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七中学(以下简称“青岛六十七中”)原名青岛市高科园第一中学、青岛市崂山区第一中学,创建于1995年5月。学校践行“实”字校训,通过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办学特色不断凸显,在省市创新教育中崭露头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和创新素养培育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9年来,青岛六十七中努力践行“行知行”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在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开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生态环境打造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校本课程精品化、精品课程集群化,构建“行知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以“行知行”创新教育与新时代发展要求同频共振,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

构建课程图谱

助力创新发展

学校通过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包括基础普适型课程、兴趣潜能型课程和志趣特长型课程在内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图谱,三类课程形成“金字塔”式学生培养模式。

基础普适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员创新素养教育。学校面向全体高一学生,开展基础性“基于广域学科融合”STEM课程。学校自编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校本读本,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举办“科技嘉年华”学科周,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演示,激发对科技的兴趣,增强科技实践能力;常态化邀请专家开展“名家讲堂”,让学生近距离与科技精英对话,触摸科技脉搏;各类科技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探访和参观,拓宽科技视野,增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兴趣潜能型课程面向有一定科技基础的学生,通过各类科技创新社团开展深层次“基于广域学科融合”STEM课程,如无人机课程、人工智能课程、机器人课程、物化生探究实验课程等,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自主探究,发掘培养有一定兴趣特长和潜能的学生。

志趣特长型课程面向科技特长突出的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和研究、科技竞赛、科创发明等,进行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精准培养,形成“金字塔”的“塔尖”。学校加强与驻青高校合作,构建形成“高中—高校”共定培养方案、共开特色课程、共建导师团队、共享资源平台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协同培养育人模式。

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构建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合格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相结合的双结合综评体系,以“全面科学素养+科创人才品格”培养方向和目标为引领,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关键品格、探究能力等。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的学习表现,也包括课题研究全过程的探究表现以及在课题成果交流分享过程中的协作交往能力等,在关注学生能力素养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创新素养、关键能力和个性成长上的增量,通过“优秀结题课题”“最佳发明创造奖”“实验达人”“年度科技出彩学生”等奖项,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对学生进行榜样激励。

完善师资培养模式

打造创新教育团队

培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对教师的育人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改变教师培养“大水漫灌”的方式,将其调整为三年一轮次“精准滴灌”模式。依托学校现有的综合实践教研组,以点带面,遴选对科技教育有兴趣、专业能力强、善于学习的教师加盟科创教师团队,开展为期三年的跟岗实践。即:第一年开展“研究性学习”导向下的实践与认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念培训;第二年以“新”“老”教师结对形式,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践行“行知行”教育理念;第三年实现“新手”教师在学科课程中独立实施“行知行”创新教学,并在学科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感性实践+认知+理性再实践”的教学方式,对下一批次教师进行理论及实践培训。

科创教师团队实行项目化运作,以科技教育项目为抓手,针对不同科技领域对基础学科知识的需求,组建不同的项目小组,将各科教师重新组合,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定期围绕课程实施开展研讨交流,实现科技教育智慧的有效整合。同时,学校统筹校内外资源,发挥多主体协同培育能力,积极引进各领域专家,完善科技教育智库建设。基于青岛高校资源,学校积极与周边高校开展合作,定期开展专家讲座、大学先修课程培训、课程标准研修解读、线上云端教研等交流活动等,为青少年科创拔尖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师资,满足不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求。

教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教学方式

青岛六十七中结合“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新形势,在科学类课程实施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养。学生在“学中研,研中学”:拓展学习空间,把课堂“搬进”探究实验室,走进社会生活实践;优化学习过程,将学习、操作、体验、探究融为一体;拓宽科学视野,将科学发展前沿技术融合于课程教学中;打破课程边界,从单学科的课堂学习拓展到多学科融合的项目研究,拓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资源空间和学习空间。

教师在“教中学,学中研”,提升创新教育能力。各学科优化教学方法,立足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孵化学校优秀教学法,如基于逻辑能力提升的“逆向教学法”、基于阅读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的“窄式阅读法”、基于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六导”(导入、导读、导学、导练、导思、导法)教学法、基于创造性应用能力提升的“问题构建”教学法等。

“行知行”创新教育思想在各学科教学中实践,实现学生地理学科“实践力”培养、化学学科美育的个性化培养、综合实践“学科融合”能力培养、英语学科“话题力”培养、物理学科“项目化”能力培养……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引领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迈向未来的科学创新研究阶段。

强化保障机制

打造创新教育生态

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对所有学生常态开放的创新实验室18间,涉及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创新实验、无人机、3D打印、创客空间、综合探究等,初步形成集课程演示实验、分组探究实验、拓展创新实验于一体的实操实验基地。根据各学科发展新特点,学校做好动态基础保障建设,不断更新各学科实验器材,以满足学生开展开放性、经常性实验教学的需要。为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装备配置,让信息和通用技术教学更加符合时代发展与科技要求。学校更新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不断提升学校适应科技发展的能力,让学生直接触碰科技前沿,体验科技带给生活和学习的革命。

青岛六十七中修订学校章程,将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完善“三定一聘”实施方案、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倾斜创新教育业绩突出的教师,激发科创教师履职尽责的使命感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教师潜心开发、开设高质量校本课程,先后有10门校本课程获评青岛市精品校本课程;积极承担科创社团辅导工作,精心组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其中“行知行”科技创新社团等8个社团荣获青岛市明星社团;学校综合实践等6个学科入选省市学科教研基地,彰显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优势。

学校通过开展孔子文化节、科技节、彩叶节、读书节、体育节、社团节、学科周等百余项特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教育文化氛围。通过学校、家庭、社区联动,共建活动和研学课程,拓展学校教育空间,让学生在“行—知—行”中不断提高核心素养。

“行知行”创新教育的实施,带给学生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思维品质、更强烈的探索未知欲望和更广阔的科技视野。“人人有研究课题,人人会做项目设计”成为青岛六十七中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100多人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34项;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喜人,每年在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等赛事中荣获千余项奖项。学校科学创新特色教育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走向科技创新前沿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先后获得第十六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科技发明先进校奖、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挑战赛全国高中组冠军,获评“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中国青少年创客奥林匹克系列活动实验基地、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青岛市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青岛市强基计划基地校、青岛市中小学课程实验基地、青岛市中小学科技创新实验室等。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走过29年春华秋实的青岛六十七中,将“行知行”创新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在创建具有青岛六十七中特色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勇毅前行。

(田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