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医学人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4333字,阅读时长约12分钟。

▲定远古城,典型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远古城,典型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

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定远县,县名来自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间,寓意“安定远方”,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建城史。定远自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称,现今仍为南北交通要冲,京沪高铁、淮南铁路等贯穿境内。

如今乘高铁从定远到上海仅需2小时,到北京也不过4小时,发达的交通使得当地民众在外地打工的非常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一带。所以,虽然定远县户籍人口有约98万,而常住人口却只有60万左右。从县医院的发展角度来看,到大城市太过便捷的交通,极易导致患者大量外流,而定远是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呢?

作者 | 人物君

小城大医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定远县总医院,这是定远县内规模最大的一家综合性医院,于2008年由原先的定远县人民医院和定远县中医院合并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上9点,刚走进医院门诊大厅,熙熙攘攘的人群便与我们原先想象的“冷清”场景有着很大出入。 再到综合住院大楼,6部电梯同时开着,却满当当地都是人,愣是等了五六分钟才挤上去,这让我们有种还在北京大医院的恍惚感。

再翻看资料, 2023年度,定远县总医院门急诊人次68万,住院人次8.2万,住院手术台次2.2万。

目前,定远县总医院拥有37个病区,编制床位1484张,这对于一家县级医院而言已是不小的规模。但即使这样床位还是不够用,平时定远县总医院的住院患者数基本都在1700人以上。

到省会合肥以及南京、上海均是不到2小时的车程,在这么多大城市大三甲医院的环视下,定远县总医院又是如何以不多的常住人口,让那么多百姓愿意选择来此就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远县总医院院长 潘书贵

对此,定远县总医院院长潘书贵给出的回答是,“无他,就是我们要有过硬的、让百姓信得过的临床技术实力。”

外科医生出身的潘书贵深知临床技能、百姓口碑是一家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定远县总医院在软硬件实力的打造上不遗余力。

目前,定远县总医院的医疗设备水平在安徽省县级医院中属于第一梯队,基本上省级大医院有的大型设备这里都有,而且在设备先进程度上也不输大三甲医院。在先进的硬件平台支撑下,基本上目前所有的检查项目在定远县总医院都能有效开展。

在硬件平台完备的情况下,还需要有优秀的临床技能与之相匹配。为此,医院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以影像科为例,定远县总医院作为安徽省立医院的医联体单位,由省立医院的专家常驻于此进行指导教学,在先进影像设备的基础上作出更为精准的诊断,从而有效降低了误诊和漏诊率。诊断成功率的显著提高,带来的是医院在患者心中威信的大幅提升。

定远县总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全省乃至全国顶级的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上述医院的专家定期到医院会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等。同时,定远县总医院的医生也会定期送至这些合作医院进修学习,提升自身团队的临床技术实力。

一本经济账

名师出高徒,与这些全国顶级医院的合作,使得定远县总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了飞速提升,自身的临床技术水平过硬了,对于留住患者的信心就足了。在这座皖东小城能享受与大医院近似的医疗服务,是众多患者愿意选择留在本地就诊的重要原因。

“比如我们跟某肿瘤患者讲这疾病该怎么治,他开始可能不相信我讲的,去了上海的大医院看后,发现那边专家跟我们讲的治疗方案一致,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度就一下子增强了。”

潘书贵谈到,还是有些患者对于县医院的诊疗水平存疑的,尤其是面对肿瘤等一些重大疾病,但当他们去上海问询了大医院的专家后,会由衷的说一句,“县医院医生的本事高的”。这些患者及家属之后会成为县医院的义务宣传员,这样其他患者留下来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县城的熟人圈文化,医院治疗水平的好坏都会很快传播开,优秀的诊疗技术则能迅速建立起医院的口碑,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这也正是体现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所希望实现的“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以潘书贵所专注的胃肠肿瘤领域为例,这类疾病目前一般都可以在定远县总医院手术,而无需转诊。在这里,患者可以享受到与大城市医院相近的诊疗技术,同时在本地治疗更为方便,各方面成本更是省去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潘书贵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台普通肿瘤手术如果在定远县总医院做,平均只需花费4万元左右就够了,其中医保报销3万,患者自己仅需花费1万;而如果在大城市,同样一台手术可能要花费10万元左右,医保报销8万,患者自己至少还要花费2万。这样算下来,医保支出的钱多了很多,患者自己花费的还不少,这还没算上家人到外地照护的路费、食宿费以及误工费等,这笔账细算一下,留在本地治疗是一个很大的实惠。

而对于某些患者就是比较迷信大城市专家的情况,定远县总医院还可以把上海、合肥、南京等地合作医院的专家请过来,现在便捷的交通,专家过来问诊、手术也是方便了很多。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尽可能多的患者能够留在本地治疗,患者节约了成本,医保减少了支出,医院得到了发展,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

半路出家到后来居上

在潘书贵看来,一家县医院的外科技术水平,是很多患者是否愿意留下来治疗的关键。

“老百姓要说哪家医院开刀好,那么这家医院就出名了。”

在外科将患者留下后,内科自然也就发展得更好了,两者相辅相成。

而可能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如今作为滁州地区著名外科专家的潘书贵,其实开始时并非外科出身,而是在做了8年内科医生后才转行接触的外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1年,大学毕业后的潘书贵被分配到定远县下面的一家乡镇卫生院从事内科与儿科工作。1994年,恰逢当时的定远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关口,医院为发展各学科需要从基层抽调人员,潘书贵在此机会下来到了当时的定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以急诊内科治疗为主。4年后,急诊科转型重建,科室里包括潘书贵在内的三名医生需要重新选择专业方向。当时另外两人去了内科系统,潘书贵则选择去了普外科。

对于当时潘书贵的选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而按他自己的话讲,自己在急诊科的4年里,对于一些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已较为成熟,那时候已是内科主治医师的潘书贵想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但对于当时已经年满30岁的潘书贵而言,想要从头开始谈何容易。那时候与他同龄的医生,在普外科做了已有七八年,已经可以独立开展手术了,自己却才刚刚起步。可能那时候除了潘书贵自己,没人相信他的转型会成功。

但潘书贵心意已决,并且誓要做到最好。2001-2002年,潘书贵在安徽医科大学进修了一年的普外科,回来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

虽然比别人晚了8年,但在潘书贵看来,压力还不算特别大。因为内外科有很多共通性,大家所学的临床基础知识、疾病的综合管理等方面都是一样的。而且扎实的内科基本功,有助于你对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手术作出准确的判断,避免盲目上台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风险。

对于潘书贵而言,眼下关键在于动手能力、手术操作技巧的学习,但这又谈何容易,毕竟这些都是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站了无数个小时,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一站就是十年功。

而这一次,机会再次眷顾了他,彼时正值腔镜微创手术在国内刚刚起步,其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小、康复快的特点。其实,在更早几年的时候,当时腹腔镜技术还仅是在一小部分医院有做,包括一些省级大医院都没有开展的时候,潘书贵在外出开会学习时即已看到了这方面的前景,并一直关注这一块,他认定未来手术发展的趋势就是腔镜化、微创化。

纵观外科近十几年的发展,主要在于腔镜微创外科的普及与进步,潘书贵则是赶上了这个时代。

本世纪初,当微创手术在国内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外科的老专家们觉得开了一辈子刀习惯了,微创手术一开始上手非常慢,团队配合度也不行,所以他们就不愿意干。这就给了当时三四十岁的年轻医生以机会,他们更愿意与尝试新事物,那时候的潘书贵也正是这个年纪,而且对于他而言,传统开放式手术与微创手术对他而言都需要从头学起,这时候学习微创手术倒成了他的一个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晚进入外科多年的劣势,而且他自己的兴趣也在于此,这些成为他后来能通过微创手术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专业领域做深做透

潘书贵从开始时用腹腔镜做胃癌、结直肠癌手术到后来用胆道镜进行胆囊切除,其在腔镜手术领域不断深耕前行,并带领整个普外科团队实现在临床技术水平上的持续提升。定远县总医院在外科腔镜微创化之路上要比其他很多县医院早上十年左右,成为医院发展的一张名片。

由于在微创外科领域的突出表现,2005年刚刚年满35岁的潘书贵被提拔为普外科副主任,成为当时定远县总医院科主任中最年轻的一位。而由于当时普外科主任兼任副院长,要管理很多医院层面的工作,主持科室工作、引领科室发展的重担就落在了潘书贵身上。在他的带领下,普外科在“十三五”期间成为滁州市重点专科。

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并没有让潘书贵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引领微创手术的发展后,下一步他决定做好专业的细分化。

专业划分不够细,一个医生几乎本科室的什么病都看,这是很多时候县医院给人的印象。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而全”就势必导致“广而不精”,也就很难在某一疾病领域做深做透,这在医学发展在垂直专科领域不断深化的现在,将成为限制学科发展的天花板,潘书贵则要通过专业的细分化打破这一天花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潘书贵的带领下,普外科由原先的大普外,按照不同医生的兴趣所长,分为了甲状腺乳腺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以及负责胃肠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的内镜治疗中心,4个团队各管一块,各自在对应亚专科领域持续深耕,大家都有了空间,才能在专业领域不断突破提升。

“大家开始时都还有些不理解,怕分专业后只能做有限的几类手术,业务量会跟不上。”

潘书贵则给他们打比方,一位厨师并不见得要会满汉全席的所有菜式,做好一道招牌菜同样可以名满天下,手术技能亦是如此,在一个领域做精做强后是不愁没患者找你的。

事实再次证明了潘书贵的眼光,亚专业细分后,不仅患者没有减少,而且大家看到县医院已经越来越趋近于大城市医院的专业细分度,加上医生们过硬的专业能力,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选择来定远县总医院就诊。

在有了外科亚专业细分的成功经验后,如今作为院长的潘书贵站在全院的层面,将这一经验在全院推而广之,现在诸如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内科等定远县总医院的明星科室的亚专业细分工作也在逐步推进中。让医生们各自在自己感兴趣的亚专业领域深耕,不断提升科室的实力水平,成为打造医院品牌学科的重要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定远县总医院的亚专科建设已经成为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不仅在全滁州处于领先水平,在全省亦是打出了名气,很多县医院纷纷向他们取经学习。

对于潘书贵而言,从管理一个科室到管理一家医院,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了,但不变的是深抓医疗质量与学科发展,只有过硬的临床技能与优质的服务质量,才能让更多百姓用脚投票选择你。

责编 | 周 韵

摄影 | 葳 蕤

校对 | 赵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