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文帝刘义隆 画像)

刘义隆能当上皇帝,实在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儿。

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奋斗多年,一顿拳打脚踢,不仅基本平定了南方,还在东晋的基础上建立了刘宋政权。

刘裕用一生之力拉开了南北朝这个新时代的序幕,当上了开国皇帝,但仅仅在位两年,就在永初三年,即公元422年就驾崩了。

老领导一朝故去,新领导,也就是宋武帝刘裕的长子刘义符,欢天喜地的上台了。

刘裕在中国皇帝的序列里就算比较短命的了,结果他儿子更是个短命鬼,任期同样不到两年,大臣们就联合发动政变,废黜并诛杀了刘义符。

臣子发动兵变弑君,然后操控皇权,肆意废立君王,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似乎都是谋逆之举。

刘宋朝的这帮大臣们诛灭刘义符,却大概率是出自于为人臣的本分和忠诚。

老皇帝刘裕临终之前,曾经给刘义符留下了一位十分靠谱的顾命大臣,这位大臣的名字叫做徐羡之。

徐羡之,徐哥。

字宗文,东海郡郯县人,两晋南北朝时期并无科举制度,所以徐羡之靠祖上门荫入仕,一路官运亨通,成为了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羡之 画像)

徐羡之这个人,性格十分勇武,他对刘裕十分忠诚,对这个冉冉升起的刘宋政权更是爱得深沉。

刘裕同志死的时候,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着徐羡之的手,表示我儿子刘义符还十分年幼,需要你尽力辅佐才能成为一代明君,现在我撒手人寰了,你一定要竭尽全力的守护咱们哥俩打下来的这个江山,争取让刘宋王朝国运昌盛,千秋万代。

刘裕的想法很丰满,但无情的现实却是十分骨感的。

宋少帝刘义符虽然不能算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庸之辈,但他天性爱玩好动,一天如果能干十件事儿,有九件不在朝政上。

我们知道,刘宋王朝并不算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在刘裕统一南方的前后,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鲜卑族也基本平定北方,建立了北魏。

天下两分,隔江相对。

形势就是这么个形势,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任何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君主都会明白,偏安一隅即等于自取灭亡。

南方气候宜人,工商业十分发达,苏杭之地是人间天堂,刘宋政权的首都建康更是十分繁荣,这是美好的所在,也是温暖的港湾,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北魏不跑过来捣乱的前提下。

刘义符喜好玩乐,平生奉行的准则是“得快乐时且快乐,不做杞人去忧天”,所以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他从来也没有操心过。

刘宋皇帝喜好玩乐,不把国家事务当回事儿,但北魏皇帝,世祖拓跋焘却是个十分精明强干的主儿。

这位皇帝一生的志向就是攻略南方, 一统天下,所以经常主动在边境挑起争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魏世祖拓跋焘 画像)

刘宋政权以经济发展,工商业见长,但在军事实力上,却有那么点差强人意,所以刘宋的边军时常吃败仗,边关的城池也经常告急。

战败的军报一封一封地送到京师建康,百官震动,朝野哗然,但皇帝本人却根本不放在心上,照样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

按作者来看,刘义符之所以会是这副德行,多半还是参考了他父亲刘裕的平生。

这位年轻的皇帝认为自己的父亲征战一生才打下这半壁江山,结果当了皇帝还没等享受享受就领了便当,实在是不值得。

江山无限美好,如何不让人留恋?

自己要趁着大好年华,好好地享受一番。

小皇帝很开心,但徐羡之的心情明显不是很好。

作为顾命大臣,他曾经拍着胸脯在先帝面前打了保票,表示自己一定能带领小皇帝刘义符走向更好的明天。

但现在看刘义符这副骄奢淫逸的架势,自己的美好愿景恐怕要泡汤。

北魏大军压境,国家时刻处于危急的状态,徐羡之认为,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绝对不能让王朝的命运断送在刘义符的手里。

于是,这位大臣做了一个十分惊世骇俗的决定,即,发动兵变,诛灭刘义符,另选贤明的君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少帝刘义符 形象)

是的,徐羡之是个忠臣,尽管他有过如此弑君悖主的行为。

他尊敬帝王,爱戴君主,但他更爱这个王朝。

在他的心里,王朝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帝王如果威胁到了王朝的利益,那么帝王便不再是帝王,而是一个需要立刻解决的隐患。

所以徐羡之毫不留情地除掉了刘义符。

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刘义符被徐羡之赶下皇位,不久即遭诛杀。

刘义符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了,但刘宋王朝却不能一天没有新的主人。

在选拔新皇帝的问题上,徐羡之是十分慎重的。

刘义符没有子嗣,那么按照兄终弟及的传承制度,他的弟弟刘义真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候选继承人。

但徐羡之的态度十分强硬,他认为做哥哥的已经是那副德行,那么做弟弟的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坚决不同意刘义真即位。

按理说,不同意的话,不立他也就算了,但徐羡之十分凶残,居然二话不说直接顺道把刘义真也弄死了。

刘义真一死, 大臣们又推举宋武帝刘裕的五子刘义恭当皇帝,没想到徐羡之还是不同意。

小刘同志十分有先见之明,听说徐羡之反对自己当皇帝,生怕自己也被徐羡之给顺道收拾了,连夜回老家避难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义恭 形象)

两位选手都被徐羡之否决,直到这时,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刘义隆才算正式登场。

大臣们选一个被徐羡之毙掉一个,选一个被否决一个,也不干了,大家群情激愤,表示刘义真你相不中,刘义恭你也看不上,那刘义隆呢,总没问题吧了吧?你要是再说有问题,再投反对票,那您别找我们商量了,干脆您自己当皇帝吧。

这一顿挤兑加埋汰,给徐羡之彻底整没词儿了。

刘义隆就刘义隆吧,有总比没有好。

刘义隆,宋武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平日里循规蹈矩,品德尚好,徐羡之谈不上喜欢,但也基本满意。

最终,朝野上下一致决定,拥立刘义隆为刘宋王朝的新皇帝。

但这个消息传到刘义隆本人的耳朵里,他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是个人都知道,大臣徐羡之是“屠龙勇士”,刘宋皇室子弟犯在他手里,少不了引颈受戮,自己在封地荆州当个潇洒王爷,衣食无忧,乐享荣华,不比去建康当个提心吊胆的皇帝要强?

但这事儿还真就没办法。

想当皇帝的人削尖了脑袋也当不上,不想当皇帝的人,哪怕你千推万辞,也得把你五花大绑到皇位上。

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甩不掉,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奇怪。

景平三年,公元424年,刘义隆风尘仆仆地从荆州奔赴长安,成为了刘宋王朝的第三任领导人,史称,宋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宋王朝)

事实证明,大臣们没有看错人,徐羡之也没有选错人。

刘义隆这皇帝当的,相当有水平,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农业发展,文化昌盛,堪称是个妥妥的“治国小能手”。

昏庸的帝王各有不同,贤明的帝王却都大致相仿,所以关于刘义隆同志如何如何能干,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是南北朝时期涌现出的一位优秀的帝王,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使刘宋王朝走上了新的高峰,更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如果把宋文帝吹捧得过于完美,也是不切实际的。

这位皇帝以治国见长,但在军事方面,却是短板一块。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刘义隆,因为他本质上是个明君,而作为明君,统一天下必然是他的志向之一。

所以他曾经组织过三次北伐,想要覆灭北魏,重整山河,但三战三败,除了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之外,一无所获。

在作者来看,北伐的行为着实是有点太不脚踏实地了。

先不说刘义隆的资质和父亲刘裕相差多少,当时的北魏皇帝拓跋濬,就不是刘义隆能对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形象)

北魏尚武,勇武,北魏的皇帝们更是战场上的练家子,如果刘宋政权要和北魏开战,倒不如搞一搞经济战,说不定还能占点便宜,而刘义隆以已之短,对彼之长,实在是不太明智。

不仅如此,上天也并非给了刘义隆一个好的结局。

他在元嘉十三年,即公元453年被自己钦定的太子刘劭残忍地杀害在自己的寝宫,年仅四十七岁。

而这位凶残的太子弑父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等不及了。

你已经在皇帝的大位上坐了三十年,政绩你有了,口碑你有了,你已经功成名就了,现在该轮到我了吧?

父亲,刘宋王朝就是这样,宫廷政变,骨肉相残是不变的主旋律,你的皇位不也是染血的宝座,是从少帝刘义符手里夺过来的么?

刘义隆死了,刘劭成为了新帝。

早朝时百官伏地跪拜,山呼万岁,但这个残忍杀害了自己父亲的新皇帝的脸上却浮现出一丝戏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劭 形象)

万岁?

谁能活一万岁?

太阳总会照常升起,而坐在皇位上俯瞰天下的人,却不会永远是自己。

这里是刘宋王朝,是南北朝中的第一个南方政权,但这里同样是人性的修罗场。

每个人从起点出发,道路各不相同,但终究会走到同一条道路上,这条道路叫做:

不归路。

而他们的落幕也总会汇聚到同一片土地之上,这片土地的名字叫做:

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