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保定“博物馆之城彰显品牌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北新闻出版网(蔡海峰、刘国军)5月15日,保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博物馆之城”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保定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媛介绍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情况,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馆长金海月,保定市博物馆馆长曾素梅,直隶总督署博物馆馆长马力出席并回答记者关心关注的问题。
两年以来, 保定市自2021年至2023年底,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71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3家,非国有博物馆38家,呈现出属性多元、题材丰富鲜明的特色。从突出顶层设计、注重量质并举、彰显品牌效应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全市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让不会说话的历史积淀,在新时期的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展现“博物馆的力量”。
筑牢“博物馆之城”建设根基。成立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指挥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强化整体工作统筹。印发《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保定市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谋划实施了博物馆人才培养项目,深入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人才素质培养暨中小博物馆办馆能力提升活动,强化基层队伍建设。
激发“博物馆之城”建设动能。保定市人民政府与河北省文物局签订《共建保定“博物馆之城”框架合作协议》,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河北博物院签订《推动保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有序发展。举办了全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现场观摩推进会、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河北省“博物馆里过大年”示范活动、博物馆里的“显眼包”打卡等系列活动。2022年以来全市博物馆举办各类社教活动1662场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第二课堂”功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保定”成效显著。
提升“博物馆之城”建设品质,该市还新建了一批场馆,包括保定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古脊椎所携手打造了亚洲最大自然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市科学技术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保定市淮军公所博物馆、直隶审判厅博物馆、保定水利博物馆,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建设了保定宴饮食博物馆、涿州市德荣斋蛋雕艺术博物馆、易县绞胎瓷博物馆等,以及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河北大学博物馆等高校类博物馆。
同时,创新博物馆建设思路,探索公助民办的办馆路径,建设完成了顺平县民俗博物馆。实施了一批项目,直隶总督署博物馆重点打造了沉浸式体验空间,保定市博物馆创新实施了“保定文物”回归数字化展示,完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曲阳县文物保管所唐白石盘龙石灯保护修复等一批预防性、数字化、文物本体修复项目。策划了一批展览,推出《太行龙脊--保定长城历史文化展》《陈勃顾棣摄影艺术成就展》等原创展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展》举办巡展20余次。2022年以来,全市博物馆推出展览252个,通过联合办展、交流展览、巡回展览等方式,加强馆际资源整合,提升展览品质,展陈策展水平稳步提升。
张媛说,今年,河北省文物局将保定市列为河北省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市。该市将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挖掘自身独特优势,努力推动博物馆领域地方立法,以新业态、新场景赋能文化传承和文物“活化”利用,逐步建成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布局,培育更具突破力、吸引力的博物馆集群,坚持增量与提质并举,依托“明星馆”“优势馆”,以点带面,打造“百馆之城,宝藏保定”。

责任编辑:蔡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