字已经被平反昭雪,他的事迹和精神也被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人民英雄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东北抗联英雄,共产党的忠诚战士

于天放,原名于九公,1908年4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白奎堡三道村的一个勤劳致富的农家中。他的祖辈早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就响应东荒开禁的号召,从山东迁徙至东北这片沃土。当时的东北,尚是一片属于剑与风的战场,但于家祖辈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希望的田野。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于家终于在东北站稳了脚跟,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家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天放自幼聪慧好学,于1924年,考入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第一工科职业学校。在学校里,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很快就成为了同学们中的佼佼者。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并没有满足于学术上的成就,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他深知国家正处于危亡之际,民族苦难深重,因此积极投身于各类爱国运动中,不断锤炼自己的革命意志。

1928年,于天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经济系,这在黑龙江籍考生中是前所未有的荣誉。在清华的校园里,他继续展现着自己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他不仅在学业上保持领先,还积极组织同学们参与到抗日救亡的活动中,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于天放对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在1931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从此,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场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对沈阳的突然袭击,随后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这一事件,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更是对东北人民的深重灾难。面对日军的侵略,东北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纷纷拿起武器,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天放回到了他的故乡。他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家乡人民抵抗日军的侵略。于是,他先后担任了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特派员等职务,积极参与领导了巴彦抗日游击队的创建工作。

在巴彦游击队中,于天放身先士卒,率领抗联部队在松嫩平原上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他深知,只有通过战斗,才能保卫家乡、保卫民族尊严。在于天放的带领下,巴彦游击队成为了一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灵活机动地打击日军,不仅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行动,还为东北抗联其他部队创造了有利的战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抗日斗争是艰苦而残酷的。于天放和他的战友们经常面临着食物短缺、“弹药”匮乏等困难。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从未放弃过斗争。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在于天放的带领下,巴彦游击队成为了东北抗联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更多的人民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来。

不幸入狱,但成功脱险

就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4年12月19日,由于汉奸的出卖,于天放不幸被捕。敌人抓到于天放后如获至宝,大肆宣扬他的被捕是北满抗联被肃清的象征。他们试图通过金钱、美女和高官厚禄来诱降这位坚强的革命者,但于天放始终坚守初心,不为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图

敌人见诱降不成,便对于天放施以残酷的刑罚。鞭背、灌凉水、电刑……种种酷刑接踵而至,但于天放以他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面对酷刑毫无惧色。他始终没有泄露党和抗联的任何秘密。

在经历了长达8个月的折磨之后,1945年1月,日军将于天放转入戒备森严的黑龙江北安监狱。这座监狱距离火车站只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但为了防止他逃跑,日军在转移过程中故意绕路,让于天放无法判断实际关押地点。然而,智勇双全的于天放并没有放弃逃跑的念头。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机智的判断力,在狱中暗中筹划着越狱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