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民党内的人气天王侯友宜表达了自己的两岸态度,那就是反对“台独”,也反对“一国两制”。这个观点在国民党内并不少见,国民党籍台北市长蒋万安在竞选时期也提到过类似的说法,可以说这种论调已经是国民党内的主流观点。但这实际上另有玄机,他们反对“一国两制”并不是反对“两制”,而是反对“一国”。因为如今的两岸就是两制,只能说曾经认同“一个中国”内涵的国民党已经不再认同“一国”这两个字。类似的情况,李敖在数十年前的一场电视节目中就有过深刻的批判。当时的现场有一位女生向李敖提问说:“为什么不能是‘两国’两制?”李敖直接说:“对方不会同意的。”这也表明两岸之间的底线裁量权一直都在大陆的手中,“一国”是底线,是否采取“两制”,可以商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友宜的两岸态度

台湾岛内的政论名家吴子嘉、张友骅都曾在节目当中提到过:“民进党的论述让人一听就明白,但是国民党的论述,大家根本就听不懂”。这是因为国民党的理论长期就处于“左右互搏”的状态之中,前后矛盾,自我矛盾的情况非常明显。如今的两岸实际上就是“一国两制”的状态,大陆只不过是要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却招致了国民党上下的全体反对。蒋万安、侯友宜等代表人物都是如此,他们并不是厌恶两制,而是打算只谈“两制”从而虚化“一国”的概念。他们反对“一国两制”的潜台词就是默认了“两国论”,只不过这个所谓的“国”还有“中华”两字,这也就是“华独”的理论背景。但是这条逻辑线能说得通吗?绝不能!因为岛内的基本准则明确写道:非经“国民大会”决议,领土不能有所变更。也就是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现在的民进党当局都无权改变“一个中国”的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立伦的态度

国民党的政客一方面说要全面尊重岛内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又反对“一国”,等于是既尊重又反对。国民党如今对于岛内基本准则的态度就是“对我有利的,我支持,对我不利的,我反对”。在他们的嘴巴里面,这套基本准则有多么的神圣庄严,可实际上早就变成了国民党心目中的“夜壶”,有用的时候就拿来用,不用的时候又嫌它脏。朱立伦、江启臣、蒋万安、侯友宜都曾表示反对“台独”也反对“一国两制”,这就不由得让人想到多年前李敖在一档综艺节目上和一位台湾女学生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启臣

李敖虽然性情乖张,但是他对于时局的把握程度要超过国民党。在曾经的一档综艺节目中,李敖曾说:“‘一国两制’不好,那么‘一国一制’好不好呢。我们现在保有自己的制度,双方来比赛,五十年看哪个更好。这个提议我们可以反对,但是我们又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当时有一位女生说“两国两制”,李敖反驳道:“‘两国两制’需要对方的同意,在新国际法环境下,这是行不通的。”不得不说,这个女生的态度就是如今很多国民党、民进党政客的态度,他们现在想要的就是“两国两制”,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区别就在于这个“国”叫什么。国民党还是死抱着“中华民国”不放,民进党则是要成立所谓的“台湾国”。所以才会出现朱立伦等人反对台独又反对“一国两制”的怪异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敖

国民党想要的就是能够维持所谓的“偏安小朝廷”,从中分享到部分的权力。在他们的预想中,如果在这种状态下还能从大陆获得资源和好处,那就是最佳的方案和最理想的状态。这也是蒋万安虽然在上台前明确表示“一国两制”要反对到底,可是他也没有排斥上海台办副主任李骁东前往台北洽谈彼此之间合作的原因。台北市可以从两岸的合作中获得实在的好处,蒋万安不会和利益过不去。“双城论坛”是两岸之间如今仅存的沟通管道,蒋万安也乐得垄断这份独家权利。但是指望他们能够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了解认同“一国两制”,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万安

反对“台独”也反对“一国两制”的理论根源在国民党内积弊已久,这也是马英九留给国民党的不良资产。反对“台独”,就是不独,反对“一国两制”,就是不统,高唱和平论调,就是不武。我们可以发现国民党的论述内核实际上并没有变,只是换了一种包装和说法。这也能够看出国民党在理论创作上已经是人才凋零,根本提不出像样的创新理论。民众之所以听不懂国民党现在说的话,就是因为他们如今的说法经过了重重的包装。简而言之就是不说正常的人话,但是冷饭无论如何炒作,也不可能变成新饭。继续顽固地反对一国两制,只怕最后只会剩下一锅“夹生饭”,两面不讨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国两制“统一中国

总而言之,国民党蒋万安、朱立伦、侯友宜都宣称反对“一国两制”也反对“台独”,实际上走的还是“不统、不独、不武”的老路。他们一方面不想受到大陆的管理和约束,又想要占尽大陆的好处,天下只怕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两岸之间的根本还是在于大陆的选择,“一国”是我们的底线,至于是“一制”还是“两制”,那就要看大陆是在何种情况下和台湾进行的谈判,台湾还有多少筹码能够和大陆讨价还价。虽然事实有些残酷,但是留给台湾人的选择和时间已经不多了,趁着好时机为子孙留一个更好的未来应该是上上之选。等到那一天真的到来,恐怕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