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建到村头、技术送到田间、义诊走进家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如春风化雨,润泽硒都大地,近日,为湖北省恩施市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飞进”千家万户

4月中旬,在恩施市沙地乡开展的文旅志愿帮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现场,数百名村民学习健身操《恩施是我美丽的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耍耍”。

这是2024年恩施市文化馆下基层公益培训的第一站,活动将持续到10月,将文化艺术送进千家万户。

注重从群众中挖掘培育乡村文化能人,恩施市让专业演出队伍与“土班子”结对,培育“带不走”的文艺队,留下永不撤离的“轻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的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乡村文化特色也在城市展示传播。

“硒都大舞台,想来你就来。”去年,恩施市累计举办演出33场、相关活动98场,吸引线上线下5000余万人次观看。

2024年,依旧是“我方唱罢你登台”。今年4月,“畅想带水河建功示范区”恩施市2024年“硒都大舞台想来你就来”群众文化月月演暨龙凤镇第三届桃花节中融入文化因子,让群众和游客感受土(家)苗文化、非遗文化的魅力。

恩施大峡谷“一炷香”前跳傩戏、传统戏曲登上恩施大清江的游船、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剧场历久弥新……非遗项目进入更多大众视野。

在“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中,戏曲进乡村、入景区,为游客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月一主题”——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普法模式,恩施市打造“山民歌、微喜剧、夜话会”普法“三板斧”,输出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普法内容。

科普“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种植幅宽增至2.6米,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还能提升耕地肥力……”5月10日,在恩施市红土乡老村村,科技特派员黄益金给600余名群众讲解薯玉豆复合种植技术。

科技赋能,助农兴农。眼下,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丰产期。恩施市21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现场支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塘乡校场坝村种烟大户向家富连绵的90亩烟田里,科技特派员冉从喜指导烟农高标准、高质量烟叶移栽。

烟叶移栽、白茶栽培、白柚田间管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硒都遍地吹拂科技春风。

统筹组建农业科技服务队,每年深入基层为群众开展技术指导近3000场次。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机会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发放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相关技术资料,年均发放科普宣传资料4万份以上。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开展茶叶、蔬菜、马铃薯等实用技术培训,年均培训4200人次。

“注意雨后排水和及时松土,辣椒才长得好。”崔家坝镇鸦鹊水村村民周国平经常翻阅《辣椒高产栽培知识手册》,他说:“问题解决了,产量增加了不少。”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一个个农家书屋成为农民致富“加油站”,农民放下锄头就能拿起书本,寻到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三送”“三进”守护百姓健康

“您血压有点高,平时饮食要少油少盐,适量运动……”5月8日,白杨坪镇董家店村,医务人员为前来就诊的居民进行健康咨询、家庭医生签约、测血糖、量血压及两癌筛查等服务。

三年来,恩施市积极开展卫生健康下乡“三送”“三进”活动,派出医护人员952人次,诊治患者3.5万余人次,捐赠药品药械、资金等共计55万余元,更多优质医疗服务被送到基层,偏远乡村开启一趟趟健康服务“直通车”。

去年7月26日,受新塘乡中心卫生院邀请,州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梁启恒、中医院外科副主任陈骞协助卫生院外科成功完成3例患者手术治疗,让患者在就近诊疗。

专家“往下跑”,手术做到“家门口”

三年来,恩施市医共体牵头医院安排30余名业务骨干常年派驻基层卫生院,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远程会诊、指导和培训及教学查房等方式,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塑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优质资源下沉。2022年10月以来,智慧电子病历系统在乡镇卫生院上线。“只要打开系统,病人在市内就诊的信息都可以查到,对医生诊断病情大有帮助,也方便了患者。”龙凤镇卫生院负责人表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恩施市变集中服务为常态化服务,变“三下乡”为“常下乡”,推动社会资源向基层倾斜。(邵贞溪 赵盛迷 曾子川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