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龙,男,1964年9月生,群众,北京大兴区魏善庄镇伊庄村村民。为了报答父母抚养之情,他坚守在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和患有脑梗及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身边,悉心照料他们长达12年。同时,他也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妻子,长达11年之久,点滴生活中,用陪伴诠释着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孝为先,赤子之情

刘子龙母亲年轻时患有精神分裂症,后来父亲又患脑梗、阿尔茨海默症。2012年,为了照顾父母,刘子龙辞去工作,专心在家照顾老人。父亲卧床时,由于牙口不好,刘子龙索性把蔬菜、肉剁碎煮粥,然后再坐在床边把饭菜一口一口地喂到父亲嘴里,就像儿时父亲给他喂饭那般。因为父亲一次只能吃一点点,每次喂一次饭都需要近1个小时,饭后哄父亲按时吃药。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每要给父亲擦洗身体,夜间搀扶父亲解决大小便,并定时清理衣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母亲因病接受了气管切除手术,他日夜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为了防止窒息、保证呼吸顺畅,一旦听到气管被分泌物堵住,他便立即为母亲吸痰,每隔2小时为母亲翻身拍背一次,使痰液松动便于排除。同时,他还每天2次清洁气管造口周围皮肤。为防止褥疮发生,他用各种垫枕垫在母亲身边,有的用于翻身固定、有的用于分开双腿、有的用于腋窝内侧、有的用于胳膊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子龙乐观开朗,遇到什么高兴事总是第一时间告诉家人,想尽办法逗他们开心。他总说:“生活虽然艰苦,但好在一家人相守在一起,日子也不觉得有那么困难。”不过命运总爱开玩笑,2023年1月父亲去世,刘子龙却不敢在母亲面前过多表现悲痛情绪。每天看着母亲被病痛折磨,又思念自己去世的父亲,他有时也觉得崩溃想哭。但关关难过关关过,他从来没想过放弃,哪怕再辛苦也要尽自己所能,让母亲安享晚年。母亲清醒的时候总说“儿子,是妈连累了你。”刘子龙拉着母亲的手,“妈,没有您哪有我呀!”

说起刘子龙,邻居们总是由衷的夸赞。可刘子龙却说:“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咱们做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突发病情,彰显真爱

刘子龙与妻子结婚后,日子过得不算很富裕,但夫唱妇随,也算得上幸福快乐。2012年,妻子突患脑梗、卧床不起,刘子龙内心万分悲痛,但却从没想过要逃避。他觉得作为一个丈夫,就应当担起这份责任。为了那份责任、为了曾经对妻子许下的爱的承诺,刘子龙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尽办法将妻子治好。随后,刘子龙开始带着妻子四处求医。尽管如此,妻子的病却并未好转,还经常住院。

11年来,他每天伺候妻子穿衣、洗漱、吃饭,擦洗全身,一有空就给她按摩,至今妻子一个褥疮都没长过。房间被他整理得井井有条,妻子常用的东西也都是摆在她最容易拿到的位置。为了让妻子尽快恢复,刘子龙还从书本、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学习营养搭配,变着花样做饭给她吃。妻子说话不清楚,可头脑是清醒的,看着丈夫忙里忙外很是自责心疼,每次拉着丈夫的手就流眼泪。刘子龙说:“你是我一辈子的伴儿,我得好好照顾你,你也要好好吃饭、好好养病,这个家有你才算是完整。”

久病床前见真情,爱让刘子龙坚持,他常说既然选择了她,就要一辈子不离不弃。人们常问怎样才是真爱,或许刘子龙对妻子的一言一行就是爱的真谛,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以沫相濡的陪伴。11年的漫长岁月,这个厚道淳朴的农村汉子谱写了一曲情深义重的爱之赞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身作则,家风延续

在父亲的影响下,刘子龙的女儿从小就善良懂事。参加工作后,她常常回家帮助父亲照顾奶奶和母亲。周末天气好时,女儿带着奶奶在村里转转,回家帮母亲擦拭身体,陪她们唠唠家常。闲暇时间,女儿会为父亲揉揉肩、洗洗衣服,缓解一下父亲的劳累,和父亲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开心事。在工作中,女儿勤奋上进、任劳任怨,也获得单位“优秀员工”称号。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孝道是德之大义。刘子龙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一家人风雨同舟,相依相伴,用爱支撑着风雨磨难不断的家庭,用爱为亲人撑起一片蓝天,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美家风的大爱之举。

翻译

搜索

复制

(责任编辑:申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